寒泉談詩詞(一)——中國詩詞發展歷史與形式等概況

詩詞小知識(1):中國詩詞歌賦源遠流長

中國詩詞歌賦源遠流長,約略可以分作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所謂先秦,是它的萌生與成熟時期。經歷了綿亙數千年的原始詩歌,只可稱作前藝術;文明之幕拉開,約當夏商兩代逾千年,詩歌仍處於萌生狀態。直到殷周之際,以迄戰國末期,纔開拓出《詩經》與《楚辭》兩條文化史路,成熟爲真正的詩詞歌賦。抵春秋戰國早期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華語爲載體的華夏文化,湧現出儒、道、屈騷不同流派的詩歌美學意識。這樣便奠定了中國詩詞歌賦流變史的光輝起點。

通常所說的四大時期,十個階段是:

一、萌生與成熟——1.先秦;

二、拓展與發展——2.秦漢、3.魏晉南北朝、4.隋唐五代、5.兩宋;

三、分化與深化——6.遼金元、7.明、8.清;

四、綜合與融化——9.近代、10.現代。

小知識(2):《詩經》簡介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只有標題,沒有內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爲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手法上分爲《賦》《比》《興》。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被儒家奉爲經典,成爲《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小知識(3)《楚辭》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爲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爲代表的新詩體。

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承襲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爲《楚辭》。是爲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爲後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

《楚辭》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辭的體例,有時也被稱爲“楚辭體”或“騷體”。“騷”,因其中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後人或謂之騷”,後人也常以“風騷”代指詩歌,或以“騷人”稱呼詩人。

《楚辭》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即今人視爲“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啓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的滋養。《楚辭》也是中國第一部有作者的詩集。由屈原及後學所作,至漢代劉向編輯成書。屈原正直,忠貞不屈,不爲故俗所囿的品格都使他成爲後世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和典範。

小知識(4):古代詩歌的形式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按形式分爲:

(一) 古體詩

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形式上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如:《陌上桑》,《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迢迢牽牛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李白《蜀道難》,白居易《琵琶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1.絕句:五言或七言,全詩四句,五言絕句首句一般不入韻,七言絕句首句入韻較多;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五言絕句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言絕句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杜牧《泊秦淮》等。

  2.律詩:五言或七言,全詩八句;押韻、對仗(對偶):三、四句對仗,五、六句對仗。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五言律詩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杜甫《春望》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等。七言律詩如:杜甫《望嶽》王灣《次北固山下》李商隱《無題》等。

  律詩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

(三)詞

  1.詞的名稱: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還被稱作詩餘、歌曲、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詞形成於唐,盛行於宋。其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2.詞的分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3.詞的分類:按字數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字到90字),長調(91字以上)。按段落分:單調、雙調、三疊、四疊。

  4.詞的牌與題:詞牌與詞的形式有關,規定詞的調、字數、平仄等;詞的題目與內容有關。如辛棄疾《江城子 ·密州出獵 》“江城子”是詞牌名,“密州出獵”是題目。

(四)曲又稱爲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爲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

小知識(5)賦

(一)古賦。亦稱古體賦。從體制上分爲三類:騷體賦、散體大賦、小賦。騷體賦以楚辭爲基本格調,一唱三嘆,故也成爲一切賦體之鼻祖。

   散體賦多指漢賦。漢賦中的騷體,是指在體制上模仿“楚辭”,並也有以賦而成就名篇的作品。如賈誼的《吊屈原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等。

   漢代小賦多爲通篇押韻的韻文。韻文小賦的句式,有的呈單一四言,隔句押韻;也有用三言、七言、六言句相雜;有的則以“楚辭”句式加四言組織全篇。小賦從內容上又分爲兩類:專門歌詠一個事物,稱之爲詠物小賦,如枚乘的《柳賦》;抒情爲主的抒情言志小賦,如張衡的《歸田賦》。

(二)俳賦。亦稱駢賦。駢賦是在古賦基礎上,發展深化出來的一種新的韻文體。特點是講求字句上的工整對仗,音節上的輕重協調。在此之前的相當一部分古賦,已經有對仗句,如班固的《兩都賦》:“周以龍興,秦以虎視”;張衡的《東京賦》:“聲如風遊,澤從雲翔”等亦偶爾出現。魏晉以後,使用對偶句逐漸多了起來,如曹植的《洛神賦》,左思的《三都賦》,陸機的《文賦》。

(三)律賦。律賦是在六朝俳賦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律賦在格律方面,即平仄對仗、用典方面要求更爲嚴格,還要限韻限題。主要是爲適應唐宋科舉考試而產生的一種既講究對偶,又限制用韻的新賦體。

   律賦的特點:一是講究對偶,限定音韻;二是講究平仄音韻和諧,以八韻爲常,四平四仄。律賦一般限定字數,很少有超過四百字的。所謂限韻、次韻,就是依次將所限之韻字,押於每段句尾,所限韻字須巧妙嵌於賦的各段落中(不允許有湊韻),依次構成全賦。到了中唐時期,限韻的律賦作品大量湧現。著名詩人王起、白居易等,都是當時的律賦名家。

(四)文賦。亦稱散賦。文賦的特點是:打破“只重形式,不重內容”的駢賦、律賦在對偶和用韻方面的限制,趨向散文化。文賦的特徵:一是押韻方式比較自由。二是篇中也有一些對偶句,但只是出於修辭的需要。三是講究章法氣勢。四是也可採用主客問答形式,句式以散句爲主,亦夾有四字句、六字句。如歐陽修《秋聲賦》中的“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蘇軾《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