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羣老師說

項目學習推進中,要特別注意把握時間節點。有些任務,不是我們以爲的常態教學做到那兒了,學生就一定能完成。特別是對學情不理想的學生而言,語文學習的過程,更是促起視野拓展、思想提升、感情豐富的過程。比如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孩子心智並不成熟。他們當然或早或晚會成熟,但迫切需要外力的推動。缺少這樣的push,學習效果很可能就大打折扣。


比如七下《鄧稼先》《說和做》這樣的課文,學生根本不熟悉相關歷史(前兩天問過學生,學生說,沒學這部分歷史呢,所以知之甚少)。我就想,歷史進程中的名詞、數量詞、人名……學生多大程度上能感同身受,比如,他們對喪權辱國的屈辱體會多少?……佈置檢索資料的作業能起多大作用?能不能以及多大程度上能讓學生充分了解背景、進而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呢?我相信對於部分成熟些、有求知慾的學生,檢索資料是有助於學習的,但對另一部分學生,可能就沒有半點左右,畢竟網絡檢索到打印材料,也只需要幾分鐘的功夫……


週二上課帶學生看了紀錄片《大師》的《聞一多》(上、中、下),花了近兩節課時間。說實話,我挺心疼課時的。但又覺得不這樣鋪下去,特別是對時代背景理解不到位,學生對聞一多的理解就會膚淺很多,單是學習文本,再怎麼精讀研討,效果上會大打折扣。閱讀教學除了教學生閱讀方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還要提升他們的思想、促認知發展。

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觀察了學生的表情。我能感受到的是學生對戰爭、對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有了感性的認識,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變化,他們對聞一多這個人物,少了草率,多了油然而生的崇敬。這是我希望看到的,這樣再學習課文,就會經歷一個接受精神洗禮的過程。


回辦公室,我和海興聊這兩課時花的值不值(冤不冤),海興說,應該這樣做。他和我有同感。他說在教古詩文的時候也是有這樣的問題,對時代背景、對作者等了解不深入,學生就進入不了那個情境,體會到的就會差很多。(大意)得到海興的呼應,我勸自己穩住,有些時候,“慢就是快”。


昨天上課,推進果然順利很多。今天圍繞第一次檢索的資料進行的分享交流,每位同學簡明扼要地介紹人物事蹟和人物最打動自己的精神。看着學生的眼神,體會他們的態度,能充分地感受到學生們對民族英雄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我心想,學生思想情感發展到這個地步,項目應該是成了一半。


四個小組分享完畢,還有兩個組,明天再給點時間。


和學生說了微調項目任務的想法,他們沒有異議。項目最終的任務調整爲“學習奮鬥者精神,講好科學家故事——致敬當代科學家”。

發了兩份支架材料,一是民族精神探源的相關材料,之前閆欣老師選的;二是昨天我整理的六種精神的材料。學生課下閱讀材料,明天按專題分組,再做探源討論和版面初設計。週末學生圍繞六種精神再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事蹟的檢索,下週製作海報(或展板)、講科學家故事。

從起點到終點,學生的心智、思想情感等,一定要一步步跟着成熟纔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