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流浪地球2》觀後感 觀後感 科幻概念

微量劇透,不影響觀看。

觀後感

大年初二看了《流浪地球2》。在我看來,毫無疑問,這部比《流浪地球》要更出色。如果10分滿分,那在我心中《球2》可以打9.5分。雖然裏面還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設定,比如有如自行車與汽車飆車的無人機追噴氣戰機的片段、恢復全球互聯網的片段。但瑕不掩瑜,《球2》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讓大家對《球3》有着無比的期待。

《流浪地球》原著小說是一部只有兩萬多字的短篇小說,但電影則將是一個分爲三部曲的大作。所以,同爲大劉作品的《三體》後續的影視改編更加期待(近期上映中的《三體》劇集版也很不錯,是一部10分可以打8分的作品,但第一部地球往事是相當容易改編的,後兩部更加硬核,改編難度比《流浪地球》要高一個級別)。

《球2》從時間線看是《球1》的前傳。解釋了流浪地球計劃啓動時的故事,即劉培強這條線的由來。同時,增加了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和李雪健扮演的周喆直這兩條故事線。並且,由圖恆宇和 MOSS 也將成爲球3的重要故事線,人類除了要和戰勝太陽系的滅亡外,恐怕還將和人工智能有着更多的故事。

《球2》補齊了《球1》的背景和世界觀設定。其世界觀本質是當全人類面臨一場世界級的巨大災難時,究竟該何去何從。而經歷了三年疫情後的觀衆們恐怕更能理解那句旁白的含義——“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與好萊塢的科幻電影相比,體現出了兩點明顯不同,一是對責任感的體現,二是對中國人故土情結的體現。這背後也是中美文化內核的差異。

“危難當前,唯有責任”、“中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這些臺詞國人看來有着更多的親切感,因爲這是我們過去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上千年所一直傳承下來的精神。而國人的故土情結,結合硬核客戶,產生流浪地球這樣的故事也就順理成章。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臺詞是“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這句臺詞和三體中的“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如出一轍。這恐怕也是兩部作品間的相互呼應,以及內涵的共同性的體現。

影評中讓我非常有感觸的地方共有兩個,一是殲20、蘇57、F22、陣風等並肩作戰的鏡頭,二是“中國航天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前者是人類團結的一個象徵,後者則是責任擔當的象徵。當然,影片還有很多地方有感觸、有共情,就先不一一列舉了。

最後再解釋一下《球2》裏面的最重要的一些科幻概念。

科幻概念

氦閃

在目前的恆星演化理論中,當低質量恆星(包括地球)進入紅巨星階段後,會有氦閃現象。即恆星內核的氫在逐漸消耗過程中,產生的氦引引力無法離開內核,而外圍的氫又進不來,會導致內核的氫被耗盡。最終,內核因無法抵禦引力,導致坍縮。坍縮之後,因爲內核的熱量進一步堆積,會導致外圍膨脹,這便是紅巨星階段。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不斷聚集熱量的內核的溫度可能達到上億度,最終會引發氦聚變成碳的反應。因爲這一過程迅速而劇烈,故被稱爲氦閃。但在氦閃發生前,地球早就會被變成紅巨星的太陽烤乾了。

重元素核聚變

重元素核聚變是小說中行星發動機的動力來源。在天文學和宇宙物理學中,重元素是指氫氦以外的所有元素(也被稱爲金屬)。氫可以聚變,其它的很多元素也可以。核子數小於鐵56的元素在聚變是,都會釋放能力,只是釋放的會越來越少。而碳、氧、硅都是地殼中豐富的元素,聚變是都會釋放能量。但以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可控的輕核聚變都沒實現,條件更加嚴苛的重核聚變更是無從談起。但從科幻的角度看,重核聚變是存在理論基礎的。

洛希極限

洛希極限是一個天體對自身的引力與第二個天體對它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兩個天體的距離。在兩部流浪地球中都提到了洛希極限。在2中,月球到地球的洛希極限是真實的,但1中的地木的洛希極限實際小於木星的半徑(因爲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密度遠低於類地行星)。

最後,以《流浪地球》小說結尾的詩收尾: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啓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