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流浪地球2》观后感 观后感 科幻概念

微量剧透,不影响观看。

观后感

大年初二看了《流浪地球2》。在我看来,毫无疑问,这部比《流浪地球》要更出色。如果10分满分,那在我心中《球2》可以打9.5分。虽然里面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设定,比如有如自行车与汽车飙车的无人机追喷气战机的片段、恢复全球互联网的片段。但瑕不掩瑜,《球2》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让大家对《球3》有着无比的期待。

《流浪地球》原著小说是一部只有两万多字的短篇小说,但电影则将是一个分为三部曲的大作。所以,同为大刘作品的《三体》后续的影视改编更加期待(近期上映中的《三体》剧集版也很不错,是一部10分可以打8分的作品,但第一部地球往事是相当容易改编的,后两部更加硬核,改编难度比《流浪地球》要高一个级别)。

《球2》从时间线看是《球1》的前传。解释了流浪地球计划启动时的故事,即刘培强这条线的由来。同时,增加了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和李雪健扮演的周喆直这两条故事线。并且,由图恒宇和 MOSS 也将成为球3的重要故事线,人类除了要和战胜太阳系的灭亡外,恐怕还将和人工智能有着更多的故事。

《球2》补齐了《球1》的背景和世界观设定。其世界观本质是当全人类面临一场世界级的巨大灾难时,究竟该何去何从。而经历了三年疫情后的观众们恐怕更能理解那句旁白的含义——“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与好莱坞的科幻电影相比,体现出了两点明显不同,一是对责任感的体现,二是对中国人故土情结的体现。这背后也是中美文化内核的差异。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中国航天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这些台词国人看来有着更多的亲切感,因为这是我们过去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上千年所一直传承下来的精神。而国人的故土情结,结合硬核客户,产生流浪地球这样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是“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这句台词和三体中的“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如出一辙。这恐怕也是两部作品间的相互呼应,以及内涵的共同性的体现。

影评中让我非常有感触的地方共有两个,一是歼20、苏57、F22、阵风等并肩作战的镜头,二是“中国航天中队,五十岁以上的出列”。前者是人类团结的一个象征,后者则是责任担当的象征。当然,影片还有很多地方有感触、有共情,就先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再解释一下《球2》里面的最重要的一些科幻概念。

科幻概念

氦闪

在目前的恒星演化理论中,当低质量恒星(包括地球)进入红巨星阶段后,会有氦闪现象。即恒星内核的氢在逐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氦引引力无法离开内核,而外围的氢又进不来,会导致内核的氢被耗尽。最终,内核因无法抵御引力,导致坍缩。坍缩之后,因为内核的热量进一步堆积,会导致外围膨胀,这便是红巨星阶段。在红巨星阶段的末期,不断聚集热量的内核的温度可能达到上亿度,最终会引发氦聚变成碳的反应。因为这一过程迅速而剧烈,故被称为氦闪。但在氦闪发生前,地球早就会被变成红巨星的太阳烤干了。

重元素核聚变

重元素核聚变是小说中行星发动机的动力来源。在天文学和宇宙物理学中,重元素是指氢氦以外的所有元素(也被称为金属)。氢可以聚变,其它的很多元素也可以。核子数小于铁56的元素在聚变是,都会释放能力,只是释放的会越来越少。而碳、氧、硅都是地壳中丰富的元素,聚变是都会释放能量。但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可控的轻核聚变都没实现,条件更加严苛的重核聚变更是无从谈起。但从科幻的角度看,重核聚变是存在理论基础的。

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是一个天体对自身的引力与第二个天体对它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时两个天体的距离。在两部流浪地球中都提到了洛希极限。在2中,月球到地球的洛希极限是真实的,但1中的地木的洛希极限实际小于木星的半径(因为木星是一个巨大的气态行星,密度远低于类地行星)。

最后,以《流浪地球》小说结尾的诗收尾:

我知道已被忘却

流浪的航程太长太长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东方再次出现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却

启航的时代太远太远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人类又看到了蓝天

我知道已被忘却

太阳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时刻要叫我一声啊

当鲜花重新挂上枝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