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教师的谈话》

对于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读的也不少。却总觉得有些纠结,阅读了解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认识,也想着能在实践中应用,实际上却用之寥寥,  

好的方法好像都是不服水土的幼苗,于是,好久不读这方面的书籍了。

而现在,打开这本书想寻求的又是什么呢?书不厚,墨绿色的树皮,中间是一副作者的半身像。(苏)赞可夫著。作者沉毅的面容,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和你侃侃而谈。

思想因为有了书籍的承载才穿越了几十年的光阴,大浪淘沙,沉淀的也需就是最有价值的吧。

就这样边读边记录,从第一章,到最后的第十一章,一点一点的走进赞可夫的教育世界。那时一个怎样丰富多彩的世界呀,在那里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一种和自然社会息息相关的生活。

教师和学生自由的交谈讨论,教师拥有真实的威信,不是惩罚,不是虚假,是全神贯注的工作,丰富的学识和对职业和学生的热爱。

读到这里,羡慕之余,心生愧疚。回想自己的工作历程,无论是带班还是教学,好像都无法达到如此。非是不想,也做过许多努力,却都无果而终。也许是能力所限吧,每当工作不顺时,都如此安慰自己。

当然,赞可夫说“教师既是学生年长的同志,同时有时他们的导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容易走极端,要么严格管束,要么放任自流。现实中,如何处理师生的关系,真是歌难题。

教师带学生,要真正去爱,却又那么地难。爱这个词意义丰富,但教师的爱不仅是用慈祥,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更应该是无私给予学生自己的精神、学识和才能。

第三章的标题是学习的诱因。工作中,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学习,他们也根本不知道为何而学。赞可夫认为学习不是为分数而学,也不是为教师的好评和表扬而学,其根本的诱因是对知识的探索,体验思维后的满足。

使用儿童形成一种自己去弄懂他所不懂问题的心理需要。是呀,如果学习没有兴趣,没有了探索思考的乐趣,那有什么意思呢。老师们上课时,常常发现散乱发呆的眼神,疲于应付的作业,这一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他不想听,更不想学习。

对于这些学生,那该怎么办呢?你可以严厉的批评,可以喊家长,但,这一切又是那么地无奈,到底有什么效果,也需只有天知道。显然,这些措施都没做到点子上。

因为所有外部的作用,都隔着学生的内心活动,只要你没说到学生心里,一切都是无用功。

说道知识的巩固时,赞可夫不主张反复单调的重复复习,对于一篇课文,要能理解的积极复习,或者不需要复习,只要动脑筋思考并和别人交谈了,就能到达对知识的掌握。

 在以后的篇章里,他又介绍了劳动教学、在美的世界里、教学和发展等。他认为劳动的特点是脑力活动和手的活动相结合,劳动课分析的是具体实物,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赖生活经验,应该利用这种可能性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品质。

而美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差别之一。艺术影响的是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培养信念。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恰恰是劳动和美的教育。现在和学生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平时让他们做个简单的扫地劳动,都做不好。或者是根本不愿意做。

学生跟着流行走,喜欢的是歌手,欣赏的是新奇,何谈美的教育和欣赏呢。

说了这么多,最根本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不仅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是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本书的中心就是围绕这一观点而阐述。

无论是第十章掌握知识和学生的发展,还是十一章,教师的劳动及其创造性,都莫不如此。

正如译者所说“赞可夫是一个大胆,有创意的革新家。但在更的程度上,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修正和补充发展。但是,决不能把他的教学论简单化地归结为重复传统教学论或者实用教学论。

从开始读到结束,一周多的时间,走马观花的阅读,留下的好像只有一本薄薄的读书笔记,记忆也许会有遗忘,笔记让读书永存。

清代学者袁枚说“虽师勿师,不取亦取”开卷有益,但千万不要为书所累。读书就如同深陷沼泽时,求一线生机,不是一根根救命稻草,而是卸下满身的重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