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野外(續五,簡牘725)

對於動物來說,植物世界就是大地,也是在遭受人迫害的時候,可以躲避,可以遠距離遷徙的庇護所。這如同莊稼之於泥土,植物之於大地。

人類爲何對部分動物憎惡,如喜歡夜裏叼雞的黃鼠狼、擒拿圈羊的狼、下平原的老虎,並組織獵戶對其趕盡殺絕,除了滿足人類自身肉食不足以外,是因爲它們的德性或德行有問題。範浚先生在詩歌《雜興》五首第二首中,對梟去荊楚遠飛到吳地的行爲舉止進行諷刺。他認爲只要你不改變自己的德性,不糾正自己的德行,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人的詛咒。吳地如此,京地也如此。《陸璣疏》自關而西,爲梟爲流離。其子適長大,還食其母。流同鶹。故張奐雲:鶹鷅食母。鶹鷅即梟。古人通常把梟頭懸掛在樹上示衆。

但從動物的角度來說,是因爲天災或人壓制了植物的生存空間,讓植物世界零零落落,掐斷了食物鏈條,大型的食肉動物沒有生存的環境沒有可以捕捉的小動物,才下平原入村落闖家園傷害到人、家畜和家禽的。

而今從維護綠色生態環境出發,繼續大力弘揚種樹植綠精神,繼續改善植物世界,不輕易葬送食物鏈,我想,就像珍稀鳥類在江南將不斷地迴歸不斷地聚集不斷地繁衍,其它動物也將會日益增多。那時候,我們將徹底告別各種大大小小的“動物園“,天真無邪的孩子可以見到大小動物在平原、草原上悠閒的散步,而動物呢也不必在植物世界裏躲着藏着,想必它們那兇殘的德性也漸漸地得到轉化,暴力的行爲也將慢慢地得到了位移。

如果是那樣,一個和平、大同的世界才真正被大小動植物們所擁有,溫煦的陽光也將普照全球每一個角落。(完)

陳水河整理於2023年2月24日早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