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亟待我们怎么正确把握“鼠标”点击键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亟待我们怎么正确把握“鼠标”点击键

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一词愈加频繁地见诸新闻报道,种种事实警示着我们,整治网络暴力,清朗虚拟空间,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拒绝网络暴力#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隐匿在网络空间中肆意口出恶言,践踏的却是现实中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遏制网络暴力,不仅需要网民尊重言论自由的边界,自觉规范线上的一言一行,对社交平台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禁言、查封网暴账号,应严惩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带头者以儆效尤。平台更应防患于未然,对冒名顶替、诽谤造谣、拱火引战等潜在的风险内容及时识别、处理,掐灭网络暴力的火苗。

有效遏制网络暴力,仅靠网友举报与平台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更应成为长期悬吊在网络施暴者头上的一柄剑。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了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等违法活动;202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深入推行网络实名制,以法律条文掀掉网暴者匿名的外衣;同年11月,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严处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的网站平台……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惩治网络暴力,要靠法律的铁拳压缩肆意妄为的空间。

青少年网民由于三观尚处于成型期,若接触到海量负面网络信息,相较于其他群体心理上更容易受到不可逆的伤害。

一方面,青少年个体容易沦为“集火”的对象,成为网暴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影响,也有可能转变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

一些小众网络圈子里出现的“匿名树洞”“隔空喊话”式网暴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应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告诉孩子们如果不幸遭遇网暴,要勇于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网暴受害者的心理疏导。

惩治网络暴力需多方“出列”。家庭与学校应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让他们明确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从小在心中树立道德与法律的红线。

全社会需形成合力,重视网络暴力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现实危害,勒紧网络暴力躁动的缰绳,让抵制网暴成为社会共识,让施暴者无所遁形,望不再有人沦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