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亟待我們怎麼正確把握“鼠標”點擊鍵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亟待我們怎麼正確把握“鼠標”點擊鍵

近些年來,“網絡暴力”一詞愈加頻繁地見諸新聞報道,種種事實警示着我們,整治網絡暴力,清朗虛擬空間,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拒絕網絡暴力#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隱匿在網絡空間中肆意口出惡言,踐踏的卻是現實中社會公序良俗的底線。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遏制網絡暴力,不僅需要網民尊重言論自由的邊界,自覺規範線上的一言一行,對社交平臺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禁言、查封網暴賬號,應嚴懲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帶頭者以儆效尤。平臺更應防患於未然,對冒名頂替、誹謗造謠、拱火引戰等潛在的風險內容及時識別、處理,掐滅網絡暴力的火苗。

有效遏制網絡暴力,僅靠網友舉報與平臺處理是遠遠不夠的,法律更應成爲長期懸吊在網絡施暴者頭上的一柄劍。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明確了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生產者、平臺,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僞造等違法活動;202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深入推行網絡實名制,以法律條文掀掉網暴者匿名的外衣;同年11月,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嚴處借網暴惡意營銷炒作等行爲,問責處罰失職失責的網站平臺……針對網絡暴力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懲治網絡暴力,要靠法律的鐵拳壓縮肆意妄爲的空間。

青少年網民由於三觀尚處於成型期,若接觸到海量負面網絡信息,相較於其他羣體心理上更容易受到不可逆的傷害。

一方面,青少年個體容易淪爲“集火”的對象,成爲網暴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泥沙俱下的網絡信息影響,也有可能轉變爲網絡暴力的施暴者。

一些小衆網絡圈子裏出現的“匿名樹洞”“隔空喊話”式網暴現象,已經爲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應更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告訴孩子們如果不幸遭遇網暴,要勇於使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同時加強對青少年網暴受害者的心理疏導。

懲治網絡暴力需多方“出列”。家庭與學校應加強青少年思想引導,讓他們明確認識到網絡暴力的危害,從小在心中樹立道德與法律的紅線。

全社會需形成合力,重視網絡暴力行爲對青少年造成的現實危害,勒緊網絡暴力躁動的繮繩,讓抵制網暴成爲社會共識,讓施暴者無所遁形,望不再有人淪爲網絡暴力的受害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