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絮語

加入新網師已有月餘了,依然還沒找到感覺,或許是我的活躍度不夠,參與度太低,沒有像其他學友那樣,每天早晨打開小程序去讀小夥伴們熱氣騰騰的文字,感受文字背後朝氣蓬勃的力量,依然停留在自說自話上,連打卡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猛然驚醒,不對!這跟我加願意加入新網師的初心背道而馳了!

我就是想找到一個學習或生命的共同體,浸潤其中,雕琢自我,對抗庸常,擺脫倦怠的呀?

我到底怎麼了?

靜下心來反思才發現,還是因爲讀的太少,摘錄的不夠,沒有留下相應的痕跡。

找到問題,那就趕緊行動。

加班到很晚,匆匆接回老大,回到家,簡單用過晚飯,檢查完老二的作業,陪他洗刷、親子閱讀還不到5分鐘,小傢伙兒已經酣然入睡。

好吧,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我的了,同時開讀的三本書已經有兩天不曾“觸摸”了,他們一定用獨有幽怨語氣對我發信號了呢。只是遲鈍又倦怠的我不曾收到而已。

還是打開吧,哪怕讀上三五頁,至少有進展不是?不怕慢就怕站。相比某一天做很多事,每天做一點事的影響會更大,《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如是說。因爲塑造你生活的不是偶然做的一兩件事,而是一貫在堅持做的事。

三五頁書也就是幾分鐘就可以讀完,再加上批註的時間,在一天的24小時裏的佔比,也是小得幾乎可以忽略掉。那爲什麼不堅持讀書三五頁、記錄三五行呢?這可不單單是“多收了三五斗”那麼簡單的。小小的舉措會趕走每日的空虛,小小的積累天長日久後必會收到豐厚的回報。

下面,就做一回“文字的搬運工”吧:

1.用嘴說過的話,隨風飄散;
用筆記錄的文字,永不褪色。

我從來都信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錄,不僅能留下生命裏的痕跡,也能雕刻出不平凡的生命。記錄,能讓思維有序,讓認知升級。

記錄就是一種省察,未經省察的日子,不值得過。

就像我記錄下上面的這段文字,因爲喜歡,所以印象深刻,久而久之,他山之石就能攻玉。

從記錄中找尋生命的真正意義,讓意義變得有條理,用文字記錄日常,相當於梳理和反思,“雨刮器”一樣的讓日子變得通達豁亮。

瞧這個“雨刮器”的比方,多形象生動。工作、生活、家庭中會有精彩的瞬間,糟心的困惑,難以言說的無奈……,記下來,爲生命留痕,讓日子通亮——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在目(聶魯達語)

有多少苦樂就有多少種活法,有多少變化太陽都會升起落下。(《人世間》)

有些遇見,僅一次便終生難忘。就像下面這段精彩的原創詩,只讀一遍,就挪不開眼睛——

王金祥老師在他的年度敘事中記下的原創詞《長相思》:

“春一程,秋一程,學在網師卓越行,尺碼聚相同。 起五更,睡三更,幸福完整夢中成,從此無霓虹”

真真是道出了我的心聲。

2.全力以赴,迎難而上。人以羣分,各有圈層。心中有標,眼中有光,腳下有路,遠方有詩。

這就是瘋狂式學習的標配和美好願景。

學習永遠是自己的事,越早有這樣的認知,學得越有力量,效率越高,前景也更光明。

比如自驅式的學習,就是源於自己真正的成長需要,能夠消除職業倦怠,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3.不能一味的陶醉於紙上談兵式的學習和努力,應把文章和論文寫在教育的大地上,應過好自己的生活,應體驗到工作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這段話直接擊中了我的心,也是我主動想參與教師的專業閱讀與寫作課程的發心。

我相信,歲月爲證,讀書爲帆,定能趟過成長這條河,奔向明亮那方。

唯有keep reading,更易改變認知,隨之,認識問題的角度,寬度和深度都會發生改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隨之變化。

每天清晨,翻開一本書,打開心靈的窗戶,讓清新的空氣時時滋養生命,在內心燃燒自己,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

4.抓住職業生涯裏的幸福
做教師最幸福的莫過於——關注孩子們的心靈成長,樹立最欣賞的教育理想;走出教學誤區,擺脫職業倦怠;享受過程,打破瓶頸;自我覺醒,走向卓越。

這是劉祥老師在《做一名老練的青年教師》中告訴我們的,仔細想來,從事這份職業,真的是賺大發了。

他還告訴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需要不斷的自我修正,自我歸零,然後才能重新出發,因爲只有不斷上路,才能讓活過的每一天都無限豐盈。

若長時間不讀書,就容易拒絕心靈的成長,自然也就封閉了產生奇蹟的空間,長久下去,變化的只是容顏,不變的卻總是無趣。在生命的前30來年我就是這樣度過的,太可怕了,還是讀書能點亮自我、點亮生活。

也是在不斷的學習和遇見中,給自己找到最準確的定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