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三蘇祠

      今天,在第113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女同胞沿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來到眉山東坡,一起感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齊聚一堂共同分享家風家教心得,實屬難得,這必將爲我們的生活、爲婦女工作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既值得銘記,更讓人難忘。我想說,在這個春光明媚,陽光燦爛的上午,我們攜手走進三蘇祠,真切感悟蘇家家風,從大文豪家族的日常點滴,對照新時代我們自己的家教家風,實在是件有意義的事兒。

      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三蘇祠調研,他飽含深情地說:“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我們參觀了三蘇祠後,最爲深刻的印象,還是蘇家三父子家風方面的故事。讓我最受觸動的,還是蘇洵親自教導孩子讀書的故事。在蘇洵看來,家長給孩子最大的財富是書籍。於是,在蘇軾10歲時,他結束雲遊親自教導兩個兒子讀書,並且在指導蘇軾讀書時,他反覆強調,作文章“皆有爲而作”“如藥石必可以伐病”。這和我們大家對孩子期許的做事要有目標、學習要注重實用性的內心期許都是一樣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恆古不變的真理,在當下確實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這些年,身爲人父人母的我們一直在教育的路上卷着,爲孩子各個階段的學校操着心,既想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優的學習資源,更想盡辦法欲把我們的孩子打造成無所不能的牛娃。於是我們每天都在雞娃,然後開始買學期房,開始調動一切資源,如花上一大筆錢,爲孩子們求得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全力以赴着。孩子教育開始出現大比拼——比成績優劣、比愛好特長、比外形氣質、甚至身材模樣,比誰讀的大學更優、誰的工作更高……。可是,擠娃無限牛娃有限,我們中的大部分似乎忽略了教育的本質——孩子自己到底想要成爲一個怎樣的人?是鋤強扶弱的俠士?是傳澤千古的文豪?是救死扶傷的醫者?還是拯救世界的英雄……縱使他們有千百種想法和選擇,但實際上更多成爲別人期望的樣子,大多家長主動或被動的按照自以爲最優的選擇,推着孩子們走着。孩子成爲他自已想成爲的人似乎成爲奢望——這值得我們深思。

        總書記指出,“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產。”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蘇門父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其“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爲政清廉”家風家教,承載着中華兒女美好的道德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蘇氏家風家傳,超越了家族,深深融入了中華文化,也成爲我們應當傳揚的道德精神。最後,我想用眉山市委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 傳承三蘇文脈弘揚東坡文化的決定裏的話結束我今天的分享——讓我們“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注重家風家教,做到古爲今用、成風化人,更好地涵養浩然正氣、滋養百姓精神、培養子孫後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