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接受和珍視每個時期的自己

大家好,我是小北。

新鮮出爐小作文雙手奉上,希望各位看官喜歡。

本次我們討論話題是關於“自己”。

像什麼本我,真我,自我等等,統統不在本次討論範圍之中。

想聊聊——昨天的自己,今天的自己,以及明天的自己。

就這麼簡單。

01

我們從出生到成爲大人,不盡相同。

如果按照年齡劃分,16週歲後以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已可以定義爲成人。只是大家普遍認定是18週歲。

不管怎樣,18週歲以後已是成年人,也就需要擔負起成年人的責任和擔當。

當然,也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一直都是小孩子的心靈大人的外表,一直都未能真正長大。無法徹底離開原生家庭和父母懷抱,更別提獨自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也不可能去完成自己作爲成年人的責任和擔當了。

一方面可以說他們是幸福的,一直在父母家人身邊陪伴,一輩子被特別呵護和保護着,另外也可以說他們是被寵壞的寶寶,過於溺愛導致喪失了一些自食其力的能力。

作爲旁觀者,我們不能簡單或想當然地去恣意評價任何事件,這是不禮貌且不理智的。

如果可以,待在父母身邊一直不分開也很好。

聊到這個問題,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想說,很多我們身邊的某些事件,就是大家各自生活的一種狀態,一種選擇,一種軌跡。

你可以按照某一軌跡繼續自己的生活,也可以打破某些常規去過不一樣的生活

我們看見並參與進來,在某個時間點,彼此之間存在着交集。至於參與其中的深淺程度,很難把握,並不會隨着我們的意志而爲,反而往往會有出其不意的走向。

只是事後再回憶總結,會發現,很多看似無序實則有序

大家的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無數個小日常,平常態,平淡小日子,無關痛癢芝麻綠豆小事等堆砌組合到一起。經過不斷疊加,日積月累後成爲我們的人生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精彩。

02

以前交通不便捷,通訊不發達,常常以爲自己所見所聞就爲大。

不會知道,一個相同物品,各個地方的人們對於它的稱呼也會不同。

因爲一種蔬菜的不同稱呼,曾經跟同學不停爭論。他想把我說服,我想把他說服。

因爲奇怪的叫法和食用習慣彼此嘲笑。

感嘆怎麼會有如此搞笑的名稱。殊不知,自己習以爲常的叫法和習慣行爲模式,在別人眼中也同樣可笑和充滿疑惑。

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也不會覺得丟臉,就是骨子裏想把對方說服,讓對方認同自己,可最終誰也沒能說服誰,而是認爲對方很可笑。

對於當初淺薄的我們來講,在青春歲月裏留下了一絲可愛且有趣的回憶

後來,慢慢知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是一個走出去,站起來,四處觀察的成長過程。

雖然很早就學過契科夫的《裝在套子裏的人》,可現實是,經常會在無意識中成爲了他筆下的“別里科夫”。

待明白後,會覺得特別難過和羞恥。

這是長大後的代價,感受。

不知何時,早已不會再像小時候一樣,而是開始感覺到自己丟臉,在別人面前丟臉,想逃離,殊不知已在冥冥之中早已成爲了一隻把頭埋在沙子裏的鴕鳥

難過的是,碩大的屁股,修長的雙腿,一直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不自知。

可是,誰能保證他一輩子不丟臉,一輩子不犯錯,一輩子不迷路。

有些問題出來了,就應該去面對,去解決。

看起來,長大後,我們並沒有獲得很好的東西,反而是多了很多以前不曾有過的小心思小情緒。

還有一些不多不少的牽絆和羈絆,以及慢慢丟掉的初心和勇敢。

何時,手腳變得無法伸展。

03

人們無法跳出已有認知範圍,去看待問題。

想象一下,自己是一條魚缸裏的魚,從出生就一直在魚缸裏,而作爲魚而存活的自己,則會認爲這個世界就只有魚缸那麼大。

魚缸,這個我生活的魚缸,目之所及的魚缸,就是我的認知邊界

魚缸以外的世界,我未曾踏足,甚至不相信那是真實存在,更不會相信除了魚以外還有其他的生物於這世間。

如果此刻有條從大海來的小魚加入我所生活的魚缸,它會告訴我很多關於大海的故事。

而這些大海的故事,以及這條從大海里來的小魚,早已超出了我的認知,所以我表現出很不一樣的狀態,懷疑它反駁它甚至可能污名化它。

只因它跟我們不一樣,它來自一個未知的區域,做了很多未知的事情。

而其餘的每一條小魚,我們長期生活在一起,也會表現出不同情況:

有一部分贊同我,有一部分中立,有一部分自我懷疑無法正常判斷,有一部分選擇相信大海來的小魚,等等。

我們之間,產生了對立,爭鬥和矛盾。

就像現實世界一樣。而此刻的魚缸是我們的平面投影。

如果我經過學習,經過實踐,從魚缸裏跳出來。現在站在魚缸外看魚缸裏的魚,我的認知和維度已有所提升。此刻我不再是魚缸裏的普通小魚,而是升維的小魚。

而這並不會完結,也不會影響和改變其他魚缸裏的小魚,它們還處在它們此刻的認知邊界裏,而我這條小魚只偶然或是有幸跳出了魚缸。而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更高的維度和認知,此刻正在俯視地看着正在魚缸外看小魚的我。

我們自認爲自己很理性,其實大部分人往往感性,我們時常被情緒所控制所幹擾。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人們往往有一套自我做事的程序和規則,所以在爲人處世時就會按照這套規則和程序開展。

一旦這套內在邏輯不能自洽時,就會產生痛苦,就會覺得不對勁。

固有的習慣被打破,隨之而來的就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

如果我們長期不改變,仍然使用這套慣有思維去做事情,則會形成壁壘,一直自我“封閉”的壁壘,也就是我們自己阻斷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而這樣的事情,卻是經常發生。

我們很難,從一個舒適的地方挪窩

04

有人說人生漫長,有人說人生短暫。

人們會下意識給自己的人生劃分階段,例如5年一個階段,10年一個階段,20年一個階段,或者是直接地分爲前半生,後半生。

你如何區分小北不知道,大家想怎麼劃分都可以,高興就好,哈哈哈。

相信肯定有朋友刷到過,題目爲“一個普通男孩/女孩的10年人生”等類似的短視頻,或是文章文案。

故事裏的每一位主角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

視頻裏展示着他們一步步走來,打怪升級,提升自己,不斷學習,不言放棄,最後成就現在的自己,滿滿正能量。

反觀自己平平無奇,其實這也沒什麼大問題,學會接受並珍愛每一個時期的自己。

別人的成功我們無法完全復刻,最終都要落實到自身問題

只有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階層,知道自己的目標,併爲此而堅定不移,努力向前,才能過好當下,最終才能享受這一生

人與人千差萬別,而每一個你都是最爲特別的那一個。每個人有自己的優點缺點,擅長和不擅長的一面。

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點去做一些事情,只有當你真正的熱愛某一件事情後,纔會全身心的去投入。

以前很傻,我給自己灌輸了一種很奇怪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早已無從追尋它真正的出處。

那就是:我一直認爲我的興趣愛好不能變爲將來的工作,不能成爲我謀生的手段,這樣就失去了興趣愛好對我而言的意義所在。人生會過得毫無樂趣。興趣愛好是我枯燥人生的點綴,它們的存在帶給我安慰和歡喜。

也正因爲有這樣的想法,一直以來我人爲的割裂興趣愛好和工作之間的距離。

讓我無奈的是,自己做過的每一個工作都不喜歡,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去做這個事情,而只是爲了所謂的每月工資而爲。在這樣的思維主導下,我並不快樂,工作也沒有成就感,四個字形容就是“普普通通”。

即便如此,還是會做好自己分內事情,只是並不會想爭奪什麼或提升,只想當一個普通小員工直到順利到達退休年紀。

在我媽眼裏,就是一個不上進的孩子,領導眼裏也應該是如此。

這個階段我就是一個普通工具人,打工人,做着本職工作,坐着擁擠不堪的公共交通。

曾有一段時間,煩透了。

因爲,討厭陌生人挨着自己。

可是也沒想過買車。

後來終於下定決心去學駕照,但最終因爲“路怒症”這個問題,我認爲自己暫時不太適合開車。

可我老爹早就給家人宣告我要學駕照,目前爲止大家都沉默着也沒人問我後續。

而我,早就忘得一乾二淨,只是此刻寫到這裏,我認爲這一段可以寫一寫。

05

有段時間我很糾結,在“成功”和“失敗”中來回翻騰。

某一刻我想明白,翻騰有個P用。

我真實的活在這個世界,自由地呼吸着空氣,過着我想過生活,養着我愛的小貓,遇見一羣有趣的人,遇見一些有趣的事情,便是最好的當下

對於我這種長期泡在互聯網裏的人,適時的從網裏出來,一是透氣,二是接地氣,三是順氣。

本就是一個得過且過之人,那些權謀呀,算計呀,對於我來說過於高深,宮鬥劇活不過一集的人,想那麼多幹什麼。

每個人至少會有一個值得自己驕傲的點,自吹自擂一輩子的絕技。

不喜歡讀書,可以運動;不喜歡固定上下班,可以選擇自由職業;不喜歡陸地,可以選擇藍天和海洋。

如何什麼都不行,是個平平無奇的小孩,也沒什麼問題,我們能做到善始善終這輩子就已是非常厲害了。

請,保持你的善良和你的善解人意,並接受和珍視現階段的自己。

懷揣夢想,擁抱夢想,努力追求,哪怕只實現了50%,60%,70%......

你在你的人生軌跡上自由的呼吸,快樂的活着,就是最好的一切。

我們此刻所做的一切,都在爲將來背書。

此刻,是的,就是此刻,持續而穩定地輸出你的力量,還怕未來不精彩麼?

寫在最後:

又來到了告別環節,就以最近摘抄的一段話,作爲最後的句點:

接受每個時期的自己。

認清自己,過好當下,才能享受這一生,除了生病以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價值觀帶來的。而非真實存在。不必站在50歲的年紀,悔恨30歲的生活,也不必站在30歲的年紀,悔恨17歲的愛情。

我們不能站在後來的高度,去批判當年的自己,這不公平。

如果重來一次的話,以當時的心智和閱歷,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學會和自己和解吧,去接受每一個時期的自己。

是不是覺得很棒。

感謝看到這裏的各位朋友,謝謝你們。

世界很美好,請一定好好照顧自己。

祝好,各位。

Good Day

2023.3.7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