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7:時間管理的前提是自我覺知

最近在閱讀《破格》這本書,這是一本關於職業生涯發展良好思維習慣培養的一本書。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除了需要專業知識,有時候也需要方法論的指導和支撐。有些方法論是屬於道的層面,有些是屬於術的層面,而這本書可能更多是屬於術的層面。術的層面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容易上手和實踐,能夠使我們快速的模仿、學習,優化我們的工作習慣,使我們得到提升和精進。

近期最大的收穫就是“自我覺知”這個詞,以前我也一直在探索“時間管理”的方法,比如時間排程法、目標拆解法等等,但總是會出現原本計劃的事項無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完成的情況,這當然有計劃合理性的表層原因存在,但我最近才發現,最深層的原因其實是沒有達到“自我覺知”。接下來我將結合我近期我對“時間管理”的實踐得出的對“自我覺知”的感悟。

目前最大的感悟就是:“時間管理”的前提其實是“自我覺知”。何爲自我的覺知呢?其實就是明白自己當下在做什麼以及爲什麼要做這件事情。也就是哲學意義上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往哪裏去”這經典三問。這一點非常的重要,因爲它能讓我們明白我們的時間花在了哪裏。

爲什麼要明白時間的花費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平等的,都只有24個小時。那麼,爲什麼有的人能做出非常亮眼的成績,而有的人卻平庸一生呢?其實根本差距就在於我們對時間的管理和利用。

明白了時間花費的重要性,我們再來看看爲什麼要“自我覺知”。先來打個比方,明白我們的時間花在了哪裏就好比我們在消費的時候知道自己這筆錢花在了哪裏,以及爲什麼要花這筆錢?時間的消費也是一樣,只有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才能更好的進行時間管理。所以,再多的時間管理技巧都不如我們時刻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更重要,因爲只有這樣我們纔會有意識地減少垃圾時間的投入,大大提高我們時間的有效利用率。

具體到我最近的實踐,我對自己日常的行爲做了一個記錄,並進行了一系列的評價。好的行爲和習慣,我會在後面打√。無意義的行爲和習慣,我會在後面打×。在一天過去之後,我回看這些記錄就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些時間花在了有意義的事情上,哪些時間花在了沒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的過程大大提高了我對時間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自我覺知。通過這個過程,我在心裏不斷的暗示自己要增加有效時間的投入和減少無效時間的投入,從而使得我一天時間的有效利用率不斷提高。

目前看起來最大的一個效用就是我減少了看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媒體的時間。其實朋友圈也不是說需要完全關閉,它可以成爲我們和朋友鏈接和互動的一個窗口。你在閒暇之餘或者壓力非常大的時候,看看朋友們的美好生活其實也是一種解壓的方式。但在我們進行大塊時間投入和專注的時候,真的很有必要避免頻繁的打開朋友圈,因爲這會使我們的思路中斷、注意力下降。

經過接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我發現我在工作上的產出效率不斷的提高。當然這個提高也是有一個上限的,接下來可能就需要從工作方法上去進行優化。這也是我接下來將探索的一個方向,希望後面能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以上就是我近期的一個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