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3

王安石在生活上不注意细节,显得邋里邋遢,经常被朋友取笑,甚至让宋神宗嘲笑过。

他是个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大官的人。他按照自己的性格做事,对于自己关注的事情倾力关注,对于自己不关注的事情熟视无睹。

他的《泊船瓜州》特别有名: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绿字,之前改了好多遍。

王安石的诗歌作品中,以“昭君出塞”为主题的《明妃曲》最引人关注,争议也最大。能突破前人的窠臼,突破传统题材的束缚。

他的立足点非常高,眼光和角度不一样。是匈奴对我恩情多,还是汉朝皇帝对我恩情少,都不重要,关键是,谁是我的知己。借王昭君说自己的心事。人的高度决定了题材的高度,题材的高度决定了题材的新意。

宋仁宗嘉佑四年,这首诗引起文坛轰动,欧阳修、司马光、曾巩领袖人物纷纷为王安石的《明妃曲》唱和。他们立足现实、立足政治、立足人生、立足感悟,用古代的事情说自己的事,让旧的故事焕发出新的容颜。

王安石在文章和诗歌创作上不拘一格,独辟蹊径。

他的《读孟尝君传》,一共103个字,文短而气长。说的是做大事行大道,要走光明之途。王安石把自己要表达的突出观点表达出来。

他的翻案诗,讲的是历史和人心的向背问题。

对唐代诗人杜牧的《乌江亭》,王安石独辟蹊径,对英雄项羽的看法彻底颠覆。他眼光远大,看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趋势。

贾谊在文人手中,是个怀才不遇的形象,到了王安石手中,变成一个怀才有遇的人。王安石的文章是政治家表达自己意图和心声的手段。

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两个人性情相近,是一对政治双星。前者一往无前敢于突破,后者毫不动摇维护旧制。

司马光小时候砸了一口缸,成年后写了巨著《资治通鉴》,这是他留给我们记忆最深刻的两件事。

王安石和政敌苏轼之间,去掉了政治上的恩怨后,以文章和道德相交往的时候,才发现彼此是知音。王安石是古今以来不可多得的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退休后的王相公,从来不摆谱。当年的“拗相公”,完全变了样,沉浸于文学和诗歌的创作,创造了一种诗体“半山体”。其中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清新雅致、随意洒脱。

王安石被罢宰相八年之后,38岁的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因年龄太小,由高太后主政,高太后起用司马光,迅速恢复了旧法。

宋哲宗元佑元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于金陵,终年66岁。

王安石由文从政,最终又弃政从文,一生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被弃,国有危难便又召之即来。他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煎熬。

没有哪位历史人物像他那样受到那么多的褒贬毁誉,他像一座永远开采不尽的矿山,又像一条深不见底的大河。

在他身上,纠集了最剧烈的冲突和矛盾,体现出各个时代价值评判标准的撕裂和缠斗。

王安石身处一个固步自封的时代,却以气吞山河的担当精神,铸就了一个民族求索进取的兴国之魂。

王安石倡导的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坚强的精神支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历史注定他将成为一位不朽的人物,因为他胸中装的是中华民族的山河大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