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少爲自己操心,卻不習慣別人的改變

這些年,我經歷了很多事,很多事情我都要緩好一會才緩過神來,也有一些緩不過來。

這種“緩一緩”的習慣,是我一直保持的,在聰明人的面前,這叫反應慢,在笨人的面前,這叫慢點來。

慢點來有很多好處,早晨起來的時候慢慢起牀,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運動時慢慢來能降低關節摩擦的風險,投資時慢慢來能夠更好地把握資金風險,增加你對資產價值的認知等等。

面對生活的很多改變,我們的常態是以一種近似的快速度進行反應。但或許這並不合適人類,人們如今面對外界時代種種變化的不適,正是這種速度錯配帶來的後果。

面對一個機會的猶豫是它帶來的後果,看到不喜歡的事物你的反感也是其後果,你受到打擊卻故作堅強是後果,你失戀後受邀參加派對假扮開心也是後果。人們很多行爲與心態上的不適,都是我們與世界變化速度不適配的後果。

所以你很早就手足無措了,但你一直沒有時間去收拾你的情緒和安慰自己,這就是我們被迫習慣生活,而不是主動探索生活帶來的後果。

你很少爲自己操心,但你一直不習慣外界的,別人的改變。


世界,工作的改變

同事領導的更替,行業的變化,經濟的波動,讓人在這個時代裏越來越難安穩地做一份工作做到底,其實經歷多了你就會明白,現在這個時代並不是人們太浮躁;

我一直跟老輩們辯解其原因,因爲他們無法理解當下時代,有人以一兩年賺取別人一生的財富這種事情是完全理論上可行的,藉助資本,藉助科技,藉助膽識,如今的商業社會如同科幻電影。

在一個越發刺激與進步的世界裏,無人再去談論善惡,好壞這種模棱兩可的標準。

如今的時代裏,人們最爲推崇的就是結果論,現實主義。事實上,這是社會一直默默推崇的標準,只是它太需要理性的投入,但生活裏的人們沒法100%理性,因爲那就不叫生活了。

但是社會競爭依舊在,贏了你是理性紮實的勝者,輸了你則是冷血無情的惡人,連評價也是如此直接與兩極化,沒有中間地帶,但這就是如今這個時代你需要接受的現實,且這種現實的殘酷已經在反覆迭代的競爭下逐漸被淡化。

都2023年了,還談殘酷,還談競爭,還談努力?你還記得上一次參加歌唱選秀比賽時,唱一半哭一半的是哪個時代的節目嗎?眼淚,勤勞已經快比手機貼膜還要廉價。

或許中產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中產應該帶着感恩的心持續前進,爲高淨值們,爲國家,過城市奉獻一生。

人們被挑起的種種慾望就這樣將一個個時代託舉了起來,當然,真本事的人確實有,但也不少,所以真正有本事的人要面對的不是被欣賞和選擇,而是保持競爭力,不落後時代,如同最知名的明星,除了做人做事之外,還得做臉。

爲了保證自己在社會里的位置,你要做很多擅長做的,喜歡做的,但很快,你也要開始做很多你不喜歡做的,希望你能把握好這個比例。



人際,情感,關係的改變

父母退休,親人離世,老同學,朋友結婚,離婚,出軌,出櫃。論起身邊人的變化,那也是天翻地覆。

我曾努力試圖讓自己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些過去熟知的人帶來的變化,但時不時的,它們還是會讓我陷入好一段的沉思。

事實上作爲一個社交併不強勢的人,我在熟人圈裏也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存在,但或多或少的,熟人們的改變總帶給我一種不適感。

他們的幸福讓我不適,但我從不羨慕和嫉妒,我那些結婚生子的同學好友,我幾乎從未過問他們如何認識伴侶,如何完成生育的過程,因爲當他們發出請帖的那一刻,我所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陌生,那種從他們舉手投足傳遞過來的陌生與世俗的感覺,令我明白,他們身上的青春影子已經消失,那些曾經出現在他們臉上的純真和好奇已經蕩然無存,從他們發朋友圈的方式即可看出,融入各自身邊的環境,追趕熱點,已成爲主流,而不再見到充滿靈性,批判,個性的風趣語言。

而更崇尚精神自由的我,也不會再尷尬地追隨與懷念,羣發的邀請自然得到的是我隨意的回覆,謝謝,是我對那些舊人對我邀請的最大回禮。

人們的失落也讓我不適,雖我從未過分遺憾和失落;老人們退休後的頹廢,混的不好的同學陷在瑣事裏變得憤怒,在某些基礎行業裏混日子的老同學變得油腔滑調,卻在我犀利警告之後坦言對未來的迷茫等等。

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也喜歡幫別人解決問題,然而當那些曾經我認爲堅不可摧,強大的人陷入到我也覺得陌生的困境時,那種無奈對我也會有所感染,也會讓我這樣一直以“積極”爲生活主旨的人知難而退。

東亞人的含蓄在我看來是一場虛僞與懦弱的體系,因爲很多人我很渴望改變他們,但卻無法在東方的語境裏找到最合適的語言表達方式,太直接怕人覺得冒犯,太隱晦又怕他們聽不懂,其實很多問題,直說是最高效的解決辦法,但人們本能地怕麻煩,導致一切問題大多在追悼會,病房,以及節假日纔會爆發,以滿足人們最渴望的如莎士比亞式般,非常dramatic戲劇化的生活。

所以我一度很喜歡看國外的勵志電影,《洛奇》《當幸福來敲門》《阿甘正傳》等電影是如此動人又充滿力量,最真實的奮鬥,最直逼人心的痛苦,迎來最徹底的改變,西方很多電影是能改變人的,而在東方這個最需要力量需要感動的地方,卻少有這種直逼人心的內容,東方只有虛僞的解釋,和柔弱無力的中庸。

所以後果就是什麼,東方內容相對更偏好以悽慘的形式吸引眼球,什麼地震失散兒女,幾十年跑回來認親全家痛哭的《唐山大地震》,又比如死去的將士連陵墓都沒有,跑關係一輩子終於申冤的《集結號》,就你拿這些跟國外的很多電影相比,你發現這個土壤最缺乏的是對人的基本尊重,且人們僅僅爲“太感人了,終於有人尊重我們了”就能夠哭上一億的票房,多麼可笑。

這事還不是虛構的,是一直存在的,幾年前,我在北京出差,臨睡前突然就收到一條短信,說政府正在安排推土機去剷平很多窮人所住的釘子戶區域,只爲推進高速公路的開發。

有王法嗎?有。

有道德嗎?沒有

Can anyone have some mercy?



經歷外界變化後,從而出現的,自我思想上的變化

生活不一定只有樂觀和悲觀,而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很多事情只是說明了一件事,我們成長了,能思考了,懂觀察懂體會了,父母沒有養出白眼狼,沒賠本而已。

但事實上人生遠比我們能收穫的感受還要深和複雜很多,當你爲一尊枯木而感到惋惜的時候,你也要明白,你看到的只是一尊枯木而已,你沒看到那吹過的西風如此凌冽,沒看到那土壤的龜裂,沒看到那四季的風雨,沒看到那隻時不時會跑過來撒尿的狗,對,就是你覺得還挺可愛的那隻。

所以慢慢地,我也不再只是爲了傷感而傷感,爲了憤怒而憤怒,爲了喜悅而喜悅了,我們也逐漸變得複雜,逐漸學會將裝逼硬撐感動和真誠融爲了一體,逐漸從一個情緒的麻木體,變成四不像,最後渴望打磨自己成爲德智體美勞新一代人形機器人。

且能當這個機器人與AI媲美的人,已經是所謂的人中龍鳳了。

人們將這一系列的因變化而出現的內心悸動,又因爲考慮到社會形象而壓抑內心,管束自我的種種行爲統稱爲了一個詞:成熟

但我自始至終不認同這個詞,或許如老話所說,內心因經歷太多感到麻木,失去了那一觸即跳動的鮮活情感。

所以我看到的人們也是如此,我看到的是疲憊而非充滿活力,充滿內心堅定的成熟與自信。很多拎着蔻馳包包的精英白領們,其每天興奮活躍程度在我看來有時不比那菜場拿砍刀宰肉的屠夫,那一刀刀的,砍的都是生活,都是柴米油鹽,都是具體的煩惱,好在一個果斷,迅速,直接。

而看似有能力處理更多社會事務的我們,有這份果斷嗎?



很少操心,因爲你還沒開始真正操心。

你很少習慣,因爲真正的生活你永遠不會真正習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