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痕,深刻于心

成都城北素来藏龙卧虎。在世纪之交,一个背心短裤、汗巾赤脚的光头男人,手提黑色塑料袋,从街沿匆匆而过,你以为他是奔向另外一个垃圾桶,去捡拾废铜破纸的收荒佬,哪知他拐进银行,倒出一大袋成捆的人民币;一位嘴啃锅盔或者啜吸着袋装牛奶的半老徐娘,在昏黄的路灯下,匆匆奔向荷花池批发市场,你以为她是起早去淘相因的家庭主妇,不料风风火火的她转身折进货积如山的商铺,马上变身成叱咤风云的商场女将……城北天天上演财富神话,诞生着一位又一位大咖级“财神”。

这一切,皆因城北有成都火车站,火车站旁边有荷花池批发市场。

如何再现这一史诗级的财富经典盛况,让造就无数资本传奇的荷花池,成为一代又一代逐梦人瞻仰的“城北财富高地”,承继通过无数血汗悲泪、悲酸苦乐浇铸的“北城精神”,把闻名遐迩、声震天下的荷花池批发市场的前世今生、继往开来书写出来?俞运康老师倾情奉献出了他的力作《北荷花》。

一位土生土长的成都城北肖家村女性,亲眼看见一片片荷花池塘被填平建成市场,从学做生意的“门外汉”到成为引领市场走向的“企业家”,金荷成为荷花池历史的缔造者、见证者、传承者。

故事以名叫金荷的女子,与同村、同学的冯小玉,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向商品交易市场为主线,把成都著名的青年路与荷花池联接起来,展现了她们在商品经济冲撞下,悲喜交加的不同人生,记载下了荷花池市场的兴起、发展、转变。本书通过金荷夜遇抢劫(本书最高明的伏笔),持刀凶犯郑涛,引出警官何秋霞、法官钟柯平;“英雄救美”的大学生郝志和,徐徐展开“荷花池贸易市场”创建、“荷花池批发市场”建立、“成都国际商贸城”成立,围绕“市场”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故事,让读者逐渐了解北城故事、北改必要。

说实话,以这样的故事架构来承载丰富多彩、百折千回的城市变迁,而且要写出风云变幻、尔虞我诈的商场诡异,可以说是独辟蹊径,并且能够以个人成长表现市场变化,非常值得学习。但是,正因为如此,“以点带面”“以一当十”更显重要。在本书未最后定稿之际,想就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本书的故事架构很好。由在青年路开始创业的金荷夜归遇抢,碰到郑涛,然后带出“一个也不浪费”的人物,巧妙设下伏笔,可谓精彩至极。

但是,夏二娃、胡伟波这两个本可以“大作文章”的人物却没有利用好,以至放任整个故事波澜不惊,让整部作品没有显得更加精彩,深以为憾。假如利用这两个人物“制造”出更多“麻烦”,甚至给金荷带来更大的“灾难”,本书就会更加大放异彩。只有让坏人更坏、恶人更恶、既坏又恶的人诡计多端,才能让战胜坏人、恶人的人成就更大、形象更加高大,故事自然更具可读性、趣味性、启迪性。

让她们接手钮扣生意她们就接手,连进货渠道、如何销售、利润多少等都不过问,有些有悖常理(这不但不合经商或者说做生意的常理,更有点像把你卖了还要帮人把假钞找出来的愚笨);

这样的“资质”,不要说做生意,就是一般人也不会这样“单纯幼稚”。建议在这里适当增加金荷、冯小玉学做生意矛盾、犹豫、摇摆心理的描写,使她们既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又对现实摸不着头脑的慌乱。或者是夏二娃的“信誓旦旦”才让她们信任;

建议增加金荷、冯小玉的外貌描写,让她们有明显的体貌特征,(除了青春靓丽之外)足以吸引夏二娃,此时夏二娃因为想讨得女同学(在他心目中其实只是熟悉的漂亮女孩。年轻男女之间爱慕、吸引、追求是自然的事)的欢心,所以对金、冯做生意的事格外上心(让夏二娃对金荷一见钟情,但百般示好之后却得不到金荷回应,因为“意志坚定”的金荷根本看不起他。然后夏才转而去追求“爱慕虚荣”的冯小玉。这样也可以给夏二娃在将来的经营活动中,对金荷“怀恨在心”埋下伏笔);金、冯做了钮扣生意之后一定要迅速转行这既可以为她们把生意做大做好铺垫,又可以体现出她们富有做生意的“基因”

生意恰恰不是教科书没有按部就班,也没有按图索骥。进货渠道早在卖货之前就要心中有数、生意人的人脉关系要看是否适用,用得上才去维护(当然,也不排除大大咧咧、没有这么势利的“正常人”)、“代销经销”是指进货渠道、成本利润更是要在选择决定做生意之时就要预测;

经商获利最重要的就是进货的途径(在当时的荷花池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找货”。“找货”成为当时荷花池商家的“口头禅”),“不要中间商赚差价”保障了批发的最大利益,也是无数的“中间商”互相杀伐的“日常工作”;

在无网络的时代,实地考察、进货是最主要的渠道,智商和情商不一定成正比,但做生意的人的情商,应该相对高过一般普通人。在“实地考察”时,金荷虽然顾虑和夏二娃单独接触,但没有任何铺垫就让冯小玉出去考察不合理

本身做的男女装批零,接手服装厂就要去生产童装,并且不作任何市场调查,有点不合实际;

夏老二被甘老幺算计,以夏之历练,没有夏“提心吊胆”“准备替换”之类的铺垫,让人心生疑窦(让甘老幺去复活或者延伸崔世福,符合惯施诡计的特征,也使作品跌宕起伏)。文学作品描写也应符合生活常识

夏拒绝给金荷提供供货信息,最后采取“避而不见”,这不是商人的真实。在商言商,像这类去“找别人讨要进货渠道”的事一般不会发生,即使发生“被拒绝”之后,双方都会假装没有发生,敷衍支吾即过(如果作品能加重这方面的“人情世故”方面的描写,自然就“血肉丰满”起来);对于荷花池的商品,即使零售,商品周转期也不会这么长。

全面立体地展现荷花池,只有多增加荷花池市场的经营业态。在各个业态之间要有经营特点、弊利局限、“势力范围”(篇幅不宜过长,在看似做“全景式”描写时概括性写出来);商人心态五花八门,但都是“向利而行”,赚钱之后如何花钱,才是使用什么手段去赚钱的根本原因。

故事情节方面:波澜不惊。整部书的故事情节没有起伏。作为具有浓厚商业氛围的作品,商战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十分重要。在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又是初学生意,后来在竞争激烈的批发市场,如果主人公金荷仅仅只是后来在“股权”纠纷中被诬告,作为副线的夏二娃被侄甥甘老幺“血洗商铺”才遭至失败,那么荷花池就变成俯首捡钱的地方。实际上,荷花池充满了商业上的血雨腥风,在这里亏得家破人亡的例子太多太多。即使本书要塑造金荷这样的正面人物,但也不应该让她发财这么得心应手、发展这么心想事成。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真实,让人觉得是在杜撰(而不是文学创作),也让金荷的“成就”打了折扣。唯有遭遇苦难和失败多,取得的成就才愈加值得珍惜。这就像描写战争,敌人愈是凶恶、愈是狡猾,才更能显示“我方”的坚韧和更加智慧。

如果不给金荷“制造麻烦”,那么可以考虑再增加另外一个“饱经挫折”的反例(夏二娃太虚弱),来衬托金荷的成功;

其实,在本书中,夏二娃身上可以大作文章。利用他作“反面人物”,让他来搅动故事、增加故事起伏最好。特别是在“纳股扩资”章节中,让故事增加可读性和真实性;“商标事件”也是可以扩展故事的源起。

建议增加金荷生意失败的情节,至少要多描写她为了“生意兴隆”的(态度)坚决、(行事)坚持、(信念)坚韧;冯小玉的贪图享受、夏二娃的得意忘形,都应再多着墨。

群像不丰满。要想通过展现荷花池的发展变迁,来体现北城商贸在政府的支持关心下的兴隆奋进,以本书架构,特别是一生命运都与荷花池市场紧密相联的“荷花池人”来承载,未尝不可,但是,无论是荷花池市场初始的28户商家,还是后来成千上万的经营户,他们的故事肯定精彩纷呈、各不相同。在描写金荷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其他人的故事,既可以让金荷这个人物不“孤独”,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荷花池的繁荣、商业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变化无常。

建议荷花池市场最重要的转折,是2008年“5.12”地震。这时,人心惶惶,不管经营哪种商品、生意是否做得好与不好,都“不想把身家性命全部‘押’在这里”,政府、市场管理的宣传,商人的冒险、精明在这时有了更好的表现舞台。金荷从这时开始,与众多具有开拓精神的商家一样,把传统商业转向线上,不只是“与时俱进”,更是“职业使然”。如此可以将荷花池市场升级转型、从日益拥挤繁华的市区搬离,为国际商贸城的崛起打下伏笔(当然,这时也有部分江浙、广东、福建的商人回到老家,金荷趁势快速崛起)。

因为本书基本成型,建议从以上部分从“小范围、细节性”增删,在不增加多过字数、篇幅的前提下,完成本书的调整。

当然,本书是讴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北城繁荣,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利欲薰心的描写要注意分寸,以免过多的负能量充斥期间,甚至让“假丑恶”反客为主。所以,我的建议或可忽略,千万不要搬石砸脚。

这部《北荷花》正式出版之后,肯定会有无数与荷花池市场有过“密切接触”的读者,我渴望本书成为烙上时代印痕的精品,让经历过或者想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永久铭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