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鄙之差

城市与乡村之间有鄙视链,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是如此。比如京沪港深,在中国城市群中的第一流,谓之“超一线”,而成都、苏州等又不甘于后,至于本埠哈尔滨市,由于地处东北,加之只能勉强算作三线城市,尽管有着共和国长子身份、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领航者的历史荣光,今日也不得不接受来自网络上的地域歧视。

对于城市的向往,我是自幼而起。我们那个小镇,即使在最中心,也没有二层及以上的建筑。出生于村屯腹地的我,竟然还觉得镇上繁华一些,只是因为小街上有很多的砖瓦房——这足以使我羡慕,但只是羡慕而已,我是对我家的老五最钟情的。我想说看明的是,拥有楼房,在九十年代初以前已经是城市的象征。刚刚入学县城高中的时候,我对自己居住的宿舍时一排黄色的楼房感到诧异,好在教学楼是三层的,让人油然心生敬畏。

我们县城甚至比不上附近那座因为石油的后起之秀城市的一个个小厂区,不论街景还是富饶程度。我家附近有叫做采油五厂的,生活着衣食优渥、工作体面的石油工人、技职人员,他们常常用废旧的家具和我们附近农村的人换取地道的农产品,土豆、豆角、玉米什么的。说附近,实际上也有几十里的路程,小时候爸爸带着我,赶着毛驴车,沿着村子东边的油田公路现实向北走,到一个远房亲戚家歇息打尖儿,然后便到五厂的居民楼里面碰运气,于是就有了用了很多年的衣柜和碗橱。长得白白胖胖的油田职工帮我们自己搬运,对于他们可能也就是锻炼身体。我的乡村与城市之概念如此深刻,就是因为这都鄙之差太过强烈造成。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级的同学很自然的分成农村和县城两种。不说男生,现成的女生普遍年龄要小、皮肤要白、穿着要好、性格要开朗,在农村男生的眼里简直就是公主一般的存在。来自农村的女生也大不了几岁,但是除了几个家庭条件不错的,多数都是满脸菜色,我们称之为“朴实”,自觉的与那些明净可人的城里女孩划清界限。——我们知道,我们的出路唯有学习,才能摆脱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对于那个时候的我们来说,首都北京、最大城市上海这样的都市是无法企及的,也不知道到那里该咱们生活,就连到了省城哈尔滨,也对其城区的广袤啧啧称叹。彼时,1995年秋天的我,以为世界的尽头就是哈尔滨,直到后来,冰城的日渐式微,加上瞻仰了国内的大城市,乃至东京、首尔、迪拜,觉得哈尔滨跟这些光怪陆离的巨擘相比来说也类似上面说的都鄙之差。

可是,都市终究只是热闹和方便而已,也有不少的缺点。这是后来才认识到的,比如塞车、比如生活的巨大压力,于是转而想念粗鄙的农村生活。相信别墅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就是因为既拜托了城市的拥挤,又可在小院中觅得一方田园。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多元化,都鄙之差就不那么明显了。

几次回到小时候成长的家乡,以前那种困苦与无助的感觉已经荡然无存;县城倒是较之以前有小城镇独有的祥和,而附近那座城市的厂区由于资源枯竭不少成了空城;哈尔滨由于发展的滞后乡土化有些严重,而如今的我即使置身世界顶尖的大城市,也没有了第一次和爸爸去置换旧家具面对五厂楼群的那种震撼。时代的发展使都鄙之差在缩小,在南方,有的乡村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生活质量倒是,老城区无法比拟的。

我想,可能真正的都鄙之差还在心里。我们不顾一切奔赴的城市,如今正在不断的熟悉与共融之中失去神秘感,也断不会给我们故乡的感觉。若是这个季节在故乡乡村,还是儿时的自己,南风正吹拂着广阔的大地,春潮涌动,万物勃发,天地之间通透而博大-那本是最美的风景,但是当时却心思神往,怎么也想不到如今这份真挚的怀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