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心花燦爛的人生》讀後

2022年是我的女兒走上社會參加工作的一年,特殊的一年。這個寒假裏,爲了自己能繼續“勝任”女兒“人生導師”(初中時她的戲語,我當真了),我拿起了清華大學心理學主任彭凱平寫的一本新書《活出心花燦爛的人生》。

雖說這是一本“寫給中國青年的幸福枕邊書”,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這個中年人也得到了很多啓發。

在第三章《職場幸福:如何過有效率的人生》中,他談到了有關老年人的問題。在“精力不濟?也許你可以逆轉時光”一段中,他引用了1976年,著名心理學家埃倫蘭格教授和她的學生做過的一個實驗,實驗挑選的是一批年齡在65歲到90歲的老人。隨後,在1979年,他們在一個修道院裏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讓老人們在那裏生活一週時間。在這一個星期裏,老人們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裏,他們被要求更加積極地生活,沒有人佈置餐桌、收拾碗筷。。。

實驗結果是,兩組老人(一組是過日子,另外一組是講述1959年的生活)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蘭格教授認爲,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因爲我們身處一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我們固執而輕率地認定衰老和能力減弱有着必然的聯繫。其實神經學家發現,腦部神經具有可塑性,我們的大腦可以通過聯繫得到重塑,而神經可塑性的諸多機制會貫穿我們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說,雖然變老會讓機體功能減退,但一些心理機制卻能讓機體組織重新生長。

書中彭教授說,雖然藍格教授關於衰老的一些認知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證實,但他認同她的觀點,那就是:我們或許應該扭轉對衰老過程的消極印象,不要給晚年生活設定太多限制。

在本段結尾他說:如果人生暮年並非一派蕭瑟的景象,對於更年輕的我們來說,我們或許應該放下對年齡的焦慮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以終身成長的思維方式更積極地擁抱變化,接受未來的挑戰。

對於此段的閱讀印象很深刻,也受到了很大的啓發。於是自問:我老了嗎?也許,如果自認爲自己還年輕,就會以年輕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即使白髮蒼蒼還能熱情且充滿活力地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