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追求是什么?蒋孔阳先生告诉你!


有很多人很迷茫,不知道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觉得上完四年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无非就是打工赚钱,因此发出疑问:我们读书的意义真的是为了以后赚钱赚的多吗?


关于这一点,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蒋孔阳先生认为:读书人的追求是觉醒。


蒋先生出生于1923年,一生读书、教书、编书和写书,处处都离不开书,自认为是和书结了不解之缘。


1929年他才刚七岁,家中送他上小学,从此开始读书生涯。


以后中学,大学,按部就班地读下去,书读得更多了。


大学毕业分配到银行,暂时告别书本。


两年之后,他想方设法,转移到一家私立图书馆,又回到书旁。


1951年,他被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教学工作,本以为自此掉入书的海洋可以全心全意读书了,没想到,不断的上山下乡运动导致读书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在后来的十年运动中,人都难保,就更别说读书了。


但天性难改,只要有一丁点机会读书,蒋先生是必定牢牢抓住的。


等到先生可以心安理得地读书的时候,他已人近晚年,不过,他还是非常高兴自己能有一个可以读书的晚年!


在一篇郜元宝著的《怀念蒋孔阳先生》文章里提到,蒋先生认为自己在读书方面,也像王国维先生那样经历了三种境界:


年轻时拿到一本书,读到会意处,整本书几乎都画满了道道;


中年以后,道道越画越少,因为觉得许多地方只是高潮之前的过渡,精彩之笔的铺垫,不必那么在意;


而到了老年,则几乎不画道道了,因为一方面比较从容了,另一方面则是终于超越了寻章摘句的实用主义了。


我们很多人都会疑惑:读书,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呢?


蒋老先生认为,他读书的时候,压根儿就不想到有任何好处。


他觉得,他之所以喜欢读书,正如他喜欢游山玩水一样,只是他的一种爱好,一种乐趣。


他说他读过很多书,有的是泛泛而读,翻翻就算数;


有的是读了又读,不断深思琢磨;


有的书读了觉得收获很大,不仅增加知识,也扩大眼界,连精神境界和思想面貌都有所提高;


而有的书读了则毫无收获,只觉得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后悔不已。


关于读书究竟该从兴趣出发还是需要出发,蒋先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读书从兴趣出发,有它合理的地方。


因为,人无全才,各有所偏。


根据兴趣去学习的话,最容易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事半功倍。


从兴趣出发去学习的话,学习本身会成为一种乐趣,能给年轻的心灵带来欢乐和安慰,能让人沉浸在里面,单纯为了热爱而学习,并不计较身外之名,并且能给人带来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


但他同时也认为,读书也不能完全按照兴趣出发。


因为,从本质上说,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就是增益其所不能,使不知道的东西变为知道的东西,使不懂得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


这样的话,有兴趣的东西,我们要学,没兴趣的东西,我们同样要学,要全面而系统地学,要按部就班地学,不然的话,单纯从兴趣出发,就容易造成不系统、不全面,导致常常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后果。


这就是说,学习不能单纯只凭个人兴趣,还要看需要而定,需要带有强迫性,要为了某种需要强迫自己学好某一门课,读好某一种书。


兴趣要服从需要,兴趣要化为需要。


最高的学术境界,应当是需要与兴趣相结合。


另外,关于究竟读死书还是活书的问题,蒋先生认为,书,本身是无所谓死活的,而一个人读它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实际,活学活用,把书上的文字读成生动的思想和感情,书,就活了。


正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也就是告诉人们不能死死迷信书本,而是要掌握读书的主动权,把书读活。


但是,对于小孩子或者初学者这类尚在打基础阶段的学子来说怎么办呢?


这些人往往都是还不具备把书读活的能力的。


在这种情况下,蒋先生建议读“死”书。


就是说,要认真读书,照着书本去读,务必要先求准,再求懂。


学汉字的时候要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意思弄明白,不能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结果往往因一音或者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学外语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能自我聪明,不懂装懂,只求一时的灵悟,而是对于不肯定的发音或者意思,一定要去查证,不然就会闹出笑话: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如果望文生义,就成了“天上下了一堆的猫和狗”了。


简单说来,读“死”书,其实就是把基本的功夫学得扎扎实实的,养成求实的考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说到记笔记,蒋先生认为,光凭记忆还是不行,因为记忆不了那么多,也记不准确。


他记笔记大致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料性的:就是记录那些文物考据,历史事实,以及书中所引到的例证和故事;另一种则是思考性的:记录在读书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引起的感受和随时想到的议论。


他认为,这两种笔记对于他的学习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帮助。


最后,蒋先生谈到一个读书人形象塑造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读书人?


蒋先生认为,读书人是要有书卷气的,首先就是要多读书,然后就是要通过读书、讲书和写书,来影响人,来传布思想。


人之所以为人,能取得今天的进步、发达和开放,正是因为一代代人读书、思想、传承而来,因为读书和写文章,使得一代代人能够超越于现实世界,超越于自己,并对现实世界和自己进行反省和反思,而在反思和反省的过程中去明白事物的道理,从而有所觉醒。


书中其实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但是,书中有一个“明白道理、平等待人、有所觉醒”的真理。


就是说,读书人所追求的,其实就是“觉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