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书》:了解它,接纳它,与它一起迎来破碎重生

它,是孤独。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体验,不论你是否无暇顾及。

一曲《二泉映月》,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在逃避或恐惧孤独的人耳里,那是浓得化不开的哀愁悲凉;而在懂得孤独或享受孤独者看来,那是历尽沧桑读懂孤独后的破碎重生。

享受孤独的人,并不会觉得寂寞难耐;而排斥孤独的人,则各有各的不幸。

冰千里,是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深入研究过亲密关系、孤独感等,他曾总结了十三种孤独,以为能说一说孤独,却迟迟未能落笔成书,直到他宕开一笔,从新的视角写出了《孤独之书》。

他不仅仅着眼于就“孤独”论“孤独”,而是独辟蹊径,如一位资深的导游。

他以探索为目的,以引领为要旨,带领读者一步步地揭开孤独的面纱,讲解孤独的种种现象与来源。

他不提供答案,打破人们急于释疑解惑的功利心,却为人打开了新的视野,从更开放的视角去看待孤独,看待生死,从而与孤独一起迎来破碎重生后的美好感悟。


01为什么说孤独与我们如影相随?

“人生自古谁无死?”孤独也一样,总与我们如影相随。如作者所说:“事实上,孤独从出生时就开始了。”

每一个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出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每一个人最终都要死亡,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疑问的地方是,有人在死神还未降临之前,主动按下了生命的中止健。然而,这依然不能算是掌握了主动权,因为如果不是觉得生无可恋,谁又愿意主动去喊停。

生与死相随,孤独与热闹也是。越是寻求热闹狂欢的人,其内心必有一处不敢触碰或不愿面对的孤独之地。

“圆圆的月亮照耀着盖茨比的豪宅,使夜色美好得如同往常。他的花园里仍是灯火辉煌,但欢声笑语已消逝,唯有明月依旧在。一阵突如其来的空虚仿佛正从那些窗户和房门流溢而出,让主人的身影益发显得孤独。”

当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读到这一段时,总觉得不管是在宴会进行的过程中还是曲终人散之后,盖茨比都是孤独的。

狂欢过后,常常给予人们的不是心满意足,而是深深的孤独感。作者说,这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一个人有多孤单,他一定会找到某个渠道狂欢;反之,一个人有多狂欢,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有多孤单。”

很多人害怕孤独,但是当你认识到孤独与我们是如影相随时,你就可以趁此机会直面孤独,从而一探究竟,让阳光穿过缝隙照亮内在孤独的自己。


02为什么孤独总在关系里现行?

文学大家林语堂曾对“孤独”两字有过一段精辟的评点,道尽了“关系中的孤独”本质,你在关系中,你却与孤独同在。

关于孤独,他如此写道,“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作者在《孤独之书》里带我们领略了种种孤独之路,或者关于孤独的故事,他把它们分为三类,即关系里的孤独、心灵的孤独和终极孤独。

不论哪一种孤独,归根到底与“关系”有关,与“内在的心灵世界”有关。

为何孩子总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

为什么人老了,会变得像孩子一样任性?

为什么夫妻关系里,多的是“鸡同鸭讲”的各说各的模式?

他们都期待被看见、被尊重、被爱,他们希望有人可依、不孤独。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既有热闹也有孤独,孤独时,就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发出的一声叹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03如何与孤独一起破碎重生?

黑塞曾说:“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孤独似乎总让人避之不及,但是清醒的人知道,有了孤独,才不会让自己迷失在繁华的虚无中。

让感性带上理性,那么当我们遭遇孤独时,就可以辟出“一方净土”来安置孤独,审视自己的内心,审视带来孤独的关系,或者换一个视角去重新看待它。当你愿意接近它、接纳它,甚至感谢它的时候,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安东尼·斯托尔在《孤独:回归自我》一书中写道:“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强调联结,是的,这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的,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

我们总想依靠关系远离孤独,然而,人生来就伴随着孤独,如同希尔·西尔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里讲到的故事,一个圆环因为缺失了一个部件,不能再自由地滚动,变得很不开心。它就到处去寻找那丢失的部件,在寻找的过程中,闻到了花香,听到了虫鸣,看到了许多的风景。当它找到缺失的部件后,却发现再也欣赏不了周边的一切。于是,它放弃了好不容易找回的一角,做回不完美的自己。

当我们能够安放孤独的时候,那就与孤独一起破碎重生吧!拥有孤独的人生看似不完美,实则处处有风景!


写在最后

我们无法从《孤独之书》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自己的灵感,与作者一样,可以感谢在有限的生命里遇见的每一段关系,感谢每一次的遇见让自己拥有孤独的能力,拥有疗愈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再因世界没有意义而颓废,反而能通过对内在心灵的探索,带着好奇心,去创造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并赋予其美好的意义。

我们也可以像温尼科特一样对自己说:“我们是活着的,我们是我们自己。”孤独不再可怕,人生之旅中,能时时发现一些小美好、小确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