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之書》:瞭解它,接納它,與它一起迎來破碎重生

它,是孤獨。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體驗,不論你是否無暇顧及。

一曲《二泉映月》,觸動了無數人的心。在逃避或恐懼孤獨的人耳裏,那是濃得化不開的哀愁悲涼;而在懂得孤獨或享受孤獨者看來,那是歷盡滄桑讀懂孤獨後的破碎重生。

享受孤獨的人,並不會覺得寂寞難耐;而排斥孤獨的人,則各有各的不幸。

冰千里,是一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深入研究過親密關係、孤獨感等,他曾總結了十三種孤獨,以爲能說一說孤獨,卻遲遲未能落筆成書,直到他宕開一筆,從新的視角寫出了《孤獨之書》。

他不僅僅着眼於就“孤獨”論“孤獨”,而是獨闢蹊徑,如一位資深的導遊。

他以探索爲目的,以引領爲要旨,帶領讀者一步步地揭開孤獨的面紗,講解孤獨的種種現象與來源。

他不提供答案,打破人們急於釋疑解惑的功利心,卻爲人打開了新的視野,從更開放的視角去看待孤獨,看待生死,從而與孤獨一起迎來破碎重生後的美好感悟。


01爲什麼說孤獨與我們如影相隨?

“人生自古誰無死?”孤獨也一樣,總與我們如影相隨。如作者所說:“事實上,孤獨從出生時就開始了。”

每一個人都無法掌控自己的出生,這一點毋庸置疑;每一個人最終都要死亡,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有疑問的地方是,有人在死神還未降臨之前,主動按下了生命的中止健。然而,這依然不能算是掌握了主動權,因爲如果不是覺得生無可戀,誰又願意主動去喊停。

生與死相隨,孤獨與熱鬧也是。越是尋求熱鬧狂歡的人,其內心必有一處不敢觸碰或不願面對的孤獨之地。

“圓圓的月亮照耀着蓋茨比的豪宅,使夜色美好得如同往常。他的花園裏仍是燈火輝煌,但歡聲笑語已消逝,唯有明月依舊在。一陣突如其來的空虛彷彿正從那些窗戶和房門流溢而出,讓主人的身影益發顯得孤獨。”

當我在《了不起的蓋茨比》裏讀到這一段時,總覺得不管是在宴會進行的過程中還是曲終人散之後,蓋茨比都是孤獨的。

狂歡過後,常常給予人們的不是心滿意足,而是深深的孤獨感。作者說,這是人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一個人有多孤單,他一定會找到某個渠道狂歡;反之,一個人有多狂歡,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就有多孤單。”

很多人害怕孤獨,但是當你認識到孤獨與我們是如影相隨時,你就可以趁此機會直面孤獨,從而一探究竟,讓陽光穿過縫隙照亮內在孤獨的自己。


02爲什麼孤獨總在關係裏現行?

文學大家林語堂曾對“孤獨”兩字有過一段精闢的評點,道盡了“關係中的孤獨”本質,你在關係中,你卻與孤獨同在。

關於孤獨,他如此寫道,“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作者在《孤獨之書》裏帶我們領略了種種孤獨之路,或者關於孤獨的故事,他把它們分爲三類,即關係裏的孤獨、心靈的孤獨和終極孤獨。

不論哪一種孤獨,歸根到底與“關係”有關,與“內在的心靈世界”有關。

爲何孩子總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

爲什麼人老了,會變得像孩子一樣任性?

爲什麼夫妻關係裏,多的是“雞同鴨講”的各說各的模式?

他們都期待被看見、被尊重、被愛,他們希望有人可依、不孤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既有熱鬧也有孤獨,孤獨時,就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裏發出的一聲嘆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03如何與孤獨一起破碎重生?

黑塞曾說:“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

孤獨似乎總讓人避之不及,但是清醒的人知道,有了孤獨,纔不會讓自己迷失在繁華的虛無中。

讓感性帶上理性,那麼當我們遭遇孤獨時,就可以闢出“一方淨土”來安置孤獨,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帶來孤獨的關係,或者換一個視角去重新看待它。當你願意接近它、接納它,甚至感謝它的時候,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美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安東尼·斯托爾在《孤獨:迴歸自我》一書中寫道:“很多人都在強調關係,強調聯結,是的,這很重要。但很多時候,人類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體驗,都是發生在內部的,需要藉助孤獨與獨處。”

我們總想依靠關係遠離孤獨,然而,人生來就伴隨着孤獨,如同希爾·西爾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裏講到的故事,一個圓環因爲缺失了一個部件,不能再自由地滾動,變得很不開心。它就到處去尋找那丟失的部件,在尋找的過程中,聞到了花香,聽到了蟲鳴,看到了許多的風景。當它找到缺失的部件後,卻發現再也欣賞不了周邊的一切。於是,它放棄了好不容易找回的一角,做回不完美的自己。

當我們能夠安放孤獨的時候,那就與孤獨一起破碎重生吧!擁有孤獨的人生看似不完美,實則處處有風景!


寫在最後

我們無法從《孤獨之書》裏獲得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中領會到自己的靈感,與作者一樣,可以感謝在有限的生命裏遇見的每一段關係,感謝每一次的遇見讓自己擁有孤獨的能力,擁有療愈自己的能力。

因此,我們不再因世界沒有意義而頹廢,反而能通過對內在心靈的探索,帶着好奇心,去創造獨屬於自己的人生之旅,並賦予其美好的意義。

我們也可以像溫尼科特一樣對自己說:“我們是活着的,我們是我們自己。”孤獨不再可怕,人生之旅中,能時時發現一些小美好、小確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