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哪页读哪页

有读者问作家百合,怎么读《红楼梦》?百合回复:“风吹哪页读哪页”。这个回答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简直不要太贴切。

如果问我,哪本书值得一读再读?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红楼梦》”。

从来不敢自诩“读万卷书”,因为我知道我读过的书,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比起来,肯定无法企及。但所拥有的书,能让我每隔一段时间就想再翻一翻的,只有《红楼梦》。

我没有“红学家”那么执着探索,也没有正宗“红迷”那般痴狂,更说不出什么独到的心得与体会,但我对这部书的喜爱,从小到大,即使如今人到中年,依旧有增无减。有人可以说出喜欢《红楼梦》成千上万个理由,而我能说出来的,只有这句话:“喜欢你,没道理。”

幼年时,是姐姐借回来的一本小人书,让认字不全的我,一下子开启了《红楼梦》的大门。原来还有这么好看的书,风风火火的凤丫头,多才有趣的林妹妹,“丑态百出”的刘姥姥(那本小人书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美丽如画的大观园,吟诗作赋仙女一样的姑娘们……一本小人书,我竟然津津有味地看了好几遍,直到被姐姐还回去,我还恋恋不舍。从此,心里就再也放不下。

只不过,那时我生活的那个贫瘠闭塞的小村,想淘弄一本完整的《红楼梦》,实在不可能。何况那个年代,小孩子读《红楼梦》是“不务正道”的表现。我只能在爸妈买来糊墙的报纸上,过年买回来带《红楼梦》诗词的“阳黄历”(日历)上,姐姐借回来的小人书上,家里那台老旧的收音机里,悄悄地只言片语如饥似渴地读着、听着《红楼梦》。每次遇到一段关于《红楼梦》的文字,我都欣喜不已,如获至宝,比爸妈给我买一个冰棍儿都开心。

少年读红楼,看热闹的心理多一些,喜欢看宝哥哥林妹妹朦胧的情感,讨厌宝钗,认为是她抢走了只属于林妹妹的宝哥哥;喜欢大观园里众姐妹的诗词歌赋,最喜欢黛玉的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些我能搜集到的诗句,我一句一句都抄写在日记本上,背下来,写作文时候,可以时不时信手拈来,引用几句。

整个学生时代,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引以为傲,尤其作文和阅读分析题,极少丢分。同桌很奇怪,他们眼里我在语文上很少下功夫,怎么成绩会比他们多出来那么多?他们哪里知道,一部《红楼梦》,我从小读到大,虽然断断续续不是很完整(整不到原著),但它给予我的滋养,绝对不是他们手里那几本纤薄的作文选可以比拟的。

参加工作领到第一个月工资,我就急不可待地跑到邮局外边的小书亭,花12.8元给自己买了一本倾心已久的《红楼梦》。从此,我终于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红楼梦》。茶余饭后,我随手打开的书,常常就是这一本,翻到哪里,就看哪里。真的应了百合那句话:“风吹哪页读哪页”。

水溶老师(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上海红迷会会长)说:“年轻的时候读红楼,读到的是爱情;及至稍有阅历,读到的是盛衰;到鬓发初霜、悲欢看尽,再读红楼,读到的都是因果。所以,红楼梦,要用一生来读。”

她还说:“红楼梦是一座文字的城,每读一遍,就像又走一遍这座城的大街小巷,直到熟悉得如同故乡。而书中哪怕是每一个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最终一一成为故人。这时候,你不会再说,喜欢哪个人,讨厌哪个人。读到最后,只余悲悯。”

的确,年少时候,只喜欢黛玉,讨厌宝钗,讨厌刘姥姥。如今,对每一个红楼梦中人,都不再讨厌。因为我读懂了宝钗不得已的“城府”,刘姥姥看似“卑微”却又坚韧的生存智慧……

一部《红楼梦》,包罗万象,诗词歌赋,亭台楼阁,人情百味,家族兴衰……只要随手打开,定会开卷有益。引用百合的话:

“喜欢美食,你就研究茄鲞、烤鹿肉和酒酿清蒸鸭子的烹制要领,还有松瓤鹅油卷、枣泥山药糕、螃蟹馅饺子的的具体做法;

喜欢美妆,你就留心怎么用紫茉莉制作匀脸香粉,怎么用蔷薇硝治疗桃花癣,怎么用明矾淘澄胭脂膏子;

想提高音乐素养,除了听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与断壁残垣”的昆曲戏文,还应该明了笛子为什么一定要配月色,还非得隔着水听,捡曲谱越慢的才越好;

对园林设计有兴趣,去书中逛大观园,想想老太太干嘛嫌探春窗外的梧桐树太细,非让把林黛玉的绿窗纱换成粉色软烟罗?

想研究清史、想学习诗词歌赋、想了解旧时贵族排场规矩、想知晓官场潜规则吗......《红楼梦》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给不出,不是仨瓜俩枣地给,而是满坑满谷地给。”

是啊,如果一生只能读一本书,别无选择,那它只能是《红楼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