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氯气管理的变迁,看安全生产的重要

我是一名化工生产一线的老员工,这些年来,我耳闻目睹了我们国家在化工安全生产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更加树立了安全生产的信心和搞好本职工作的决心。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工厂生产杀虫双和乙基氯化物等产品,这些主要产品都要使用到氯气。那时候,虽然我们也知道氯气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但对于一些相关的防护措施了解得并不多,大家的安全意识普遍淡漠。

那时候工厂里还没有使用叉车,每一次加长的卡车将氯气钢瓶运来,搬运工们在车尾搭一根枕木,下面再垫一只轮胎,车上的几个人一使劲,满装氯气的钢瓶就沿着枕木滚落下来。现在想来,这种原始的搬运形式其实是很不安全的,一旦瓶嘴损坏,后果不堪设想。卸下的钢瓶并没有及时存放在仓库里,而是横七竖八地堆放在空场上,四周用简单的栅栏围着,像是一处临时的牛栏。

通氯的钢瓶用葫芦吊装到秤台上,开关阀门,完全依赖手工控制。那时候也没有设计汽化器,一根皮管牵引到钢瓶上淋水,就算是简单的安全措施了。在通氯过程中,操作工必须时刻留意钢瓶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夜班来回巡视,很是辛苦。如果疏忽大意,出现原料倒吸缓冲罐的现象,就会引发重大事故。在长年的通氯生产中,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发生氯气泄漏。毕竟,氯气泄漏的危害不言而喻。

记得有一年秋天,车间里一只钢瓶的瓶嘴受损,突然发生泄漏,大量的氯气立马喷涌而出。操作工猝不及防,一时手足无措。刺鼻的气味弥漫开去,现场的人员只得紧急撤离。关键时刻,生产科长拿一条毛巾捂住口鼻,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凭一己之力奋力将钢瓶推入了一旁装有碱水的应急池中,化解了一次重大险情。事后人们发现,因部分氯气泄漏,一对从厂区外路过的父子在误吸入少量氯气后,出现了轻微呕吐和头晕的症状,一片庄稼的叶子更是全部枯萎,至此氯气的危害让大家触目心惊,心有余悸。

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化工生产也迎来了全面的升级和提升。落后的生产工艺得以淘汰,一些安全措施与制度更加完善。现在氯气仍然是我们公司的生产原料之一,我们已经有了专门的汽化间,通氯过程实行全自动化控制,现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公司建有专用的满瓶和空瓶仓库,仓库里起重设备、应急池、摄像头和氯气探头一应俱全,大门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公司对员工进行三级教育培训,各级生产管理人员牢固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安全意识空前加强。公司还不定期进行氯气泄漏专项应急演练,这些年来,笔者就曾经多次参加过这样的演练。演练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汽化间一操作工在进行氯气瓶换装的工作中,发现一瓶嘴受损,氯气泄漏严重,现场紧急处置未果,他马上用对讲机向当班班长汇报:汽化间1号钢瓶氯气泄漏严重,阀门无法关闭!

与此同时,自动化中央控制室的值班人员通过摄像头也发现了汽化间氯气泄漏的情况,并在对讲机里发出呼救。当班班长和车间主任迅速赶到现场,并马上将情况向生产副总汇报。生产副总立即宣布启动氯气泄漏应急预案。了解到现场无人员中毒,无人员受困,车间主任马上组织车间人员撤离,撤离方向为上风向的1号集结地。

因氯气探头报警,汽化间的自动门此时已自动关闭,阻止氯气外泄,大型抽风机随之工作。现场马上有人拉起了防护隔离带,阻止无关人员进入。身穿防化服,身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的两名抢险人员马上进入现场,他们利用链条式的堵漏器材,现场进行紧急处置。15分钟后,他们堵漏成功,撤离现场。

担任现场总指挥的生产副总马上通知化验人员进入现场,对空气进行采样化验。现场空气经化验人员检测合格,险情终于解除,应急演练圆满结束。

每一次参加这样的应急演练,我就有一个感触:如果当年的那位生产科长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救援设备,他就不会将自己置于毒气之中,毫无防护地冒着生命危险完成那样的壮举了。现场的操作人员如果经历了这样的应急演练,在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就会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完成抢险处置,从而保障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事业也在不断前进。这二三十年来,随着国家对氯气使用和其它各种安全制度的不断规范与完善,它大大增强了我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信心。作为一名化工人,我时刻牢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的警示,以实际行动践行安全生产职责,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