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成長的祕訣|如何實現自我認知升級?

一、寫在開始

精英人數的增長速度持續加快後,很多人開始焦慮,我也焦慮,深知要走出焦慮不容易,我想把走出焦慮快速成長的認知和方法寫成文章分享給更多人,做成PPT給更多人面對面分享。快速成長總共三篇,分別是《完成自己的認知升級》、《自我成長的方法》、《學會自我培養或培養他人》。本文是快速成長第一篇:“完成自己的認知升級”,內容偏長但值得仔細閱讀,同時我會告訴你如何閱讀本文。

1.找一個固定不被打擾時間仔細閱讀;

2.在碎片化的時間每次讀完一段內容;但是最重要的是每次做到隻字不差閱讀,然後停下,帶着批判性思維從本文中提取出你覺得對的思考方式,並把思考方式關聯和遷移到自己身上,經過實踐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就是非常成功的一次閱讀。

二、開始認知升級

第一次:從文章中看到認知升級,認爲認知升級是洗腦,是雞湯,我對此不屑一顧,道理誰都懂,大部分人還不是過得一樣,沒啥區別。

第二次:從會場裏聽到認知升級,一個活人站在那裏講認知升級,覺得認知升級有點意思,開始慢慢去理解認知升級,但還是不懂認知升級的價值。

第三次:從實踐中覺知認知升級,發現“雞湯誰都懂,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還有另外一個版本“用好喝雞湯的工具:湯勺,可以把這一生過的很好”,最簡單的開始就是從時間管理認知升級開始,感受到認知升級的強大力量。自從換了一種時間管理思考方式之後,自己逐漸變得自律,變得有思考,成長複利慢慢變厚,感受到認知升級的價值,但還是沒能力定義認知升級。

第四次:從利TA中定義認知升級,開始做認知升級的PPT,給團隊,給他人分享認知升級,發現一部分人的行爲,工作,思考等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些發生變化的同學,未來肯定會超出自己的期望,變得更加優秀,此時我想我能夠比較清晰地定義認知升級。

我對認知升級的定義:認知升級是連接,連接優秀的思維方式,連接解決問題的最短路徑,連接一切優秀的方法。比如:說到時間管理立馬連接到“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用於投資自己”、說到執行力立馬連接到“先想明白,然後一步步做下去”、說到改變習慣立馬連接到“在觸發條件發生進入下一個行爲時,做對選擇題”。通過認知的改變,會激發自己做出思考,做出行爲的改變,從而影響我們的判斷,提升我們的能力,確切地說認知升級顛覆了自己的思考習慣,讓我們超越本能思考,擺脫了舊有的直覺和經驗,建立起了新的直覺和經驗。

下面10個主題的認知分享是從我的認知升級庫中挑出來的一部分我認爲最重要的認知,對我的幫助和改變非常大,我相信對其他人同樣有價值,大道至簡,堅持這10個簡單的認知就可以大大提升我們的成長速度,而且隨着自我不斷進化的同時,會不斷升級和豐富自己的認知庫,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升級能力。

1. 思考腦與反射腦

聽精彩的演講不止精神上會有及時的瞬間享受和滿足感,更重要的是總會有那麼幾個關鍵詞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產生瞬間記憶,做出更進一步的思考,這也是我爲什麼愛聽牛人演講,不是想聽他創辦企業的精彩故事,而是因爲他演講的內容中透露出的智慧,透露出的超時代的遠見,透露出系統性的邏輯,聽他的演講總會給人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而所有這些演講過程中透露出的智慧、遠見,並不是在臺上立馬想到,是臺下無數個思考最終抽象提煉出來的觀點。臺上演講是反射,臺下準備是邏輯是思考,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10年功,反射和思考是什麼關係呢?開始第一個認知:思考腦和反射腦。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特奧-康普諾利的《慢思考》這本書中把大腦分爲反射腦、直覺腦、存儲腦。簡單來說:思考腦管理性,反射腦管直覺,存儲腦管記憶,直覺依賴習慣,用直覺做出反應,快速,但未必正確;思考腦管理性,理性依賴邏輯,緩慢,但更加正確。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的行爲中,5%是非習慣性的,用思考腦的邏輯驅動,95%是習慣性的,用反射腦的直覺驅動,決定我們一生的,永遠是95%的反射腦(習慣),而不是5%的思考腦(邏輯)。回想自己的一天,大部分的判斷和觀點是不是都是靠直覺,靠習慣的,什麼情況下才會用思考腦?是不是一個人的時候用思考腦比較多,而在多人對話場景中要快只能靠直覺和反射,而給別人好與不好的印象往往是在對話場景中建立起來的,可想而知,反射出來的觀點或行爲對我們而言是多麼重要。

以學游泳舉例,當在水裏的那一刻,進入正念(正念:有目的,有意識的,關注和覺察當下的一切),將大腦的指令和手腳的動作關聯上,大腦下達手腳標準化動作指令,手腳執行標準化動作指令,過程中大腦一直在關注和覺察手腳的動作,同時做出判斷和調整,這是一個邏輯思考和強化訓練的過程,把邏輯思考的過程強化成反射的過程,一旦學會,就無需進一步思考,游泳已成爲自然。

放在學習和成長上也是一樣,借用正念的概念,有目的有意識地關注和覺察學習時的一切,特別是在輸入和輸出過程中的邏輯思考過程,我特別建議做好2件事:

1.專注輸入:做好隻字不差閱讀,隻字不差地聽

隻字不差閱讀、隻字不差地聽的過程中,我們會持續地深入理解作者文字和語言背後的邏輯,會產生自己的邏輯思考,會產生邏輯和觀點的碰撞,自己的邏輯和作者的邏輯差異和共同之處在哪裏,這是反覆訓練邏輯思考的必經之路,缺少這一步,導致的結果就是中國填鴨式教育的結果,大部分時候知道結果但是不知道爲什麼。

2.專注輸出:定期做PPT進行分享

定期做PPT進行分享,這是讀書學習過程中無法替代的高質量邏輯訓練方式,是一種更高要求的邏輯抽象的訓練,同時通過輸出檢測學習和成長質量,訓練的次數多了,書上的邏輯就變成了自己直覺反射,豐富了自己95%區域裏有效的結構化知識。

所以對我們來說,想要沒有焦慮,想要人生變得踏實,把泛讀變成精細化的邏輯訓練,把95%中的低質量習慣反射,訓練成邏輯後的高質量習慣反射,訓練過程會痛苦,但是一旦訓練成直覺,會變的非常自然。

劃重點:所謂直覺反射就是通過大量的邏輯反覆訓練,提升自己的直覺準確性,從狹窄的5%進入廣闊的95%;

2. 習以爲常

把95%中的低質量習慣反射,訓練成邏輯後的高質量習慣反射需要有很多的時間保障。但是對處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電子設備對人類生活出行帶來了很好的便利性,與此同時人類對其依賴程度已經到了寸步不離的地步,甚至上廁所短短几分鐘,手機也是寸步不離。手機已經成爲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慣方式,眼不離機是我們的習慣因爲手機產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並固定了下來,空了玩手機、陪家人時玩手機、忍住不睡玩手機,我們的生活因此少了學習,少了閱讀,少了交流,少了陪伴。曾經,我也一直被困在電子設備這個囚籠裏,好長時間無法改變這個習慣模式,難改變是因爲一旦進入習慣模式,大腦的活躍程度極具下降,不再參與決策,進入休眠狀態,此時我們的行爲由習慣支配。我對這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最大的感受:瀏覽信息的時間多了,自己思考和琢磨的時間少了,專注在無效事情上的時間多了,專注在自我成長上的時間少了。

當自己覺知到重度使用手機進行瀏覽和娛樂的不好習慣後,自然就產生了想改變的想法,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有一種改變習慣的有效方法,幫助自己改變重度使用手機的習慣後,意味着每天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節省很多的注意力,節省下來的時間和注意力可以放在更重要的成長能力迭代上。幸運的是,習以爲常的認知進入到我的認知系統中,成爲我的第二個認知升級。

我對習慣的認知,關鍵在於換種說法:“把改變玩手機的習慣,用另外一句話來替代,把學習變成習以爲常的生活方式”。要解決的對象變了,前面聚焦於改變..習慣,後面聚焦於把…變成習以爲常,當我們要求別人或自己改變習慣,會有壓力,關鍵在於“改變”這個詞,命令式,給人一種不自覺反抗的心裏暗示;但若把學習變成習以爲常,心裏負擔會少很多,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

認知變化後,能否把學習,閱讀變成習以爲常的事情,關鍵在於能否意識到突發狀況,並在這些突發狀況下調整自己的行爲。比如抖音視頻很好看,頭條個性化推薦真準,最新的美劇,無效的社交等這些突發狀況出現的時候,如果能夠置之不理,或者稍後再理,那自然能夠把學習和閱讀變成習以爲常。注意,這是改變習慣最關鍵的意識切入點,一邊是對無效行爲的置之不理,一邊是啓動學習和閱讀,只要做下行爲替換就可以改變習慣。誰都知道替換可以改變,但爲什麼這麼難?其實關鍵在於這個意識點能不能變成觸發性響應,也就是說當某個觸發條件產生的時候,改變的意識能不能彈出來警告自己。

先對習慣的產生機制要有所瞭解,習慣並非憑空產生,他有前因後果,前因是前一件事情結束(觸發條件),後果是前一件事情結束後的行爲帶來的一些額外獎勵。比如晚上下班回家洗完澡這件事情結束後,肯定會開始下一件我們最習慣的事情,比如盯朋友圈或刷抖音,當這件最習慣的事情結束後,大腦會產生精神上的及時享受,內容很豐富、很精彩。短期看是享受,長期看是災難,因爲對未來幫助意義不大,但是卻消耗了我們大把時間。而且刷朋友圈,刷抖音帶來的信息積累只能稱的上是飯後談資,或者有些根本沒機會談。

瞭解習慣產生的機制後,改變習慣就變得很簡單,每次在觸發條件發生時,彈出一道選擇題,選擇做無效事情,還是學習?多次以這種方式不斷強化自己做對選擇題。久而久之,正確的行爲被訓練的多了,就成爲順其自然的習慣了。所以改變習慣,就是在觸發條件發生時,讓自己做對選擇題,打破舊有習慣迴路,建立新的習慣迴路。相信這句話“精英之所以精英,是不間斷的正向行爲習慣的驅使”。

劃重點:所謂改變習慣就是在觸發條件發生進入下一個行爲時,讓自己做對選擇題

3. 時間管理:三八理論

在我的第2個認知《習以爲常》中,提到養成習慣的方法就是在觸發條件發生時,讓自己做一道正確的選擇題,打破舊有習慣迴路,建立新的習慣迴路。也就是說當做對選擇題的時候,也就得到了用於學習和思考的時間,這是時間管理的一部分,從現有的事務中擠出時間。但是用於學習的時間不應該只有這部分,我們需要系統性認知時間管理。

世界上有2種人不做時間管理,一種是有時間不管理,另外一種是沒時間不管理,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客觀原因是工作太忙,確實很難有時間用於學習;主觀原因是做其他事情有時間,學習和思考沒時間。不管哪種人,他們內心深處對於時間管理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一直沒找到好用的時間管理方法,最後放棄了。

有需求必有供給,市面上可以找到有很多時間管理的書,時間管理方法,時間管理軟件。但是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我是有過,很多方法用了,比如時間管理四象限、番茄鍾、時間計劃等,在堅持一段時間之後,還是回到原來的狀態,原因是什麼?我認爲最根本的原因是太複雜了,沒法用一句話改變我們的共識並建立時間管理意識。比如很多時候我們會採用計劃的方式做時間管理,什麼時間做什麼事,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總會有意外,無法按照流程一步步執行下去,計劃總會被打亂,一旦打亂可能全亂。若爲了保持計劃如期運作,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負擔,負擔來自於爲了管理該計劃消耗了很多精力,而且每項計劃不一定能夠按預期完成,時間久了,放棄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這些時間管理方法或番茄鍾肯定有用,只是複雜的東西不適合我,相信也不適合很多人,不然不會有這麼多人明知有很多時間管理方法,但還是對時間管理很焦慮,因爲難執行不適合啊。我必須找出簡單的方法讓我自己能夠很快適應,同時不會成爲負擔,對時間管理的認知是我的第三個認知升級,也就是時間管理三八理論。

時間管理三八理論:每個人每天有公平的24個小時,第1個八小時用於睡覺、第2個八小時用於工作、第3個八小時用於自由支配,但人與人的差距主要是由第3個八小時決定的,第3個8小時用於消費、交易還是投資有着非常大的人生差別。以下班空閒時間爲例解釋消費、交易、投資從而理解人生差異的不同:

下班空閒時間,用於消費,比如刷新聞,刷抖音,刷朋友圈,產生及時享受,沒產生成長,錢還是那些錢,職位還是原來職位;

下班空閒時間,用於交易,接個外快,賺點辛苦錢,產生金錢,沒產生成長,錢沒多多少,職位卻還是原來職位;

下班空閒時間,用於投資,以終爲始,相信“慢慢來,成長最快”的認知,持續不斷投入多維領域的學習,沉澱能力,獲得成長,從成長中獲得金錢,名譽的升級;

看完時間的消費、交易、投資的解釋,在看《習以爲常》中做選擇題的重要性,做對選擇題其實就是投資,投資自己的成長,投資自己的學習,人生的不同不就是因爲投資自己而變得不一樣嗎?但是投資需要時間,時間怎麼來?“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只有找到了不被打擾的時間用於投資自己的成長才能發生複利效應。如果想從工作中省點時間,想從週末擠點時間用於學習,這叫成長的斷崖,我相信不能持續,學習必須是每日的必修課,必須是日拱一卒,持之以恆,有不斷的輸入,也有不斷的輸出,持續地沉澱,在關鍵時刻輸出解決問題能力,從而獲得能力認可。

分享下我如何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用於投資自己的成長,因爲每個人的工作性質不同,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長度不一樣,比如程序員這個行業,加班很多,比如我在公司時間平均有11-12小時,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能夠在工作以外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更何況工作時間沒有12小時的朋友呢!我的不被打擾時間:

1.睡前:晚上回家到睡覺前,這段時間每個人都有,這裏至少可以抽出40分鐘學習,建議11點半之前必須睡覺,爲了早起做準備;

2.早起:這裏需要重點說下,如果按照我之前8點起牀的睡眠習慣,這個時間估計用不上,所以有魄力的人可以做些改變,就是縮短睡眠時間,比如原先8點起牀改成6點,相信自己,年輕人睡6-7個小時是夠的;這樣就會產生1~1.5個小時學習時間,平時哪有這麼長的時間用於學習啊;

3.晨會前:這條適合離公司近的人,在晨會開始前,早點到公司,找到30分鐘用於學習,這類短時間的學習主要是用於學習快餐知識,找知識服務平臺花錢買知識,學習人家總結好的知識。

以上的作息計劃會讓自己產生一定的疲勞,但是中午放棄刷新聞,刷抖音,在工位補個覺,不會影響每日的精力,而且隨着自己的成長,會越來越有成就感,成就感帶來的精神狀態反而比之前更好。

劃重點:所謂時間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用於投資自己的成長。

4. 最重要的財富:注意力

對我們來說,有3樣非常非常重要的財富,分別是金錢、時間和注意力,其中金錢在3者之中我認爲最不重要,反而非實物的注意力和時間更重要,金錢沒了可以通過提升能力賺回來,而且是100%可以賺回來的,時間和注意力是一次性消費,用了就沒了,雖然第二天有新的時間和注意力補充進來,但是要知道生命在流逝,過去消耗的時間和注意力屬於一次性消費。在時間管理的認知升級中,我們已經具備了認知:“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用於投資自己”。本節以我們的第2大寶貴財富注意力進行認知升級,讓自己的注意力在不被打擾的時間裏用在投資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時間是容器,注意力是武器,搭配的好,成長可期待。

先問自己2個問題:

1.昨天、上週、上月看過的內容還記得嗎?

2.進一步區分看過的內容:哪些是成長?哪些是談資或甚至都沒有機會談?

好的問題本身就是好的答案,回想自己過去在第3個八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裏,注意力用在什麼地方,是用於投資還是用於消費,如果意識到過去注意力用在了消費上,那麼趕快把注意力用到投資自己成長上,如果還沒意識到,建議隻字不差閱讀《時間管理》認知,進而搞清楚時間用於投資,還是消費,有着巨大的人生意義。

從問自己的2個問題看現在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合理的生活現象,其實是一個巨坑,是別人在收割我們注意力變成流量產生了商業價值,比如抖音、頭條等,但是我們竟樂於其中,因爲我們喜歡莫名其妙湊熱鬧,喜歡隨大流,喜歡做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我們每天花了大把時間在上面,但是收穫的成長卻很少,因爲我們都是在消費時間,消費注意力,而不是用時間投資自己成長。我們以爲做大家正在做的事,就找到了歸屬感,找到了安全感,但實際上真正的安全感、成就感,歸屬感來自自我成長,自我沉澱。對生活在信息量爆炸時代裏的我們,用好自己的注意力非常難,處處都是陷阱,處處都是誘惑,處處降低我們的思考,讓我們輕易獲得成品,帶來的結果是表面上我們懂的很多,但其實理解非常淺。對於這些巨坑,不建議大家100%放棄,對於羣居物種的人類來說,還是要和外面世界建立連接,和身邊人有話題交流,但是我們要調整注意力,把原先可能100%的注意力變成28分配,還是37分配,根據自己對自己的掌控力度,讓大部分注意力投資在自己的成長上,減少朋友圈,減少新聞娛樂投入。

在來解一個疑惑:“爲什麼看電影注意力特別好,做正事注意力集中不了”。

首先接受這個現實,醫學上把這叫作注意力缺失症,基本所有人都有這種毛病,因爲做正事比較枯燥、困難,讓人不舒服,集中不了注意力,逃避很正常!

其次找到改善方法,我通常這麼做,給自己準備一個筆記本或Evernote,邊讀邊思考,順帶把重要的觀點記錄下來,開始會覺得很困難,但是慢慢堅持下來你會發現,思考會越來越深入,注意力集中時間越來越長。或者練習隻字不差的閱讀,在練習過程中因爲隻字不差會讓自己更認真地去理解內容的邏輯關係,從而達到提升注意力的目的。

注意力和時間管理的認知一旦結合,我們可以興奮地這麼說:“在不被打擾的時間裏,用好注意力投資在自己成長上,我們的人生會不一樣,在未來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劃重點:所謂提升注意力就是專注在目標事務上,直到產出預期的結果。

5.拿結果手段:執行力

執行力和自律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因爲這是我們成長或做成事時必須要有的2個關鍵詞,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裏,對於提升執行力,疑惑很大。同時在工作場景中可能會被老闆多次要求提升執行力,抽象又具體,但往往只有提升執行力的要求沒有如何提升的方法和認知,這是普遍點到即止的現象,普遍提升不了執行力的現象。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爲我們的認知很容易接受前人總結的觀點,因爲太有道理,所以欣然接受,然後會像傳球一樣,把觀點再次傳給其他人,但是整個傳播鏈路上缺少形成觀點的方法傳播,也就是大家聽到看到,很多時候只是結果,缺乏了過程的輸入,看到的是別人的成功,但是看不到別人是如何成功的。

我也經常要求自己提升執行力,但一段時間後就主動放棄,後來我想通了一件事:每個人身體內至少有多個角色,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投資者,投資自己的成長;另外一個是消費者,消費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很少關注自己成長。我們一生一直在扮演這兩個角色,互相博弈,成長者獲勝持續成長,消費者獲勝原地踏步。但是,往往消費者獲勝,因爲消費者在消費時間和注意力去刷朋友圈、看新聞娛樂,做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感覺找到了歸屬感,安全感,大腦能立馬獲得及時的獎勵,而大腦又是控制我們思考和行爲,一旦消費者佔領了大腦,也就控制了我們日常的思考和行爲。

提升執行力,首先讓自己成爲投資者,投資自己的成長,投資在正確的事情上,此時去認知執行力纔有意義,我對執行力的認知:“想明白,然後一步一步做下去”,如果想不明白,根本談不上執行力。同時提升執行力的時候,還需要自律,通過自律讓執行力得到持續,要相信持續投資自己的成長,可以實現“慢慢來,成長最快”的複利效果。比如: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或被提醒過,或被要求過,需要提升執行力和自律,卻不知道執行力的行爲指導方法,現在有了執行力背後的行爲指導方法:“想明白,然後一步一步做下去”,此時的我們需要有思辨思維,通過實踐“想明白,然後一步一步做下去”,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和方法,指導自己的一生。

劃重點:執行力就是想明白,然後一步一步做下去。

6.貴人

阿里文化環境,技術環境,成長環境對個人成長非常有幫助,所以在阿里常說要學會感恩,感恩自己處在了最好的時代,最好的環境裏、感恩身邊的人、感恩幫助和改變自己的人。這幾年經歷的事,遇到的人對自己的幫助和改變非常大,很多時候像是命中註定,在挑戰、迷茫、委屈的事情出現時,恰好有個人在你身邊,和你一起理清思路,調整思考方式,避免處在自己封閉式的思維裏越思考越極端。我確實非常幸運,身邊有這樣的貴人,能夠幫助我以終爲始看問題,看自己。慢慢地,我相信一切問題源於自己,讓自己變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所以我把貴人作爲一項認知升級,放在自己的認知庫中,有機會讓更多的人或自己的家人也建立貴人的思維方式。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身邊缺少貴人,或者有貴人但離自己太遠。產生這種認知離不開4個方面:

一是自己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夠影響他人,導致缺乏主動溝通,長期溝通,溝通的延續性和習慣沒有建立。

二是自己心態問題,自己的心態若是不夠積極正向,沒有貴人敢進入你的思維空間,因爲價值觀不匹配,很難形成認知共識。

三是職場原因,很多時候可能你的老闆就是你的貴人,但是因爲職場,因爲上下級,礙於面子,礙於工作,不敢多交流,多請教。

四是貴人來了又走了,有貴人幫你改變,幫你進步,但是自己不努力,抱着過去做事的心態和方法在職場上浪跡天涯,進步不明顯,否定了他作爲貴人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恰好有這麼一位貴人,應該懂得珍惜,珍惜的主要方式是用成長回報他,因爲你的成長在未來可以幫助他。同時在平時需要建立有效溝通,首先讓貴人真正的瞭解你,在確定貴人能夠幫助你,影響你時,你應該大膽去承擔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哪怕遇到委屈,遇到壓力,遇到失敗,要相信此時的你纔是真實的你,你的天花板,你的瓶頸就在於此,藉助貴人助你提升能力,下次同樣的事情來臨時,自己就能夠得心應手,這種能力的鍛鍊機會非常少,和阿里經常說的借事修人非常匹配,事情失敗了沒關係,但人要成,人的能力要提升。

說一個我自己從小的經歷,我從小獨立性很強,幹過很多農活,小學開始住校,16歲做了2個月童工蓋樓房,高中月末回家堅持地裏務農,大學勤工儉學,正因爲獨立性很強,很少主動向人求助,加上從小接受的父母教育:向人求助等於麻煩別人。有事沒事別老是麻煩別人,欠人恩情要還的,這不是我父母的錯,而是中國的報答文化,因爲獲得幫助需要報答別人導致心裏負擔太重,從而教育子女不要隨便麻煩別人。長期以往性格受此影響較大,越不向人求助,性格越內向,越內向越不向人求助,與他人間的交流少了,輸入少了,觀點碰撞少了,思考也就少了,內斂的性格也就這樣逐步養成了。

但是這幾年的經歷和變化,突然意識到向人求助 != 麻煩別人。如果把求助當成低身下氣的行爲,那麼跟乞丐沒啥區別,把求助看成一種交易,一種有着“巨大意義”的交易,你求助時,別人之所以願意幫助你,是因爲他已經看到你的價值,這種價值幫助他確定了自己的價值(他有能力幫助你),或者未來你可以幫助他。每個人應該都經歷過,在你出手相助他人的那一瞬間,你得到了最重要的回報:你有能力幫助別人,同時幫助他人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未來可能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幫助別人不是你贏我輸,而是一個共同進步的過程,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鞏固自己知識的同時可以發現自己理解上的偏差。

貴人就應該緊緊抱住,通過和貴人建立關係,貴人的觀察,反饋,雙向溝通,對話,輔導等,可以幫助自己從互動的信息中生成自己的思考,行爲和觀點,這些思考,行爲和觀點會影響自我,完善自我。

自我穩定性:讓自我的容器變得強大,在受到挑戰,職責,委屈時候能夠容納對方的批判,情緒。

自我靈活度:容忍對方的情緒後,可以及時調整自我狀態,因爲相信一切問題源於自己,讓自己變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

自我疆界:當做出自我狀態調整後,看事物的角度變了,能力提升了,自我的疆界在逐漸擴張。

自我力量:自我疆界擴張後,形成的成就感,會讓自我的力量變得更強大。

自我組織力:當一個人在高壓下感覺要散架的時候,或者被擊潰而瓦解的時候能夠自我重組。

劃重點:貴人就是可以持續陪你輸出高質量的人。

7.會議

“輸出倒逼輸入”很多人都聽過,但是有哪些輸入方式,而且效果比較好,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沒認真想過。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們潛意識裏常用的輸入就應該是看書、思考,反饋這3類,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其他高質量的輸入方式不重視,甚至忽略。此時,自己安靜細想討論過程中的輸入效果?肯定會有自己的答案。而我認知“討論過程中的輸入效果最好”,是因爲討論過程能夠刺激自己大腦快速做出反應,好像CPU被超頻,同時也能夠從對方的問答中獲得更好的輸入,這就好比2個人在模擬機器學習,通過正反饋的方式不斷優化討論結果,算出最優解。

實際工作中,大家對會議的看法普遍不太好,大家眼中的會議是這樣的:會太了多,會議很低效,同樣的內容反覆開了幾遍,自己是很小的配合者卻要參加2個小時的會議。而且我觀察過很多會議,很多人,絕大部分人都是開着電腦開會,忙着自己的鍵盤,特別是我們程序員,雖然會議上編寫代碼有可能提升項目開發進度,但是在有討論,有分享的環境裏讓自己非常專注寫代碼還是非常困難的,同時我在團隊中做過一個統計,統計了一個月大家的會議情況,大概每雙週會議投入時間平均在10%~15%,也就是說雙週1天到1.5天的會議時間,從會議消耗來看,會中處理事務並不一定有非常大的效率提升,倒不如每時每刻集中注意力專注於一件事,效率也許更高。

所以在參會時,有些會議我儘量不帶電腦,讓自己的大腦處於思考狀態,隨時接收會議中的信息進行思考,訓練自己的觀點產出能力,訓練自己的總結歸納能力,同時也要求團隊同學在沒有緊急事情的情況下,儘量合上電腦,讓自己專注投入到聽別人討論,聽別人分享,然後自己思考,總結,提煉觀點,當然也可以自己參與到討論中,成爲主角。

會多不一定是壞事,反而可能成爲你訓練思考,訓練總結歸納,訓練邏輯表達的地方。好比機器學習,餵給機器大量的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對訓練的結果進行應用、驗證,如果效果不好再次訓練調優,整個過程是一次正反饋不斷強化訓練的過程。回到參與會議也是一樣,通過聆聽,討論不斷驗證自己的觀點正確與否,再次聆聽,討論,通過一次次的正反饋驗證自己的邏輯和觀點是否正確。

而且用什麼樣的身份參與會議,或者在過程中角色如何切換,也是非常重要。我一般用3種角色參加:

作爲參與者,認真聆聽,快速提煉自己想表達的邏輯,然後參與討論。

作爲聆聽者,仔細聆聽,認真輸入,在腦中組織思路,組織邏輯。

作爲中斷者,發現有些會議真的沒有繼續的必要了,出於好意,提示會議重心或者結束會議。

劃重點:參與會議討論就是在模擬機器學習,不但通過正反饋來優化自己的邏輯和觀點

8.跳出舒適區

爲什麼感覺看了那麼多的書,工作了那麼多年,寫了那麼多代碼,自己在一開始的進步明顯後,到現在基本停止進步?我想是因爲在舒適區呆的太久了,看再多的書,寫再多的代碼,可能只是以一種舒適的方式進行工作和生活而已,這種舒適方式一直沒有被很多人認識到,等回頭反思的時候發現做了很多事,看了很多書,但成長的預期和現實不符。

於是,我們開始想,究竟哪裏出問題了?避難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難和容易之間,我們總是習慣選擇容易,但若選擇困難,導致無法接受困難下的挑戰我們還是會回到舒適區中。回想過去,自己好像也是這樣的,心血來潮時突然感覺能量爆棚要學很多東西,一段時間後又回到原位。

拋開自身看身邊認識的人,幾年不見,成長非常明顯。就好比我們人類快速的進化和進步,是因爲我們掌握了智慧,而這些智慧來源於前輩們的發現和經驗的總結。比如舒適區,心理學家把我們可能面對的學習內容分成了三個區,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太容易,待太久了,總想跳出去看看。恐慌區太難,太難帶來恐懼,就像梁寧在產品思維中講同理心時,恐懼會產生束縛也會產生動力,就看安全邊界有沒有被侵犯,如果無法戰勝挑戰,恐懼就產生了束縛,退回到舒適區。

所以跳出舒適區,不是說跳到恐慌區,而是跳到兩者之間的學習區,在學習區中達到困難和能力的平衡狀態,引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裏學》這本書提到的:要想在工作中達到心流狀態,這項工作的挑戰和你的技能必須形成平衡,如果工作的挑戰大大低於你的技能,你會覺得工作很無聊。如果工作的挑戰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會感到焦慮。需要讓難度和技能正好匹配,在你接受挑戰時你還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調動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努力突破一點,你正好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心流的體驗,這是一個奇妙的感覺,你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動,甚至可能忘記自身的存在。

跳出舒適區,進入學習區,進入困難和能力相對平衡的學習區,才能讓我們快速成長起來,但是進入學習區後,還需要配套的學習方法才能逐漸鍛鍊自己,很多人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而我也有我的成長方法,具體見快速成長第二步:《自我成長的方法論》。

劃重點:跳出舒適區就是進入學習區,平衡挑戰和技能從而達到心流體驗

9.職業規劃

我對職業規劃有個人不同的理解,我認爲大部分人其實不需要做職業規劃,只有那些有夢想,個人基礎素質非常好的人才需要職業規劃,他們會爲一個目標持續不斷努力多年,直到目標實現。而大部分人不需要職業規劃,是因爲很多時候,我們做的職業規劃只是個夢想,雖然夢想還是要有的,但很多時候只是被別人實現了而已,若是恰巧因爲幸運被自己實現了,可能是個誤會,因爲能力沒到,在新的崗位和角色上會比那些早已準備好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過去被一些非阿里系的人問過,應該怎麼做職業規劃?展開交流後,發現很多人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更傾向於把職業規劃放在某個崗位,某個角色上。比如會把目光聚焦於經理崗位、經理能力,或者架構師角色,但是他們怎麼走上該崗位,獲得該角色,背後做了哪些努力,用了哪些方法,沉澱了哪些能力,一臉茫然。確實,職業規劃非常難,難在他是未來的一個想象空間,這個想象空間能否實現,和當下做的事情,努力的程度分不開。

在聊完後,我一直在反思,如果自己做職業規劃應該怎麼做?經過不斷抽絲剝繭,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認爲職業規劃不是某個崗位,某個角色,而是工作能力的提升。針對自己崗位需要的能力,職場需要的能力,然後用專家思維,多維視角重點突破3-4項能力,抱着120%的努力拿到結果,甚至是超出期望的結果,事情成了,能力也就被認可了,所謂的角色,崗位只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但是真能這樣做的人少之又少,既然是少之又少,成爲少之又少的人才是你的機會。

劃重點:所謂職業規劃,就是工作能力提升。

10.時間換空間

時間換空間,還有另外一種認知的說法:“慢慢來,持之以恆,成長最快”。不管哪種說法,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成長無法急於求成,無法急功近利,唯有每日在不被打擾的時間中不斷投資自己,通過不斷輸出確認自己成長上的不足,循環彌補不足之處。通過把自己逼近成長臨界點,然後跨過臨界點的那一刻,自己立馬可以體會到自己的變化,自己的成長。

而自己一旦體會到成長,我們會把前一段時間的成長過程進行總結,抽象總結出自己的成長最佳實踐,再次踐行,把自己逼向下一個成長臨界點,然後再次跨過去,以此反覆循環,慢慢提升自己的多元能力,跨界能力。所有這些能力的提升,在未來某個機會來臨的時候,因爲具備足夠的能力去駕馭他,此時我們要做的是,抱着120%的努力把事做成功,事情成功了,能力也有了,空間自然會有,也就被認可了。所謂時間換空間,就是讓我們無法看清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把注意力聚焦在當下,做成長該做的事。

劃重點:所謂時間換空間,就是慢慢來,持之以恆,成長最快。

三、總結

認知升級很雞湯,雖然好喝但不易消化,在通過學習提升自己認知的同時,自己需要有批判性的思維,把自己認可的認知,通過自己的踐行,沉澱出自己的最佳實踐,讓自己具備自我進化能力,形成自己的認知系統,這是成長根本。以上10個認知升級,分別用一句話進行總結,完成自我認知升級:

所謂直覺反射,就是通過大量的邏輯反覆訓練,提升自己的直覺準確性,從狹窄的5%進入廣闊的95%;

所謂以習爲常,就是在觸發條件發生進入下一個行爲前,做對選擇題;

所謂時間管理,就是找到不被打擾的時間用於投資自己;

所謂注意力,就是專注在目標事務上,直到產生期望結果;

所謂執行力,就是讓自己先想明白,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

所謂貴人,及是能夠持續陪你一起輸出高質量內容的人;

所謂會議,就是模擬機器學習思路,通過參與討論獲得正反饋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所謂跳出舒適區,就是先跳出,然後進入學習區,平衡挑戰和能力達到心流的體驗;

所謂職業規劃,就是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

所謂時間換空間,就是慢慢來,持之以恆,成長最快。

作者|聰安

點擊立即免費試用雲產品 開啓雲上實踐之旅!

原文鏈接

本文爲阿里雲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