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揭露”內向技術人如何做好分享?

引言

"內向的人不適合做分享",似乎有這麼一個想法根植在所有人的心底。特別對於程序員這個羣體,內向的人更加多了。畢竟,不內向誰當程序員呢。我當時選擇程序員這個職業,就是因爲不太喜歡和人打交道。

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實踐, 我逐漸發現,內向的人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優勢,也是可以做出相當好的分享的。

本文將從三個部分介紹內向者如何做分享:

  • 我作爲內向程序員的三年技術分享經歷
  • 內向者的優勢與劣勢
  • 內向者的分享準備技巧

希望本文能幫助所有內向者發現自身的優勢,實現由內而外的成長。

內向程序員的三年技術分享經歷

我的初始數值: 內向 + 小白

玩遊戲時都希望有一個好的初始數值,這樣打怪練級的時候快一些,然而我偏偏領到一個最差的。

我從小性格內向,相比去熱鬧的聚會,我更喜歡一個讀書學習,因此選擇了程序員的工作。

工作後這依舊是我的一大毛病,和人當面溝通會緊張,因此更加傾向於使用 IM 和文檔。也有人說我溝通時不走心,只會說 "嗯",其實這是因爲我嘴笨,臨時想不到詞。也常被吐槽不清,確實從小沒有注重過溝通的培養,一直在應試教育,也沒當過學生幹部。

除了性格 "缺陷" 外,經驗方面也是十足的小白。

2020 年校招入職,入職前也沒有什麼技術分享經驗。入職後也一直在做平平無奇的業務需求開發。怎麼看都和技術分享毫無相關。

三年技術分享成果

這麼一個充滿 "缺陷" 的我,堅持了 3 年的技術分享,也意外收穫了一些結果。

從 2020 年開始,我在 ATA 上的影響力就一直是 BG 第一名:z

但是,其實每年的難度是不一樣的。20 年的時候,釘釘幾乎沒有人發佈文章, 只要隨便發佈幾篇 (哪怕質量沒多好),就能成爲第一。但是後面開始捲起來了,無數大佬開始發力了,每週似乎都有人上頭條,導致我上半年落後了很多,不過下半年還是追回來了。現在要想在釘釘獲得 BG 影響第一,則需要在全阿里排名前十了。從阿里的影響力排名中更能看出我這幾年的變化:

能夠在卷的時候還保持第一,倒不是因爲我有什麼特別的天賦,只是因爲我早開始兩年,比較有經驗而已。現代人往往比較浮躁,給一件事情就希望做得比別人好,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憑什麼就能做得比別人好呢?在無人問津的時候就提前潛伏在一個領域,耐心等待機會,或許纔是普通人的成功之道。

本來因爲內向的原因,相比講, 我更擅長寫,後來我發現了演講和寫作是有密切聯繫的(下文中會闡釋這個密切聯繫)。進行了一些現場的分享,也獲得很好的結果,去年有幸獲得了奇點學堂極課大賽亞軍。

到今天,我反而慶幸自己是一個 "內向" 的人。正因爲發揮了 "內向者" 的優勢,才讓我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看起來和其他外向分享者不那麼一樣。

內向者的優勢和劣勢

在很久以前讀過一本暢銷書,名字叫做 《安靜: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書中提到大約有 三分之一 到 二分之一 的人認爲自己內向,作者 蘇珊 凱恩 堅定地認爲,雖然外向的人在社會上更受到歡迎,但是內向者也有自己的優勢。雖然現在看來書裏的內容偏雞湯,但是確實給人帶來了信心。

作爲內向者,對自己的劣勢一直是恨得咬牙切齒。內向者和人溝通時會非常緊張,當衆講話更是緊張得不得了。而且我們不擅長現場發揮,是談話和演講中的 "冷場王",時常羨慕那些外向的人,對於任何話題都能滔滔不絕談上好久。現場反應力也不太行,大腦時常轉不過彎,別人問了一個問題,需要想好久才知道他在問什麼。

內向者的優勢就是想的比做得多,相比沒有耐心的外向者,我們更加深思熟慮,擅長對事情提前準備。

所以提前準備對內向分享者很重要,但是準備也是有技巧的。我就走了不少彎路,希望下文的經驗能夠幫助到讀者。

內向者的分享準備技巧

提前的提前: 工作與生活中的積累

從一張白紙或者空白的屏幕開始寫作, 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誤解 --阿明.娜塞

生活中多讀書與思考,工作中多積累文檔,這相信是大多阿里人都在做的事情,就不多說了。

結構化大綱

分享準備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畫出整個分享的大綱。

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 思維導圖,或者是 《金字塔原理》。

但是對於內向者而言,重點要強調是 控制好大綱的精細程度, 過猶不及。

如果大綱不夠細緻,需要臨場發揮的地方就太多,內向者很難控制好。比如有的大佬,能夠對着只有幾個字的小紙條,講好幾個小時。這種不夠細緻的大綱,對於外向者來說是很大的發揮空間,對於內向者來說卻是個災難。

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大綱過於細緻,精確到了分享時要講的每一個字。我以前就走過這個彎路,因爲擔心演講時緊張忘詞,將每一個字都寫了下來,但是演講的效果反而更差了。一個原因是內容太多太細,難以記憶。而且即使記住了全部的內容,表達起來也極其不自然,不真誠,給人的感覺就是在 "讀稿子"。

最好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細緻程度,作爲一個內向者,我傾向於做得比較細緻,將演講中需要的素材,甚至是打算在演講中說的段子,全部放到大綱中 (但是切記不要精確到演講的每一個字),比如我上一小節的大綱:

大綱中,小時候羨慕外向者的故事,是我現場分享時會講的一個段子,這個段子在現場聽起來像是即興發揮,其實早就準備好了,所以出現在了大綱中,但是本篇文章中我將其刪減了。下文中會進一步說明大綱,PPT 與文章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誤區: 分享的內容越多越好嗎?

我們常用 "乾貨多" 來形容好文章,於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就走進了一個誤區,儘可能將自己知道的羅列在文章中,體現自己 "乾貨很多",但是文章的可讀性反而更差了。

後來才感悟到,對讀者有啓發,比干貨多更重要。

內容少而精的文章,相比 "乾貨特別多" 的文章有以下兩個優勢:

  • 首先,我們可以用更多的篇幅穿插些小故事,或者其他素材提升可讀性。同時主題也更加突出,讓分享變得更吸引人。
  • 其次, 聽衆或者讀者更容易消化文章中的內容。如果分享的信息量過於密集,讀起來就會非常累,而且很難記住什麼東西。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只用來敘述一個核心觀點,讀者輕鬆的同時,也很容易記住並深刻理解其中的觀點。

如果文章真的 "乾貨特別多",也務必要將核心要點壓縮到 3 個左右,通過 3 個要點再去組織其他內容,舉例如下。

比如在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漫談釘釘單元化 中, 雖然釘釘單元化內容很多,但是文中簡單地概括成三個階段,讀者就很容易記憶和理解:

  • 單元化 1.0:爲了合規在新加坡部署了一套單元
  • 單元化 2.0:容量 容災架構, 對數據進行了分區
  • 單元化 3.0:結合了一些雲原生技術

本篇文章的核心也只有3個點:

  • 我作爲內向程序員的三年技術分享經歷
  • 內向者的優勢與劣勢
  • 內向者的分享準備技巧

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建議內容少一點。我寫的 ATA,包括這篇文章,內容都很少。內容多的文章駕馭難度也更大,我深知自己難以駕馭,一般不會在一篇文章中包含太多內容。

常被忽視的可讀性

何爲可讀性?如果一篇文章/分享,哪怕其中有很複雜的技術分享,但是讀者讀起來 "津津有味",就說明文章的可讀性很好。反之,如果讀起來 "索然無味",給人一種流水賬,羅列的感覺,就說明可讀性需要提升了。

在寫分享,特別是技術分享時,我們手裏有很多的乾貨,文章的結構也能安排得很好,完全符合上一小節的要求,但是讀者看起來爲什麼就索然無味?聽起來像是給老闆彙報。彙報和分享還是有區別的,彙報只要結構好就行了,而分享同時還要注重可讀性。

如何提升文章的可讀性呢?或許可以多插入一些有趣的圖片,但我覺得這不是最重要的,最近在 "得到" 上看香帥的北大金融學,她的大多數文章也沒有插圖,但是不妨礙可讀性好。更重要地是在適當的地方插入以下元素:

  • 故事:比如本文的開頭就是我三年技術分享的故事。有了故事,文章就更加有血有肉,不那麼空洞沉悶了。彷彿是作者在跟讀者的閒聊。
  • 素材:引用一些書上的名言,網絡上的梗或者段子。相比直接幹講道理,會讓讀者的記憶更加深刻。
    • 比如在 一場與自己心魔的 “殊死搏鬥” 這篇文章中,描述了讀書的 "細水長流" 法,主張讀書要慢慢讀。但是如果直接講這個道理,讀者肯定覺得沒什麼新意,也記不住。所以我還額外引用了一個心理學實驗作爲素材:“花一天時間學完課程?還是用一週時間,每天學一個小時?哪個學習效果更好?”
  • 理念:如果文章一直停留在知識或者方法論的層面,讀者的收穫感就會很有限。只有理念才能讓讀者將文章中的內容複用到更加廣泛的工作生活中去,產生獲得感,進入 "心流" 的體驗。
    • 比如在 釘釘審批異步鏈路重構 一文中,我提到“只有對問題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隱藏在背後的簡潔模型”,雖然要介紹的技術方案沒有直接關係,但是卻讓主題得到了昇華。
    • 我在 互聯網黑話解讀《置身事內》:土地財政三十年來龍去脈 一文中,除了將書的內容概括一遍外,最後還結合自己的經歷,發出了“每個人都不過是時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要順應趨勢做事情”,這樣的感慨。作爲最後的結論和理念進一步統領全文。

“乾貨派” 作者可能會有反對意見,覺得這些素材就是在 “水文章”,把一點點內容搞得“長篇大論”,講 “車軲轆話”。但是我覺得好分享真正的意義不在於內容的多寡,而是讀者能吸收多少內容。雖然可讀性會降低文章的信息密度,但是讀者反而能吸收更多知識。

大綱, PPT 以及文章之間的區別

正如前文所述,準備分享時,我不會上來就開始做 PPT,或者寫文章。而是先寫一個大綱,大綱會足夠的細緻,甚至包括我需要用到素材,確保我寫文章時不用再額外 “動腦子”,可以很順暢地寫下來。(文末有本文對應的大綱)

如果最終是要做一個分享 PPT 的話,我會把大綱裏的一些素材,段子之類的枝葉刪去,只保留主幹,再額外加一些圖片,就變成一份 PPT。

如果要寫成一篇文章的話,我會將大綱中內容和素材進行擴寫,同時補充一些圖片,所以一般文章中內容都會比 PPT 多很多。(本文就是大綱演化出的一篇文章),公式如下:

  • PPT = 大綱 - 細節 + 一些圖片
  • 文章 = 大綱 + 擴寫 + 一些圖片

總的來講就是大綱比 PPT 要詳細一點,而文章又比大綱細緻一點。

內向者如何做演講?:自律給我自由

以前經常用 Keep 健身,雖然健身沒有堅持下來,但是它的口號卻一直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 “自律給我自由”。據說也不是 Keep 原創的,而是大哲學家康德說的。

作爲內向者,在現場演講之前,我會多看幾遍大綱,甚至跟着大綱小聲複述一遍,保證在腦海裏有印象。現場分享時,除了大綱中的素材,我也會即興發揮,甚至 Q 一下觀衆或者評委,但是都不會偏離太遠,很快就會重新回答大綱上面。

曾經我也陷入過一個誤區,很多外向者教導我說 “只要記住你演講最想說的幾句話就行了,其餘的即興發揮即可。”,我也想像他們一樣 “帥",就模仿他們,結果現場總是翻車。後來我才意識到,這些外向者的演講方式,內向者是模仿不來的。內向者因爲怕生,反應慢等原因,不適合有太多現場發揮的內容。後來我採用上文中方法準備分享大綱,在大綱的基礎上適度地自由發揮,不僅沒有限制我的自由,反而發揮地更好了。

所以我覺得,足夠的自律,纔是內向者自由發揮的基礎。剛好契合這句廣告語: “自律給我自由”。

分享完:還是要運營一下的

我剛剛入職時,因爲非常內向,經常悄悄地在技術社區發文章,發完也不告訴其他人。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好文章就這樣被埋沒掉了。任何技術論壇,文章的推薦權重肯定是要依據當天,甚至發表後前幾分鐘的瀏覽量來計算的。如果當天沒啥瀏覽量,多高質量的文章都會沉。

所以發完文章,特別是質量比較高的文章,務必多找幾個人多的羣運營一下。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週一發比周五發更好,等等,就不多闡述,留給大家自己感悟~

對於高質量文章來說,只要初期運營沒有問題,肯定會隨着平臺流量的注入迎來第二波增長,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總得來說就一句話:“初期靠運營,後期靠質量”。

附錄: 本文大綱

作者|懸衡

點擊立即免費試用雲產品 開啓雲上實踐之旅!

原文鏈接

本文爲阿里雲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