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時候被戲稱爲“白切雞”的它,只需一塊就能喫完一碗白飯

小時候,經常會幫爸媽去村頭的小店買散裝的白砂糖,還有散裝的醬油和白酒。從前的調味品基本都是散裝的,去買的時候,得帶上碗或者空瓶子記得有一次,太婆叫小舅和我去小店買幾塊腐乳回家。當年的腐乳和紅腐乳也是沒有瓶裝的賣的,都是放在一隻大黑甕裏面賣。

原创 雞骨草煲湯

友送了我一袋雞骨草,說是自家種的,採下後用來煲湯比用乾的好。雞骨草生長在廣東、廣西等地,有很好的清熱、利溼、解毒作用。由於嶺南氣候多溫熱潮溼,因此兩廣地區的人喜歡用它加上豬橫脷煲湯,調理身體。雞骨草,爲廣州相思子的乾燥全株。別名石門坎、黃食

原创 蔗葉飄飄,蔗翠如竹

江門的天氣,彷彿一夜入冬,而冬天正是甘蔗上市的時候。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後來傳播到南洋羣島。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漢代纔出現“蔗”字。甘蔗粗生,陽光充沛的地方就可以種植,十八個月就可以收成

原创 來自巴西的美人樹

和所有人一樣,我當然喜歡這城中四處都有植物,都有開花的植物。但我會進而更喜歡植物以自然姿態出現在眼前,而且最好自己家門外就剛好就有這樣的樹。那樹,樹幹直立,樹幹下部膨大呈酒瓶狀,主幹還帶有尖刺,傘狀的樹冠,青翠的葉子,就這樣昂然挺立,高聳入

原创 葉片通紅的蚌殼花

在江門舊城區裏面的市場,一到春天,就會有老人出來擺賣一些野菜和山草藥之類的,大多是用來日常煲湯,用途也廣泛。很多時候,都會在裏面發現有孢子蓮的身影。這種有着紫紅色葉片的植物,很多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江門人應該會記得家裏的花盆裏曾經有過它的身影

原创 炸豬皮

汪曾祺說,“葉子”即炸豬皮。這東西有的地方叫“響皮”,很多地方叫“假魚肚”,叫做“葉子”,似乎只有雲南一省。平時用豬皮做成的食品大概就是豬皮凍最出名,而另外也有點名氣的,大概“炸響鈴”算是其中一個了。在清朝的德齡著的《我和慈禧太后》一書中提

原创 最佳的菠菜喫法

菠菜,古語稱爲“菠菱菜”,名副其實地由波斯傳來。市場上的菠菜仔細觀察,會發現有圓大葉的和尖葉的菠菜,尖葉的是土產的,根部肥大,是亮麗的粉紅色,像鸚鵡的嘴,故菠菜又被稱爲“紅嘴綠鸚哥”。菠菜適合涼拌,拌菠菜做得最精緻的,汪曾祺先生就已經寫出來

原创 水中金鼓,地上老虎

賣魚的老闆娘說現在的金鼓最肥美,來自崖南的野生金鼓魚,賣55元一斤。水南市場升級改造後第一次進去,看到有金鼓魚賣,一問價要55元一斤,覺得有點貴。老闆娘說,浮石市場賣七十到八十元一斤,這些是崖南野生的,55元一斤,不貴了。看見我對着水裏的金

原创 榕樹和它的氣生根

路邊的榕樹都有氣生根,廣東人叫它做榕樹的須,基本上都是一長出來,只要長一點就會被剪掉的。這些氣生根如果能隨便讓它生長的話,它會紮根到土地上,很快就會粗壯起來,所謂“獨木成林”就是這樣來的,我們江門新會出名的小鳥天堂裏的那棵大榕樹也是這樣形成

原创 西洋菜蜜

冬天,家裏養的荷花已經乾枯了,缸裏面的水不知道爲什麼變得很混濁,那天買了西洋菜,就順手放了幾根下去。西洋菜一夜就長出根鬚紮實在土裏,但缸裏的水還是沒有變清澈。記得有一次去買西洋菜的時候,正在付錢,隔壁有個阿公就在一旁說:“西洋菜好喫,不過都

原创 五邑人餐桌上的野菜(1)

水街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完後,乾淨整潔了很多,看上去比以前好看了很多。不過,有一樣是依舊沒有變的,就是依然是各種本地野菜品種最齊全的擺賣地方。在門口的攤位一字排開擺着各種野菜,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不過認不認識都不要緊,檔主在每種野菜前面都豎

原创 山頂沙河粉

沙河粉是廣東省大衆化的傳統名喫之一,沙河粉誕生在清末廣州白雲山下的沙河鎮,是廣東地標美食。沙河粉是用米漿蒸成薄粉皮、再切成帶狀,除炒制之外亦可以用下湯煮,口感爽滑爽軟韌柔勁道。製作過程是將大米去淨雜質,用清水浸泡1小時後,磨成稀粉漿。取適量

原创 餐桌上的山草藥(1)

“識就係寶,唔識就係草。不是我隨便說,你看看有書爲證。”五邑城附近這幾天來了個賣樹藤枯草的阿叔,問他這是什麼,有什麼用的?他就立刻拿本字典出來,翻給你看。阿叔賣的有雞屎藤的藤枝,平時見到的雞屎藤只有棉線粗,阿叔的藤枝有手指粗,還帶着根。阿叔

原创 餐桌上的野菜(2)

【簕菜】簕菜是恩平野菜中一種,渾身是刺,讓人邊喫邊害怕舌頭被扎到。簕菜的味道帶苦,這種苦味,是一種單純的苦味,第一次喫的時候,一口下去,苦味滿口,讓人難以下嚥,但奇妙的是會回甘。本地人直接認爲簕菜的口感不是苦,是甘。簕菜可以用蒜蓉、豆豉、肥

原创 餐桌上的野菜(3)

經常會在汲芳市場看到一個阿婆在賣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阿婆平時賣的東西什麼都有:各種植物的葉,就連乾柴一樣的樹枝都有。青青的花稔仔我認得,這個煲湯用的荷葉和馬齒莧我也認得。這些東西都是從新鮮青綠賣到發黃變幹,就連花稔也能從青綠色賣到變黑色。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