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好不好?

上個週末跑去北京參加了次年會,這週末繼續成都的年會,所以這次就寫寫年會吧。

開會

年會、年會,總得有個會吧,所以開會成了年會的重頭戲,這個會就是公司和部門一年下來的總結與來年的戰略規劃會。

今年連續兩場年會中開會的環節都是最長的,北京場開了整整一天,成都這場也開了半天。以前曾寫過一篇關於程序員和會議的文章《程序員都討厭開會?》,其中提及關於參會原則:“若沒有在會議上發言的潛在可能,就不需要參加。”,但年會呢,卻是唯一個比較特殊的會議,屬於該原則的特例。

北京那場會屬於整個公司研發的一次總結和展望會,但由於研發人數太多,其實也不可能全員參加了。各個部門抽選了部分人員去參會,也滿滿當當的坐滿了一整個大廳,估摸也有 500 多人。這麼大規模的會議光是組織、會場租賃與吃、住安排就花費不菲,另外再加 500 多人一整天的時間這類隱性成本,實際會議的成本算相當高了。

這麼高成本的會議有多大的價值呢?這就是我在會間休息時刻突然想到的問題。以前,總是覺得到年底了按慣例就要開個年會,然後就去參加,倒是沒太想過此類問題。不過這次的感受是,花這樣的代價去開這樣一個年會,除了遵循慣例,最後老大總結時也點出了一些實質,大意是:我們研發同學可能知道今年像 Google 這樣的頭部公司做了什麼,卻不知道隔壁部門的老王都做了些什麼,這不是很扯淡麼?

一年下來,大家都藏在各個部門的各個小組下面埋頭做事,低頭行路。同樣的問題可能被解決了多次,延續低水平的重複。也許靠一年一度的年會把各個部門的人都召集起來,大家交叉彙報展示一年各自部門的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規劃,並不能解決這個難題,唯一的效果僅止於跨越部門牆去傳遞一些可能有效的信息。

最終的感受是,找到或得到正確的信息已是不易,而在一個人羣足夠大的網絡中,即使同在一個公司,需要有效的傳遞這些信息也已經是一件成本不低的事情了。

節目

年會,除了代表舊年總結會、新年戰略會,還有一層聯歡會的意思,好歹是過年嘛,按照傳統習俗總要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

聯歡會一般公司有兩種搞法,一種是自己的員工自己排節目來表演,另一種是請外面的表演團體。關於這兩種搞法,我覺得都還好,唯一的問題是不要走到極端去,那什麼是極端呢?

如果是員工自己排演節目,極端就是提前很久就開始準備,很久是以月爲單位,佔用大量工作時間。而外請的極端曾經就有個例子:曾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年會邀請衆多行業內大佬親臨現場,還請了著名主持人,重量級歌手等現場表演。這樣的陣容,簡直可以開演唱會了。

對第一種極端,普通員工的吐槽心聲大概是:每到公司年會排練節目,就覺得又回到了小學時光。對第二種極端,普通員工的內心大概是:花這麼多錢請明星不如發成年終獎呢。

所以,對於第一種由員工出節目,最好就是有這種才藝特長和表演慾望的人爲佳。若這樣的人才儲備不夠,適當外請一些表演團體,烘托個氣氛就好。

這其實就是個面子和裏子的選擇問題,對吧?

抽獎

這應該算是年會的保留節目了,也是員工們最期待的環節了。

老實說,一提起抽獎環節就是憂傷,工作十來年了,就剛工作的第二年中過一次一等獎。一等獎呢,也就是個電飯煲,你說憂傷不憂傷。最可氣的是當時那個公司一年到頭都在到處出差,哪有機會用電飯煲。給其他員工陽光普照都是一個旅行拖箱,當時心想還不如普照獎來得有用。

上面的例子說明了抽獎的關鍵是獎品價值的設置,太低了,提不起興趣。但設的高是否就好?每到年會時段,就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年會大獎的案例,比如:百元大鈔圍成牆,大獎百萬級別的或者各種抽豪車的。

如果獎品價值低,只是讓人覺得無趣外。價值太高,遠遠超出正常工作所得,那就是在激發人性的劣。中獎的人固然高興,不中獎的大多數恐怕就不僅僅是不高興了,這就和你聽新聞有人買彩票中頭獎,與你身邊的人中頭獎的心理差異是一樣一樣的,也就是人性中固有的這點貪嗔癡了。

而且獎品價值過高引發的抽獎公平性問題,導致抽獎程序員同學容易被現場 review 代碼,這得有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啊:-)。那麼什麼樣的獎品價值是合適的呢?對於我來說,現在很多公司愛把 iPhone 最新的頂配機型作爲獎品就是合適的。區別可能是有些是當作頭獎,有些是當作陽光普照獎。

總之,抽獎還是應以娛樂爲主,得失之間不過是清風拂面就好。

最後,是該吃飯了。哦,應該是晚宴。但通常這個環節屬於大家最不關心的部分,我也就此止筆了吧。


寫點文字,畫點畫兒,記錄成長瞬間。
微信公衆號「瞬息之間」,既然遇見,不如一起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