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鍾書到思維導圖,讀書到底有多少奧祕?

讀書可以說是一個人汲取精神養料的源泉,筆者也常在思考怎樣的讀書方法才能真正有收穫,目的也只有一個:化書籍爲力量,而不是看過後就忘卻了,像一陣微風吹過,彼時覺得涼爽,過後什麼也沒留下,如此便是太過怠慢一本好書了。

而今現代人讀書的卻有頗多目的了。買書如山倒,先拍一張靚照發朋友圈,攢夠一書架便覺得成了讀書人;讀書如抽絲,常常粗略一翻就覺得完成了使命。差矣,書可不是爲了在狹小的朋友圈裏曇花一現的,書能給你留下什麼,走近你靈魂多深,這纔是最重要的。

那麼大多數人的讀書現狀如何?先來看一張圖。

很遺憾大多數人的讀書效果並不理想。閱讀兩週後,我們會忘記其中一半的內容,兩個月後,90%的內容都全部跟你“say goodbye”了,一片雲彩飄過,什麼都沒留下。

那麼究竟怎樣讀書才能真正有收穫?

一、錢鍾書告訴你:讀書筆記大法好

著名文學家錢鍾書先生一生酷愛讀書,且素來就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分,但一直被文學界評價“用功”。用功在何處?因爲他不僅讀,還勤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讀三遍四遍,筆記也一直添補。

但客觀來說,做筆記很費時間。做一遍筆記的時間,大概是讀書的一倍。但錢鍾書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最有趣的脈絡,要在整理好幾遍筆記後出現。顯然錢鍾書先生並不是簡單的邊讀邊記,而是經過反芻寫成的筆記。

錢鍾書、楊絳夫婦

他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借來的書看完就還,自己的書隨手送人,從沒有現代人讀書時推崇的儀式感,無數的書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有筆記,卻也絕不僅僅是筆記。如此,錢鍾書先生用讀書筆記大法精通了英、法、德、意文學作品,精讀無數學術刊物和論文。一部一部細讀,勤勤謹謹做筆記,從不浪費一本好書,把書讀進了靈魂。

二、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1.讀不下去?先寫名詞辭典

開始養成讀書習慣初期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要把一些名詞搞清楚,這些名詞就像英文單詞一樣,非常影響讀書效果。嘗試着理解每個詞是什麼意思,不是書中的歸納試着用自己的話把對這個詞的理解寫下來,儘量通俗一點,隨着你理解的加深,不斷的修改。一些專業詞彙的理解程度往往決定你閱讀時的效果。

譬如虛構類小說,尤其是外文小說,《百年孤獨》之類擁有豐富龐雜的人物關係的小說,列出人物的名字,用你自己的理解爲他們安排新的名字,比如萬能的小說主人公---小明,相信很多人讀完這本書的動力提升50%。

2.想進行領域涉獵?推薦主題閱讀

進行主題閱讀是對某個主題有着急切性需求時最好的方法。此時不要只讀一本書,最好進行多本閱讀,現代的很多書繞來繞去一本書就講了一件事,質量不高,因此準備十幾本書籍一起閱讀就會有效很多。

有些書可能真的很爛,但有時能把一個的概念講解的不錯。一本看不懂就換一本,對於重要的概念和觀點會在不同的書籍中反覆出現和闡述。這是主題閱讀的重點。

3.只想解決幾個問題?快速翻起來

有時候我們看書只是爲了解決幾個問題,需要把書全部通讀嗎?不需要。

把問題一一寫下來,帶着問題去閱讀,充分使用你的筆記軟件準備個問題列表。然後勤搜索,比如看看維基百科對於概念是如何理解的,或者花幾天時間去圖書館,大量而快速的翻書,看看哪本書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讀跟這幾個問題相關的部分,做好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

4.看書總是敷衍?講個故事先

現在大環境浮躁,很多人都抱怨無法靜下心來看一部書了。但我確定你給別人講故事的時候會非常認真,試着講出來,你不理解和敷衍過去的地方會很快浮現出來。

且一些學科書籍有很多東西難以理解,這時可以試着編故事來講解這些概念,看你能把故事編得多好,曾經就有很厲害的大學老師把電工學活脫脫講成了《射鵰英雄傳》。

實在不知道跟誰講?那麼用你學到的東西跟現實連接起來,寫在各式blog上、社交網絡,或者直接做PPT上傳分享,都是好辦法。

5.說教式書籍讀不下去?先用幾本書做例子

現在有很多人想要系統學習某領域的知識,但直接從專業書籍讀起往往會被嚴謹枯燥的說教嚇跑。結合幾本入門的輕鬆書籍相互結合,相互映射來讀,不失爲一個好方法。

譬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跟《一堂經濟課》一起閱讀,先把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清楚。傅佩榮《哲學與人生》和《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一起閱讀。《賣竹竿的小販爲什麼不會倒?》和《中級財務會計》一起閱讀。

讀到這裏,相信你已經懂了。

三、你的知識體系,靠它就夠——思維導圖真是個好東西。

讀書筆記若能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便能迅速劃分出一個整體的框架和脈絡,專業書可以按章做,把每一章的重點列出來。針對某個細節,書中可能會出彩,這時要把書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做成摘要放在旁邊。

剛開始時是記錄要點,在後期整理時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閱讀時的心得。有時也建議單獨把心得和想法做成單獨的思維導圖,把這些想法從新彙總、提煉後會非常有價值。做思維導圖時,如果書非常好,建議留出充分的時間進行四、五遍的調整。

用這個神器,你能漸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張張思維導圖再編進新的導圖,把書按照分裂放進個人知識圖譜中,繼續補充分支和擴展,不斷思考尋找聯繫,再結合實踐摸清規則,形成一張大網,最高境界便是觸類旁通---頓悟了。

思維導圖 by MindManager

介紹了這麼多,小編更想要強調的還是一種讀書精神——用功。

反覆讀,反覆提煉,勤做筆記,勤翻看。很多精彩、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都是在不斷的重複中,在合適的時機和機緣與你悄然邂逅。

最後以錢鍾書《飽蠹樓書記》(他譯牛津大學圖書館爲”飽蠹樓“)第二冊中的題辭作爲結尾:

“心如椰子納羣書,金匱青箱總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並無魚。”

與君共勉。

更多思維導圖內容,歡迎關注MindManager官網(http://www.mindmanager.cc/)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