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研究所的一些思考

 在原單位的時候老闆讓寫的對部門的建議,我把它寫成了對部門的未來發展的思考。今天在新單位的辭職之際,再看原來的文章,感覺應該可以推而廣之,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國家的研究所,故而貼上來,以備日後的反思,也樂意與朋友們交流。

 

----------------------------------------------------------------線---------------------------------------------------------------

 

1.1 爲什麼要寫?

其實很早就想寫這方面的文章了,只是一直沒有立志。前幾天發了個人規劃文檔模板。個人規劃沒怎麼想,倒是這個考慮更多了。今天看到湯網祥在寫部門規劃文檔,於是決定把我的想法也寫出來。不過,並沒有按照模板來寫,而是隨自己喜好的版式來寫,這樣更能集中於我的想法而免受形式上的干擾了。

我的想法主要在於我們目前的問題、現狀,以及我們的優勢。而具體該如何去做,則需要我們在未來長時間的發展中取摸索了。

對於問題和現狀,大家都是部門的一份子,都是清楚的,各人也都有各人的看法,自然不用細說。

我主要是想談談我們的優勢和劣勢。

1.2 我們的優勢何在?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己知彼,大概也有兩種力量的對比。一種是勢均力敵,一種不說是相差懸殊麼,起碼也是有一方力量要弱一些,競爭中處於劣勢。

勢均力敵的類型,雙方鬥爭的時候往往陷入陣地戰,比的是雙方的實力,往往雙方消耗殆盡之後,一方以微弱優勢勝出。這好比下軍棋,往往是司令拼掉司令、軍長拼掉軍長,最後誰能剩下一個團長就能橫掃千軍,無人可擋,團長也拼掉了,那就是看連長和排長了。歸根究柢,還是因爲開始大家就是勢均力敵的形式,拚到最後也就是微弱優勢一方取勝。

然而另一種情形下,雙方力量不對稱。力量弱的一方要想取勝,唯有尋找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弱點,以幾之長攻別人之短了,否則恐怕只有死路一條了。

與外企和私企相比,我們就屬於力量交弱的一方。爲什麼?

我想考慮企業的力量的強弱無外乎幾個方面:人才、管理、制度,這些都只有一個表現,就是競爭力。

人才,我們我們並沒有多少優勢。國家每年都有幾百萬的大學生畢業。最優秀的大學生都去哪裏了?不是說清華聰明的學生都出國留學去了麼,剩下的都去考研究生去了。研究生畢業都去外企工作去了。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中好的都選擇去歐美這些外企了,再有一部分被私企的高工資吸引去了。而對於我們這樣的研究所,工資沒有工資,福利沒有福利,爲什麼選擇來這?就是因爲這裏是國企,工作輕鬆,日子好混。我們單位留不住人才,我想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大浪淘沙,留下來的,大多是得過切過,混口飯吃的了。

管理或者制度,我談論不了多少,但是總歸還是跟別人有差距,不然國有企業一直吼着要改革,爲什麼改革,肯定還是管理制度不如外企和私企競爭力大唄。

可以說,要人我們沒人,要管理我們的制度也不如。如何和外面的企業去競爭擬?

且不說和外面的企業競爭,即使在我們集團內部,競爭也很激烈。我們離北京遠,又靠不住上海,要錢沒錢要權沒權。我們如何去和其他的單位競爭擬?

我們贏得競爭的唯一辦法就是發揮我們的優勢。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我們的優勢就是:我們是一個研究所。

研究所,顧名思義,是做研究的地方。做研究是其本質工作,也只有迴歸到做研究才能體現研究所的特色。研究所的好處就是國家會劃撥部分的經費專門用於研究(雖然目前這與現實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所的好處就是可以養着一幫不產出的閒人。這幫不產出的閒人並不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恰恰相反,他們是把精力都集中在目前無法直接產出效益的前瞻性研究方向上。而這些研究可能耗費精力和金錢而無一收穫,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要有這樣的研究性項目。這些項目是外面的企業所不願意從事的。這恰恰就是我們的優勢。

我認爲我們就應該有一批人不從事直接的外包項目而應該去研究對我們部門可能帶來技術突破,能使我們走到外面企業或者同行的研究所的前面的項目。這些人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從事研究所的研究項目。

這是可行的。從我們的現狀來看,雖然目前大家都有直接參入到外包性的項目中來,但是實際上總體效率並不高。很多人對於自己的項目是能拖就拖,能少幹就少幹,並沒有對自身、對項目的一個嚴格要求。總的說來,從事外包項目的人員的工作量並不是很重。人的工作效率完全可以再提高,從而節省人員從事研究性項目。當然研究性項目的人員至少在早期也不能多,不能造成太大負擔。這對從事研究性項目的人員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其辦事效率比從事普通項目的人員效率必須更高。因爲研究性項目的任務更艱鉅。

但是不能說研究性項目更艱鉅就不研究了。研究性項目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沒有這些研究性項目帶來的優勢,在與外面企業和其他有優勢的研究所競爭的時候,肯定會舉步維艱,只能靠主任不斷的拉項目來維持部門的運營。這對主任來說是一大考驗。等於是主任一人養活了整個部門。我覺得這是不可持續的。

1.3 研究方向的建議

研究的方向是需要根據當前國際國內計算機發展的形式來判斷,需要有前瞻性,還需要結合我們自身的實力,以及將來的發展空間、潛在效益等來判斷。

具體的研究方向由於知識的限制、能力的不足,我也不能說的很清楚。以下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方向。

1.3.1 雲計算

我這裏所說的“雲計算”可能跟現在正在熱炒的“雲計算”概念有些許的差別。這只是根據我個人的想法考慮的,然後發現“雲計算”比較形象,所以就套用了。

我主要考慮的是未來的大數據的計算,大數據量的計算必定是分佈式的,因爲數據不可能由一臺機器就能存儲完成,而是分佈於多臺機器,這些機器可能組成一個集羣。

有數據必然有計算,所以計算必然也是分佈的。分佈式系統有一些固定的特點:

l        並行性:多臺機器構成的集羣必然是並行的,多臺機器可以同時處理相同或者不同的任務。

l        可擴展性:分佈式系統對集羣裏機器的數量不能有所限制,並且可以通過增加機器自動獲得性能和容量的提高。

l        容錯:多臺機器分佈於局域網或者廣域網上,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分佈式系統必須要求系統在有錯誤發生時仍然可以正確運行。系統往往需要連續運行幾年甚至幾十年。

所有並行性是未來計算的趨勢。包括計算機語言。

Herb Sutter(Exceptional C++的作者,C++標準委員會主席)發表過一篇文章指出:軟件的性能隨着計算機性能的提升而免費獲得提升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的語言不能處理並行性,會被歷史淘汰。

目前已經有一些語言在處理並行性。Erlang語言是一種函數式語言,它的作者Joe Armstrong說它天生就是爲了並行性而生的。Joe是愛立信實驗室的成員。Erlang最初是爲了解決電信運營商的路由服務器的設計問題,電信服務器面臨的是大規模數據流、高並行、高可靠的軟件設計問題。

Erlang語言是被稱作面向併發編程,該語言對並行的支持提升到了語言級別。他去除了共享、鎖等傳統的共享機制而代之以消息。程序就是成千上萬個進程的集合,進程和進程之間通過消息傳遞信息。程序員需要通過進程和消息對系統進行模塊劃分。這就好比人類社會,每一個進程代表一個人,人與人之間通過消息相互溝通,每個人都是相互獨立的完成各自的職能,通過將各個人組織起來就能形成一個組織,完成一項任務。

分佈式另外需要處理的是數據的分佈。大量數據必須無差別的分佈於網絡上的多臺機器。而在這方面的佼佼者當然是google公司。GoogleGFS文件系統,能夠將插入到系統中的數據自動的分佈到多臺機器構成的集羣上,並自動處理冗餘和容錯等問題。Google採用一種成爲Mapreduce的技術來完成計算任務。Mapreduce簡單的說就是一種高級函數,它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將數據進行合理的劃分,然後對每一個劃分執行相應的計算任務,並將每一部分的計算結果進行規約、合併從而形成最終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程序員需要做的就是編寫map函數和reduce函數,而由系統自動完成分佈式的任務。

 

 

Google的技術當然不是開源的了。而Hadoop是由Apache基金掌管的一個開源項目,完成和Google相同的功能。

我覺得我們可以在這些開源的項目的基礎上結合我們實際的需要做一些研究,來嘗試構築這樣的分佈式信息系統,那麼在將來軍方有這方面的需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了。

1.3.2 GIS

GIS系統在軍方肯定是有需求的,不過我並不瞭解有哪些研究所做或者沒做這方面的研究。僅供參考。

1.3.3 圖形圖像

圖形圖像處理技術也是一項有着廣泛需求的技術,軍方在地圖和可視化的信息顯示方面會有這方面的需求,不過好像背景的15所在這方面比較有優勢。

1.3.4 虛擬現實和3D仿真

虛擬現實和3D仿真在軍方的作戰訓練等方面有應用的價值,雖然這方面別的研究所的研究可能比較少,但是這需要大量的投入,技術瓶頸很多,僅供參考。

1.3.5 無線自組網

這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應用前景,而目前研究又相對較少,是一個值得投入的方向。而對於我們這樣研究實力並不是很強的單位,可以基於現有的研究成果,將其降低要求,實現部分功能,從而快速推出實驗、部分商用或者某些領域的商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