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WebKit到Blink,Google再次行動了。。

WebKit的歷史

WebKit是一個開源的瀏覽器引擎,其優點是高效穩定、兼容性好、且源碼結構清晰、易於維護。在蘋果將WebKit應用於Mac OS X上的Safari之後,Webkit很快被廣泛地移植到其他系統平臺:

iOS:2007年,iPhone上市,WebKit進入iOS平臺。

Android:從第一款Android手機開始,內置的瀏覽器一直使用WebKit引擎。

Symbian S60:Nokia將WebKit移植到Symbian S60操作系統中,並開發了基於Webkit的手機瀏覽器“Web browser for S60”,目前仍在使用。

由於搭載iOS和Android系統智能手機稱霸全球手機市場,蘋果和Google也因此成爲WebKit最大的推動者,並促使其成爲目前最大的瀏覽器引擎。

 

分歧的產生

早期的WebKit架構比較簡單,在API層不支持多進程,因此無法發揮多核CPU的硬件性能。爲此,蘋果進行了擴展,提出了新一代架構WebKit2,同時,Google的跨平臺瀏覽器Chromium也基於原來的WebKit提出了自己的Chromium沙箱架構,兩者不兼容(參見:http://blog.csdn.net/shunzi__1984/article/details/6196483)。

但是由於蘋果在這個開源系統中有更多的話語權,因此Google只好被動接受,使用移植的方式來實現和主線WebKit2的對接,這增加了Chromium的複雜性,也影響了Chromium的架構移植工作。

       顯然,瀏覽器對Google的重要性遠勝於蘋果,在自己的核心領域絕不能受制於人,因此Google決定利用WebKit的成果,開發自己的Blink引擎。

2013年4月,Google宣佈將爲Chrome瀏覽器開發新的自主渲染引擎Blink,與WebKit分道揚鑣,在未來10周內用Blink取代旗下所有平臺的現有瀏覽器渲染引擎。隨後Opera宣稱將追隨Google,放棄WebKit支持Blink瀏覽器引擎。

 

Google進展速度很快

       Google的策略很簡單,先做減法,再做加法。

       Google已經公開表示,在最初階段Blink不會進行太大調整,但將很快從WebKit代碼庫中刪除7個軟件包和7000個文件。5月份的Google I/O大會上的最新信息顯示,他們的團隊已經從 Webkit 中拉取了 880 萬行臃腫代碼,其中的 450 萬行被當即廢止。目前Google同時保留着Blink和WebKit兩個開發團隊,這兩個團隊都在着手剔除那些覺得不必要的功能。這種策略確保了WebKit開發者有一個平穩的過渡期,慢慢適應新的API變化。

       此外,Google 開放網絡平臺團隊產品經理 Alex Komoroske 在 Google I/O 大會上對外透露,他們的團隊已經有時間探索新的渲染技術,並與 Adobe 等公司展開合作。

 

誰會成爲新的老大?

目前移動端瀏覽器大都基於WebKit渲染引擎,因此第三方WebKit開發者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支持蘋果的WebKit2還是Blink?

首先,Google自有WebKit開發者轉向Blink的概率很大;其次,Opera、Adobe的助陣也會堅定部分開發者的信心;再次,沒有了Google參與的WebKit2將完全由蘋果主導,而蘋果一貫強勢的風格是不會向開發者讓步的。這樣算來,Google在推出Blink之初,就已經擁有半數以上的開發者。

在Google Android和Opera Mini的合力下, 共同挑戰蘋果Safari並非難事,Blink極有可能取代WebKit江湖老大的地位。


Blink不開源怎麼辦?

目前Google的表態是開源的, Blink剛剛誕生,本身架構還不完善,需要多方合作(Opera,Adobe),也需要廣大開發者的支持,另外,競爭對手WebKit2是開源的,因此,短時間內它不會閉源。但後續是否走上閉源,還不清楚。

即使它閉源,面向應用的API肯定也是開放的。正如Trident(IE內核)一樣,儘管它是閉源的,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瀏覽器(360瀏覽器、傲遊、QQ瀏覽器)都是基於它開發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