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取代IC卡還有多遠

先設想幾個生活場景:早上,我們乘坐公交車去上班,掏出手機碰一下讀卡器,就完成了刷卡過程。中午,我們去銀行取錢,掏出手機碰一下ATM,輸入密碼,就完成了取款過程。晚上,我們去美容院,掏出手機碰一下刷卡設備,即完成了會員卡的識別和扣費。

       從此,我們無需攜帶任何IC卡,只需要帶上手機,即可根據需要隨時切換爲我們想要的IC卡類型。夢想很美好,現實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障礙一:目前很多銀行卡和會員卡都是磁條卡,需要使用接觸式的刷卡器才能讀取,和IC卡不兼容。

趨勢: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大力推廣安全性高、功能強大的IC(芯片)銀行卡,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全面切換,各類高端IC卡也會隨着這個趨勢完成切換過程。

 

障礙二:手機如何完成在各種IC卡之間的切換?

解決方案一:在手機的殼體中層疊放置非接觸式IC卡和讀寫裝置。通過手機先完成對各種IC卡的數據讀取和保存,然後根據需要將指定的卡數據寫入手機自帶的IC卡中。

方案一的問題:一般來講,複製IC卡需要授權的密鑰,儘管有些IC卡可以暴力破解和複製,但對於大多數IC卡(尤其是銀行卡),複製行爲是違法的,這一點銀行是肯定不會允許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髮卡方的支持,方案一隻能集成一些比較低端的雞肋IC卡。

 

解決方案二:暴力法。直接把各個IC卡的IC芯片拆下來,然後固定在手機的後蓋裏面,再貼上防磁貼。網上已經有很多人用這個方法成功實現了集成多個IC卡的功能,這種方法也是合法的。

方案二的問題:手機後蓋的空間不夠,不能放置太多的IC卡芯片,另外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

 

解決方案三:NFC一統江湖。NFC是由RFID演變出來的,向下兼容RFID,同時也完全兼容基於RFID的IC卡。搭載了NFC芯片的移動設備不僅能讀寫其它IC卡,還能作爲IC卡被其它設備讀取,相當於方案一的“IC卡和讀寫裝置”的集合體。

目前已推廣的商用NFC分爲兩種模式: 一種是手機廠商將NFC模塊打包在手機硬件裏,直接繞開運營商與銀行合作,比如招行去年與HTC合作推出的手機錢包,這種情況下NFC只具有銀行卡的功能。第二種是將NFC模塊與手機SIM卡合而爲一,即運營商青睞的NFC-SWP,這方面運營商非常積極,已經分別打通了部分銀行卡+公交卡,同時和自己的電子錢包對接。在這種模式下,運營商將用戶的銀行卡和公交卡信息都寫入SIM卡,用戶可以通過中國銀聯“閃付”POS機進行支付,也能刷公交卡。這種情況下NFC相當於運營商的電子錢包+多張銀行卡+公交卡。

 

觀點:對於通用性較強的主流IC卡(銀行卡、公交卡等),如果沒有髮卡方的支持,手機很難實現同時集成多張IC卡的功能,而多個髮卡方如何將各自的信息集成到同一個芯片中,在技術標準方面不存在障礙,關鍵是缺乏統一經濟利益的驅動(運營商、銀聯、銀行都想主導)。如果將來手機能取代IC卡,技術方案是NFC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否將NFC芯片內置到SIM卡中,就看各方的博弈了,目前來看,運營商的方案最接近用戶想要的理想場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