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贊同它,也可以反對它,但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忽視它。

[作者] 魅族高級經理 張恆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熱衷於討論智能手機與社交網絡的整合?大約是 2009 年吧。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淡忘了硬件廠商的社交化努力,認爲它只是空中樓閣?大約是 Facebook 上市前吧。

縱觀過去幾年的旗艦智能手機,打出社交概念的寥寥無幾。多數還是在配置和交互上做文章,例如三星 Galaxy S3 和 S4 是主打“人機自然交互”,HTC One X 和 One 是主打影音內容享受。

再往前數數,會發現一些驚喜的社交概念,扼腕於它們沒有成爲主流。webOS 的協和(synergy),Windows Phone 的人脈(People Hub),都暗含着大統一的思想。同樣,摩托羅拉在早期版本的 MotoBlur 和諾基亞在 maemo 上的大統一嘗試,都被寄予厚望,成爲三年前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從平臺變鑰匙的願景

該失敗的和不該失敗的社交嘗試,幾乎全部偃旗息鼓。當社交網絡已經由一個新奇概念變成日常生活中的基礎應用時,是不是智能手機僅僅變成了一個透明層?智能手機系統的作用只是提供一個雲端到用戶的鏈路?這並非最佳形態。

此時,站在終端製造商的角度來重新思考並實施社交整合,應該是恰當的時機。尤其是 Android 陣營,一個對開發者非常友好的陣營,它應該承擔更多的探索任務。

我能想到未來的趨勢應該是:系統級整合,單點登錄,多服務同步。

最終,智能手機應該成爲一把鑰匙。它足夠方便,同時也足夠安全。

從平臺變鑰匙的先例有沒有?有!在即時通信領域,我非常喜歡 imo.im 這款應用。它真正了實現跨平臺(Web,iOS,Android)多賬戶的單點登錄。imo 賬戶承載了 Facebook 、Google Talk、MSN、AIM 等上十種通信服務的功能,並且比 IM+ 和 Nimbuzz 的體驗更好。

221

再看回手機系統,這涉及到幾個方面:

  • 系統級整合:要求脫離第三方 App 來提供服務,並管控手機本身的通訊錄、信息、通話記錄等基礎應用;
  • 單點登錄:要求手機廠商提供一套有信心的 ID 系統,並把社交帳號下掛在這套 ID 中,實現“一次登錄,處處使用”;
  • 多服務同步:要求被整合的社交服務能同步多臺設備上的信息,並實現極快速的推送。

舉個例子,進入手機的短信界面,能發送短信、微博私信、QQ信息、甚至回覆某篇博客的評論,是一種理想的社交形態。

正如三年前我們討論協和(synergy),它不應該侷限成一個功能,而是進化成一種協議,一種服務狀態。用戶僅僅需要得知最新的信息,並做出響應,就這麼簡單。不需要思考打開哪個 App,不需要啓動很多後臺服務,不需要重複下載信息,一切從簡,It just works.

魅族的做法

上面談了概念和想法,具體看“傳統手機製造商”該如何做呢?作爲一家“缺乏互聯網基因”的傳統製造商,魅族這次把通訊錄和短信功能拿出來跟新浪微博整合,屬於一種嘗試。

第一步是梳理基礎應用,找出哪些可以被社交服務替代的。原則是在保證隱私的情況下,選取多種多樣的服務來接入,而不是單選一家。否則就變成另一個“Facebook Phone”或“QQ Phone”了。

第二步是根據接入服務的不同,重新設計系統交互。讓它們看上去渾然一體,而不是刻意地露出。比如在撥號界面增加一個小箭頭,可以選擇電話、Skype 或 Kakao。

第三步則是未來的努力的方向,提升 Flyme ID 賬號系統的管理功能,實現單點登錄。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增加的社交功能千萬不要打攪到非目標用戶。在 Flyme 2.2.5 中新增的新浪微博匹配+微博私信功能,就是這種理念的詮釋。

wb1

添加新浪微博賬戶後,可以對通訊錄進行加密匹配,然後把微博的用戶信息抓取下來。

wb2

完成之後,進入通訊錄可以看到頭像旁邊有微博標記。如果在短信界面,直接打出“@”符號,能選取對應的 ID 發送私信。同時在待機畫面裏,能用最方便的形式進行“已讀、回覆、刪除”操作。這一切,都脫離微博 App 來進行。

當然,這個版本的交互還稱不上完美。但是把平臺變成鑰匙的思想,會延續下去,最終達到平衡狀態。

最後的話

恰恰今天 9to5Mac 的消息說,蘋果 iOS 7 系統也會整合更多的第三方社交網絡,包括 Flickr 和 Vimeo 。我知道,在微信這種“超級 App”成爲主流的日子裏,終端廠商的社交整合步履維艱。而對於國內魅族 Flyme 的整合嘗試,你可以贊同它,也可以反對它,但唯一做不到的就是忽視它。

One More Thing…

IMG_7

把新浪微博 ID 用激光刻在手機後殼上,會不會一個好的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