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t pray love

拒絕了我姐一起看電影的邀請,屋子裏還回響着她的聲音:“你就在家呆着吧!”,滿是氣憤和不滿,我想人們做事什麼時候能不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多些理解和包容,要我陪她看電影不去很正常,我有自己的生活習慣,我喜歡事事提前做好準備。周圍的人好像是可以說走就走的,發現自己和周圍的人好好越來越遠了。我哥認爲結婚生子,傳宗接代,中國人的傳統,是必須經歷的階段。我認爲結婚,生孩子是我現在不想的,也不一定會實施的過程,婚姻和自由之間是需要權衡的。最近越來越發現,書看多了,容易思考一些諸如生命,戀愛,家庭,衰老之類的問題,但是從書本上網上找到的答案和現實好像差的很遠,社會不是按照你想的那樣發展的,脫離社會脫離現實久了,就越格格不入了。

我討厭把愛戀當成很重要的事情,爲什麼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自己,我討厭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在這上面,爲什麼我會變成現在的我,卑微,我不禁要問who am I? 也許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個漫長的過程。想到之前看過的一部尋找自我,找到戀愛中平衡的一部電影《eat, pray, love》,拿來又看了一遍。電影也許並不完全真實,但也是導演的人生感悟,要傳達的一種感情。(也許我就是過多的在電影書本中創造自己的人生體驗,忽略了去感受真實世界)

Liz在我看來是個成熟,獨立,善於思考的女性,但30多歲的她仍然沒有找到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位置,生活中的大部分不愉快也都來自戀愛,她勇敢的結束自己的婚姻後不久就開始了另一段感情,但戀愛的激情過去後,矛盾又出現了,Liz說自己從15歲開始就處於戀愛失戀的階段,沒有給自己留一段時間獨處。戀愛只是消除了暫時的孤獨,你丟失的自我不能靠他人來找尋。Liz好友的丈夫說Liz之前像steven,現在像David,Liz明顯不高興了,爲什麼她要依附於一個男人。Liz關於戀愛的演講中生動的描繪了戀愛的幾個階段,我不禁要問所有的戀愛都是這樣子的嗎?爲什麼女人更容易在戀愛關係中失去自我?抑或有可能是女性更容易思考什麼是自我,男性根本無暇或不屑思考?

 

起初你的愛慕對象會給你帶來如夢幻般醉人的、你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和情感的興奮劑,帶給你如狂風暴雨般的愛和激情。

很快你開始渴望近乎癡迷地渴望那種關注,如同上癮一般。

當你的愛慕對象開始對你不再那麼上心時,你開始變得鬱鬱寡歡、神經質、更別提那個讓你深陷其中的人,必然對他怨恨不已,然而現在你眼中已看不到美好的事物了。

該死的他,過去他爲你付出一切,一無所求。

接下來,你發現瘦弱的自己在角落裏發抖,心裏依舊期許着只要能再一次擁有那種被關注被關懷的感覺,爲此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同時現在你的愛慕對象被你排擠。

他看着你如同你們從不認識。諷刺的是,你卻不能責備他,我的意思是,你自己看看自己吧,一團糟。

自己都認不出自己了。

你最後到達了癡迷的最終階段,不帶一絲憐憫的自我貶低。

 

在意大利獨處一段時間後,Liz給David寫信,感謝他對自己的傷害,之前的Liz害怕做出改變,現在一無所有的她,依然可以活得精彩。有時候我們過於懶惰,不願意打理眼前的一切,認爲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嗎,得到會伴隨失去,沒有那麼多如果,實踐出生活。很所人認爲,單身最恐怖的地方在於,周圍的人都有了陪伴,這時,孤獨會被放大。確實,會孤獨也會更自由。Ketut對Liz說我相信你最後會愛上整個世界。我現在越來越相信人是自私的,愛是一種奉獻,當學會奉獻,你就學會了愛。

影片的最後,Liz說當你能夠面對,原諒自己不好的一面,那麼你就會探索到真理。我厭惡自己會思念,厭惡自己會妥協,厭惡自己的主動,厭惡放不下,厭惡懦弱,也許這些都是正常的,沒有誰可以做到完全自我,學會接受,let it be what it is也許是最好的方式。活在當下,確實幫了很多忙。當失眠時,就感受失眠帶來的夜的寧靜;痛苦時,感受那種心情;高興時,大笑。試着去接受這個自己,並逐漸變成自己理想的模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