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質量評價標準

我們把影響軟件質量的因素分成三組,分別反映用戶在使用軟件產品時的三種不同傾向或觀點。這三種傾向是:產品運行、產品修改和產品轉移。信息系統作爲一個產品,也可以參照這三種傾向來定義。

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步驟實施全面質量控制:

1.實行工程化開發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一詞的廣義理解是“探索複雜系統開發過程的秩序”;狹義理解是“一組爲信息系統開發起工具作用的規程”,按這些規程工作,可以較合理地達到目標。規程由一系列活動組成,形成方法體系。信息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建立嚴格的工程控制方法,要求開發組的每一個人都要遵守工程規範。

2.實行階段性凍結與改動控制

信息系統具有生命週期,這就爲我們劃分項目階段提供了參考。一個大項目可分成若干階段,每個階段有自已的任務和成果。這樣一方面便於管理和控制工程進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強開發人員和用戶的信心。

在每個階段末要“凍結”部分成果,作爲下一階段開發的基礎。凍結之後不是不能修改,而是其修改要經過一定的審批程序,並且涉及到項目計劃的調整。

3.實行里程碑式的審查與版本控制

里程碑式審查就是在信息系統生命週期每個階段結束之前,都正式使用結束標準對該階段的凍結成果進行嚴格的技術審查,如果發現問題,就可以及時在階段內解決。版本控制是保證項目小組順利工作的重要技術。版本控制的含義是通過給文檔和程序文件編上版本號,記錄每次的修改信息,使項目組的所有成員都瞭解文檔和程序的修改過程。廣義的版本控制技術稱爲軟件配製管理,並已有功能完善的軟件工具支持,如PVCS和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

4.實行面向用戶參與的原型演化

在每個階段的後期,快速建立反映該階段成果的原型系統,通過原型系統與用戶交互,及時得到反饋信息,驗證該階段的成果並及時糾正錯誤,這一技術被稱爲“原型演化”。原型演化技術需要先進的CASE工具的支持。

5. 儘量採用面向對象和基於構件的方法

面向對象的方法強調類、封裝和繼承,能提高軟件的可重用性,將錯誤和缺憾局部化,同時還有利於用戶的參與,這些對提高信息系統的質量都大有好處。

基於構件的開發又被稱爲“即插即用編程”方法,是從計算機硬件設計中吸收過來的優秀方法。這種編程方法是將編制好的“構件”插入已做好的框架中,從而形成一個大型軟件。構件是可重用的軟件部分,構件既可以自己開發,也可以使用其他項目的開發成果,或者直接向軟件供應商購買。當我們發現某個構件不符合要求時,可對其進行修改而不會影響其他構件,也不會影響系統功能的實現和測試,就好像整修一座大樓中的某個房間,不會影響其他房間的使用。

6.全面測試

要採用適當的手段,對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實現和文檔進行全面測試。

7.引入外部監理與審計

要重視信息系統的項目管理,特別是項目人力資源的管理,因爲項目成員的素質和能力以及積極性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同時還要重視第三方的監理和審計的引入,通過第三方的審查和監督來確保項目質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