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寫點東西,暖暖文筆!

TheInternet age 互聯網時代

Oursage or My age 我們的時代或我的時代


互聯網時代(The Internet age)是紀錄片的名字,但是我更願意解讀爲我們的時代或者我的時代。此刻,我正獨自盤坐在XX湖邊,望着湖邊微微揚起的細柳以及層層的水波,開始敲擊着鍵盤。

其實一開始我願意解讀爲我們的時代(Ours age),但後來我更願意解讀爲我的時代(My age)。一個手持終端(Mobile),一個通信模塊,把我們鏈入互聯網,一張網把原來的塔摧毀了,其實此刻浮現在我腦海裏的是一幅出現在初中歷史書上的一幅圖,一羣人拿着槍在攻佔巴士底獄,我也不知道爲何會聯想到這幅圖。但或許事實是一羣現在人,拿着自己的手機在衝向議會大廈(我也不知道議會大廈在哪裏),一塊塊板磚敲擊着那些議員們,雖然這個只是我的想象,但或許將來會成爲現實。互聯網去中心化的設計,讓我們每個人都變得一樣平等,讓每個人都有發起一次革命機會或者潛在可能,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這或許會激發一次浪潮,引發一次革命,或是革命正在上演,然而此時我更願意用重構這個詞彙,因爲互聯網正在改變着我們每個人、重塑這個社會;因爲這是崛起,一個塔形結構的社會在地球上屹立了太久,但它倒下了,迎來了我們的世界。進入了扁平化的世界。

以前政治是少數人的事情,和我們無關,不過現在,對於我來說,還是和我無關。我們的聲音是不被傾聽的。正如紀錄片裏面描述到的1.1號一個新的政策法令開始實施,從我到決策層只用了5天的時間,一切都改變了。我們的聲音開始變得有質量了,可以讓別人去傾聽。你不用站在廣場中央,你就可以吶喊,你的話筒就在你的手機上,你的支持者就在手機的另外一端,或許只是在Facebook上的一個號召,就會激起千層浪;你在世界這邊演奏,世界在那頭在傾聽。我們成爲了主角,源於那個你看不見、摸不着的網,但實實在在在改變着你的互聯網。

知識一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存在於政客的每一句吶喊中,它存在與我敲擊的每一個鍵盤上,它存在於與在高速公路上運行的車輛儀表盤上,存在於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你無法忽視它,也許我們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知識改變命運”,我不管它是否會改變命運,但我知道它改變着社會,改變着你我他。可是,知識、教育一直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裏,教育成了學校的專利,我們的學習似乎好像只有在學校那冷冰冰的課堂裏(至少我認爲中國是這樣的),權威這成了我們的束縛,我們沒有辦法逾越權威或者說挑戰權威,這一切成了少數人的專利。阻礙着我們的創新,但互聯網重構了它,原來知識是可以用來分享的,MOOC(在線教育比較出名的一種,類似的還有edx , Course以及中國的果殼教育,學堂在線(xuetangx.com))教育的發展,你可以選擇教育,你可以選擇你要學習的課程,不在是教務系統上冷冰冰的生硬的課程,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東西學習。名校不是少數學生的專利,你也可以選擇,學校不再是教育的中心,你可以擁有一個人的課堂,面對面的交流,而你的同學不在是坐在你旁邊玩手機的人了,而或許是一羣有着相同追求的人。對一個問題的解讀正在與世界分享。你提出的一個問題,可能得到的回答是來自世界的,沒有語言的障礙,沒有邊界,沒有錯誤,只有分享(share)。你有一個主意,他有一個主意,exchange it. OK youhave two ideal,這就是分享。你或許僅僅want know it , but someone  can explain it ,ok so, let him do it ,也許Wikipedia就是這樣的,編輯詞條的或許是一個農場主,或許一家咖啡店的老闆,也有可能是員工。百科不在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苦澀詞彙,每一次交流,也許正是下一個革命的起點。一個來自我身邊的朋友,此刻他正在與一羣來自澳大利亞的水火箭朋友交流着他們的想法,或許此刻的他正在用着一臺電腦與澳大利亞的朋友們分享他的最新設計方案,又或者是E-mail正在發送他剛剛設計出的火箭模型。若沒有太平洋地下的光纜,這一切怎麼可能發生,這個思想碰撞怎麼會發生。這是屬於我們的時代。

以前,我們是被選擇。因爲你生活在一個有機的時代,你被時間、地點限制着,被你旁邊擁有的資源限制着。你身邊也許只有一家購物超市,你不能選擇這裏沒有的產品。初中時,我在超市就看見這樣一條標語,顧客是上帝,當時我就思考,我既然是上帝,你爲何不把產品送到我家。你爲何服務態度這麼差。你沒有誠信,你沒有虔誠的對待你的顧客。但此刻,似乎我纔是上帝,打開某寶,每個人的主頁都是不相同的。因爲我是不同的。進入了我的商店。個性化的服務,沒有門面的超市,卻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這時候我們選擇生活,而不是生活選擇你。

我的時代是孤單的時代。沒了變成了“門“,我們沒有了”人“成了我門,”我門雖然開放,但是卻無人踏入。與鄰居也許就是隔窗相望,我們靠着手機屏幕、電腦屏幕上的小小窗口,企圖與他人建立聯繫。但是卻忘了,你的朋友在哪?正如紀錄片裏面描述的一個在Facebooks上有超過500個朋友的人,他生日時,收到了超過500次的生日祝福,可是當被問及生日當晚有多少人陪她一起度過時,他卻回答,他自己一個人。而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件快樂的事情在QQ空間或者其他的個人空間發佈時,你收到N個贊,但是否有一個人在你面前爲你喝彩;當你在傷心時,雖然有N個問候、同情,但是又有多少在你流淚時遞過一張紙巾,在你需要依靠是悄悄地給你肩膀;也許在在於其他人的聊天過程中,你得到過N個笑臉,可是也許你還是忘不了他那真實的小;當你成功時又有多少掌聲,和你高舉具備,對飲暢懷;當你孤獨時,又有誰的擁抱去溫暖你那溼冷的心。我們寄託於這虛擬的網,希冀能夠找到一絲依靠,卻殊不知,其實我們丟到的太多了。原來,問候我們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我們的親人,他們總是噓寒問暖,給我們問候。沒有贊,沒有評論,卻給我們最真摯的情感,最感人的愛,最樸素的表達。我們期望得到關注,我們害怕被冷落,我們沉溺其中。每次嘀嘀的聲音總是刺激着你的神經。頭像的閃動總是撫慰着你受傷的心靈。嬉鬧、在草地上翻滾視乎成了紀錄片裏的記憶。每次的刷新都想獲得新的渴望,而正是這每一次的刷新讓我們失去所有的希望。每一次指尖的移動,我們都想了解世界,可是你還沒有來得及思考,還沒有來得及體會,他卻已經消失了。我們再也沒有那種手捧一本書,泡上一杯茶,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坐在窗戶邊,好好欣賞這美麗的夕陽,或許你可以咔嚓一聲,留住了這個瞬間,可你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它,欣賞過它。你永遠的留住了它,而你卻忘記了它,失去了它。自以爲一部相機可以記錄所有的風景,可是你卻錯過了真正的快樂。

好友圈,天真的認爲自己是這個圈子的中心,可是這個圈子卻似乎沒有真正存在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