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抑鬱與個人自我調節

其實,真正的現代人的生活範圍比久遠的原始人要窄上許多倍。利己心理也更是如此。
   其實,我們所有人本可以隨處遊走,但卻因爲個人私心,有些人喜歡跨國範罪。
我們的生活從小學,初中,到工作,大部分人其實都只是從一個小小的圈圈移到另一個而己,不同的時,隨着年齡的增長,生活確越來越苦澀。
爲什麼?
    其實,就是社會的潛規則,爲了過得更好。然而這個“過得更好”只是大部分工薪層對那少得可憐的富豪們的生活的無望的向望。於是,很少再看家人,交友不再是純情,一切都變了,變成了互相猜疑,生活也就更累了。當發現需要一個人來傾訴時,大家都那麼遙遠,只有自己一人獨處那孤寂的黑暗角落。
    不知大家在看電視劇時,有沒有看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富豪們的家永遠都是那麼大,那麼空,他們的人生中更多的就是猜疑,擔心,只有少許的時間是在衆人面前盡顯風光。至於爲什麼,我想是個不言而喻的事兒了吧,呵呵!
    再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
    有一天,一個很有經濟頭腦的人到一個風景較好的小漁村裏遊玩,他發現當地水域的魚很是不錯,又大又肥,然而那裏的人每天都最多隻打夠生活和開支的魚就不打了。
  這個經濟學家正好看到一個漁民躺在樹陰下曬太陽。漁船不怎麼大,孩子們也不怎穿得好。然後,他就對漁民說:“朋友,這裏的資源很豐富啊,你要是能每天花上大部分時間出外打魚,然後就可以多掙很多錢的啊”
漁民很清淡的說:“然後呢?”
學家又道:“你可以再幾年後買一隻大船,捕更多的魚”
“然後呢?”冷冷的答道。
  “然後,你就可以開家公司,最後再上市!”
   “再然後呢?”
    “你就可以像現在一樣,每天躺在這裏舒舒服服的睡大覺,還可以和你的妻子和孩子快樂的生活啊!”
   “那這需要多長時間呢?”
   “算起來,一共20幾年吧!”
   “這是最終的目標嗎?”
   “是啊!”
   “噢?那我現在不就都有了嗎?!”
    .....

還有一個就是一對不富裕的夫婦在第一年結婚紀念日那天,丈夫給了妻子一個禮物,
很特別:
    將妻子從一樓背上二樓。
    丈夫說:“我以後每天都會多揹你上一樓的。”
    妻子問她:“以後樓層肯定不夠的,你會怎麼辦?”
    “很簡單嘛,我們可以走來回啊,一起上上下下,生活纔有滋味嘛。就算哪一天我背不動你了,我們也可以一起走啊。就算我們不能走了,還有孩子們呢。”
所以,生活的規則是可以自己擬定的,因爲:
潛規則,既存之,亦可改之!!!
    有時候,如感覺到自己做錯了些什麼事情,又無法彌補,但對社會沒危害。很多人就會產生一個“對號入座”到社會習態中的想法,與社會角色比較,這樣很危險,很容易在現代生活中迷失自我。
    其實,活着,就是要去體驗生活,而不是爲了各種利益而奮鬥。有時候,我因爲自己做了某件愚蠢的事兒,但卻博得大家的高興,我就會感覺非常好,因爲我感覺自己把快樂傳播了。
   工作,學習,我都是在用興趣來對待的,喜歡就行了。有時候,我也動搖過:“我是否適合做這件事,是否適合學習這種技能呢?”
    其實,這就是因爲我在現在攀登的半山途中,我看不到山頂,那霧太濃了。就這樣,放棄了幾次後,發現每次都像都是如此。爲什麼會變呢,還是衝着利益而來的。因爲有“錢”途,所以認爲可以下了此山,再登它峯。然不知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崎嶇的山路。
    一味的只是看到利益,只會失去更多。當前的肯定是好的,除非你能給自己一個好的理由,讓自己若干年後都不會後悔的理由。
    帶着感情去把所選繼續到底,生活會是很美好的。
    再就是,感到孤獨時,懂得找朋友或親人釋放壓力;
              遇到開心事時,也應懂得也大家分享
                      ——此二者都應做到:你需要周圍的人,周圍的人需要你!
    你自己“過”得好不好,
    其實,沒人知道,除了你自己!
    不要去回顧過去的種種傷感,令你失落的事情。要知道,它們如滔滔江水一去不復返了,就算會想到,也要想想這件的另一面(如同硬幣一樣,世間任何事與物都存在兩面性)給你帶來了什麼好的教訓,使你知道如何在今後更好的生活。
    
    我們是可以創建自己的潛規則的!  
    記住,每天,只要感覺抑鬱時,就向另一面想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