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你是工具綜合症和資料收集狂患者嗎?

我想大部分的你們都知道這樣的故事。旱鴨子想學游泳,哦,游泳需要游泳衣,游泳還需要游泳帽,游泳還需要潛水鏡。然後搜索了各種培訓班,還在視頻網站上看了各種教學視頻,欣賞了奧運冠軍的優美泳姿——一個夏天過去了,旱鴨子仍然還是旱鴨子。

這就是工具綜合症和資料收集狂的典型故事,我想這樣的事情,在我,在你,或者在大多數人身上都發生過。

例如,我在記事本圓夢小組裏提到記事本的各種好處。結果常常出現的回帖是“要買什麼樣的本子啊?”“A4的是不是太大了啊?”“活頁的會不會比較容易丟失啊?”“你是用紙質記事本還是電子記事本啊”。

提到番茄工作法也是一樣。繼續各種問題“網上的番茄計時器哪個比較好啊?”“只有鬧鈴的計時器會不會比較吵啊?”各種問題,我各種無奈啊。

要我說,你們得的就是工具綜合症。工具綜合症,總是把工具當成結果來想象。就像我以前特別喜歡收集文具,筆啊本子啊,後來我才發現自己心理上的這個邏輯,那就是——當我買文具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已經寫滿了字,然後充滿了“我真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的心理暗示,好開心。而實際上呢,絕大多數本子,買來時是空白的,幾年之後還是空白的。

工具綜合症的心理跟我都差不多,基本邏輯就是——我都使用了最好的工具了,結果不是唾手可得的麼。

結果糾纏在買什麼樣的記事本上糾纏了1個月,挑選喜歡的筆又用了1個月,琢磨用什麼表格好再用了1個月,3個月過後,還會繼續堅持用記事本嗎?

資料收集狂就更普遍了,尤其是在這個信息過剩的年代,收集資料變成了點擊下鼠標就能輕易完成的事,一般人硬盤裏幾個G的書籍,幾百個G的電影,都是很尋常的事。可是——看完的有多少?!

同樣以記事本爲例,收集狂症狀輕一點的呢,至少看完了好幾本相關的書籍,只是還在繼續找書看,潛在邏輯是:多看幾本,自然會幫助我更好使用記事本。症狀重一點的,則完全在收集書籍和資料上,看過的內容,只怕不超過百分之一。

資料收集狂是另外一種重視工具而不重視結果的偏執狂,邏輯也是同樣的——我都收集了這麼多資料了,好的結果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我不太清楚這種邏輯背後的心理學依據是什麼,我只知道,這是太普遍的狀況。我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會有。但是我已經慢慢在改善。例如,不動筆記錄的話,絕對不看資料書(閒書例外),有知識含量的網頁,耐心看完,在evernote上做完筆記再點擊下一頁。有用的書,每本挑選1-2個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照着做一段時間,再看下一本書。等等等等。

我以前有個師兄去面試投行,人家問他,你覺得最能體現你領導才能的事是怎樣的?他巴拉巴拉說了一個組織大型活動但是失敗了的故事,然後說“雖然這個活動最後沒有成功,但是我從這個過程當中還是學到了很多很多”——結果人家投行的人跟他說“你這個故事很精彩,但是我提醒你一點,我們公司,是result-orientate(結果導向性),也就是說,我們非常重視事件的結果,如果這件事沒有結果,那麼所有的過程再精彩也是沒有用的”。

我當然並不是非常同意這種說法,最好的經驗和方法應該來自於不斷地試錯。但師兄說的這個故事也讓我印象深刻,並且對我產生而來很大的影響。

在很多工作中,尤其是到了職場上,有時候“結果就是一切”。你拜訪了1萬個客戶,最後只有1個成交,上司只會看到成交的那1個。你寫了28個策劃案,上司也只會表揚最後提案成功的那1個(甚至可能不是你寫的),在這種環境中,工具綜合症患者和資料收集狂患者將無法生存。

你當然可以繼續問,記事本要買什麼樣子的,有格子的還是空白的?計時器要買番茄形狀的還是小豬形狀的?你也可以,就是隨手抓過手邊的一張廢紙,寫下你明天要做的工作。

你當然可以,問問那個番茄計時器是最好的,然後下載,覺得不好用,然後再換一個。你也可以,用簡單的手機倒計時,開始你集中精力的第一個番茄。

你當然可以,抱怨上司眼力這麼差,只看到王小毛今天賣掉了3臺蘋果電腦,王小毛只不過是運氣好,只接待了5個客戶就成交了3臺,而你接待了30個客戶,說得口水都幹了。你也可以,每天總結哪些客戶容易成交,然後更加努力,讓銷售業績看得王小毛想吃屎!

你當然可以,繼續在這片文章下面點“贊”,寫“mark”,然後說,嗯,手機黨沒時間,先mark以後再看(我打賭99%的人就不會再看),然後把改變拖延到明天。

你當然可以這樣。

但是,你也可以選擇從現在開始,用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原則,擺脫工具綜合症和資料收集狂的陰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