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效能人士給青年的50個忠告(上) --轉載

第1節:100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傑克·韋爾奇給年輕人的忠告:如果你有一個夢想,

    或者決定做一件事,那麼,就立刻行動起來。如果你只

    想不做,是不會有所收穫的。要知道,100次心動不如

    一次行動。

    在生活中至少存在兩種類型的人:一是天天沉浸於幻想中,看不到一點行動的痕跡;二是善於把想法落實到計劃中,成爲一個敢於行動的人。你是哪一類人?憑你自己的經歷,你已經找到了答案。

    但是,這個看似人人皆知的問題,在許多人身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爲他們常常把失敗的原因歸罪於外部因素,而不是從自身找到失敗的病根子。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人常常是一名幻想大師,面對那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時時心動不已,總以爲光憑自己的意願就能實現人生理想,就能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就能成爲一個被人羨慕的人。拋開這些特定的人不講,實際上在我們身邊,那些天天抱頭空想自己未來的人,之所以沒有人生的進展,就在於他們都是"心動專家",而不是"行動大師"。

    有人說,心想事成。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是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因此常常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當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得多幹得少,這種人只比那些純粹的"心動專家"要強一些,要好一些。因爲行動是一個敢於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標誌,是一個人能力有多大的證明。光心想、光會說,都是虛的,不能看到一點實際的東西。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馬克·傑弗遜說:"一次行動足以顯示一個人的弱點和優點是什麼,能夠及時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毫無疑問,那些成大事者都是勤於行動和巧妙行動的大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用行動來證明和兌現曾經心動過的金點子!

    立刻行動起來,不要有任何的耽擱。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計劃都不能幫助你成功,要想實現理想,就得趕快行動起來。成功者的路有千條萬條,但是行動卻是每一個成功者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捷徑。

    一位僑居海外的華裔大富翁,小時候家裏很窮,在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問媽媽:"別的小朋友都有汽車接送,爲什麼我們總是走回家?"媽媽無可奈何地說:"我們家窮!""爲什麼我們家窮呢?"媽媽告訴他:"孩子,你爺爺的父親,本是個窮書生,十幾年的寒窗苦讀,終於考取了狀元,官達二品,富甲一方。哪知你爺爺遊手好閒,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坐吃山空,一生中不曾努力幹過什麼,因此家道敗落。你父親生長在時局動盪戰亂的年代,總是感嘆生不逢時,想從軍又怕打仗,想經商時又錯失良機,就這樣一事無成,抱憾而終。臨終前他留下一句話: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

    "孩子,家族的振興就靠你了,幹事情想到了看準了就得行動起來,搶在別人前面,努力地幹了纔會有成功。"他牢記了媽媽的話,以十畝祖田和三間老房子爲本錢,成爲今天《財富》華人富翁排名榜前五名。他在自傳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想到了,就是發現了商機,行動起來,就要不懈努力,成功僅在於領先別人半步。"

    也許你早已經爲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是它同時也給你帶來煩惱,你感到自己遲遲不能將計劃付諸實施,你總是在尋找更好的機會,或者常常對自己說:留着明天再做。這些做法將極大地影響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獲得成功,必須立刻開始行動。任何一個偉大的計劃,如果不去行動,就像只有設計圖紙而沒有蓋起來的房於一樣,只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有一個人,從確立了他的目標開始,時刻記得行動纔是第一位的。這個人是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一名廚師。空餘時間,他代同事們寫情書,寫了一段時間以後,他覺得自己突然愛上了寫作。他給自己訂立了一個目標: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寫一本長篇小說。爲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立刻行動起來。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娛樂了,他卻躲在屋子裏不停地寫啊寫。這樣整整寫了8年以後,他終於第一次在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作品,可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豆腐塊而已,稿酬也只不過是100美元。他沒有灰心,相反他卻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潛能。

    從美國海岸警衛隊退休以後,他仍然寫個不停。雖然稿費沒有多少,欠款卻越來越多了,有時候,他甚至沒有買一個麪包的錢。儘管如此,他仍然鍥而不捨地寫着。朋友們見他實在太貧窮了,就給他介紹了一份到政府部門工作的差事。可他卻拒絕了,他說:"我要做一個作家,我必須不停地寫作。"又經過了幾年的努力,他終於寫出了預想的那本書。爲了這本書,他花費了整整12年的時間,忍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因爲不停地寫,他的手指已經變形,他的視力也下降了許多。

    然而,他成功了。小說出版後立刻引起了巨大轟動,僅在美國就發行了160萬冊精裝本和370萬冊平裝本。這部小說還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觀衆超過了一億三千萬,創電視收視率歷史最高記錄。這位真正的作家獲得了普利策獎,收人一下子超過500萬美元。

    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里,他的成名作就是我們今天經常讀到的《根》。哈里說:"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立刻行動',努力工作,並且對自己的目標深信不疑。世上並沒有什麼神奇的魔法可以將你一舉推上成功之巔——你必須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艱難險阻必須設法克服它。"

    一旦你堅定了信念,就要在接下來的24小時裏趕緊行動起來。這會使你前行的車輪運轉起來,並創造你所需要的必要的動力。一位演講家曾經說過,說空話只能導致你的一事無成,要養成行動大於言論的習慣,那麼即使是很艱難、很巨大的目標也能夠實現。

    如果你不想成爲一個空想家,更不想一事無成,請記住第1個忠告:100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

第2節:細節往往決定成敗  
沃倫·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忠告: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做

    事馬虎的年輕人是很難有所作爲的。年輕人應該養成注意細

    節的習慣,因爲細節中往往蘊含着機會,細節往往決定着成敗。

    一個人要養成重視小事的習慣,因爲從一些小事上,能反映出做事的態度。不要忽略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或細節,有時正是這些小事或細節,決定着一個人的成敗。即使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或許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美國福特公司名揚天下,不僅使美國汽車產業在世界佔居熬頭,而且改變了整個美國的國民經濟狀況,誰又能想到該奇蹟的創造者福特當初進入公司的"敲門磚"竟是"撿廢紙"這個簡單的動作?

    那時侯福特剛從大學畢業,他到一家汽車公司應聘,一同應聘的幾個人學歷都比他高,在其他人面試時,福特感到沒有希望了。當他敲門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很自然地彎腰把他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垃圾簍。董事長對這一切都看在眼裏。福特剛說了一句話:"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這個讓福特感到驚異的決定,實際上源於他那個不經意的動作。從此以後,福特開始了他的輝煌之路,直到把公司改名,讓福特汽車聞名全世界。

    平安保險公司的一個業務員也有與福特相似的驚喜。他多次拜訪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而最終能夠簽單的原因,僅僅是他在去總經理辦公室的路上,隨手撿起了地上的一張廢紙並扔進了垃圾桶。總經理對他說:"我(透過窗戶玻璃)觀察了一個上午,看看哪個員工會把廢紙撿起來,沒有想到是你。"而在這次見面總經理之前,他還被"晾"了3個多小時,並且有多家同行在競爭這個大客戶。

    日本的清酒與我國江南的黃酒比較類似,都是深受歡迎的普及型大衆米酒。

    但日本的米酒在明治之前是比較渾濁的,這是美中不足之處。很多人想了各種辦法,卻找不到使酒變清的法子。那時候,有一個名叫善右衛門的小商人,以製作和經營米酒爲生。一天,他與僕人發生了口角。僕人懷恨在心,伺機報復。他在晚間將爐灰倒入做成的米酒桶內,想讓這批米酒變成廢品,叫主人吃虧。幹完了小勾當,這個卑劣的僕人逃之夭夭。

    第二天早晨,善右衛門到酒廠查看,發現了一個從未有過的現象,原來渾濁的米酒變得清亮了。再細看一下,桶底有一層爐灰。他敏銳地覺得這爐灰具有過濾濁酒的作用。他立即進行試驗、研究。經過無數次的改進之後,終於找到了使濁酒變成清酒的辦法,製成了後來暢銷日本的清酒。

    似乎善右衛門在"一念之間"就釀成了清酒。他的成功似乎是靈感乍現的結果,是神靈的格外恩賜。其實不然,這事他平時重視細節的所獲。

    哈姆威是西班牙大馬士革城的一個製作糕點的小商販。在北美狂熱的移民中,他也懷着掘金的心態來到了美國。

    但美國並非是他想象中的遍地是金,他的糕點在西班牙出售和在美國出售,根本沒有多大的區別。

    1904年夏天,哈姆威知道美國即將舉行世界博覽會,他把自己的糕點工具搬到了會展地點路易斯安那州。慶幸的是,他被政府允許在會場的外面出售他的薄餅。

    他的薄餅生意實在糟糕,而和他相鄰的一位賣冰淇淋的商販的生意卻很好,一會兒就售出了許多冰淇淋,很快他把帶來的用來裝冰淇淋的小碟子用完了。

    心胸寬廣的哈姆威見狀,就把自己的薄餅捲成錐形,讓它來盛放冰淇淋。

    賣冰淇淋的商販見這個方法可行,便要了哈姆威的薄餅,大量的錐形冰淇淋便進入客商們的手中。

    但令哈姆威意料不到的是,這種錐形的冰淇淋被客商們看好,而且被評爲"世界博覽會的真正明星"。

    從此,這種錐形冰淇淋開始大行其道,這就是現在的蛋卷冰淇淋。它的發明被人們稱爲"神來之筆",有人這樣假設,如果兩個商鋪不靠在一起,那麼今天我們能不能吃上蛋卷冰淇淋也很難說。

    在現在知名的食物中,炸薯條的發明也是這樣的"神來之筆"。

    美國印第安人克魯姆是餐廳中的廚師,有一天來了幾個法國客人,他們嫌他製作出來的油炸食物太厚太硬。克魯姆知道後很生氣,他隨手拿過一隻馬鈴薯,切成很薄的片,扔到了油鍋裏。起鍋後就送到法國客人的桌上。誰知客人一吃,大呼好吃。從此這種炸薯片風行開來,最後成爲肯德基、麥當勞首推的主食。

    事物都具有偶然性,雖然它發生的概率比較低,但它畢竟存在。成功也是如此。有時,一個細節往往就會創造成功。所以,不要忽略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細節,抓住這個細節,也許它就是成功的開始。

    如果你想儘快地獲得成功,甚至希望獲得意外的成功,請記住第2個忠告:細節往往決定成敗。

================================================================================

第3節:不要畏懼和躲避成功
原一平給年輕人的忠告:年輕人雖然有衝勁,

    但大多數人在成功面前顯得有些懦弱。拿出真正

    的勇氣來,不要畏懼和躲避成功。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人們似乎都是在追求成功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人還畏懼成功乃至躲避成功。

    信不信由你,人們往往是害怕成功多於失敗的。

    這話聽起來似乎很荒謬,事實上當您仔細回想一下,每次自己即將取得成果的那一刻,內心總泛起矛盾不安的心情時,您便不得不承認這個說法了。

    對自己努力的成果,我們本該急不及待的去迎接它,偏偏自己卻有點猶豫,寧願一直停留在那個艱苦勞碌的階段,而不想踏前一步,伸手去領取自己的果實。到底還要顧慮什麼呢?

    雖然我們滿腦子皆是願望,譬如:希望成爲大富翁、名人、偉人,或創一番大業等等,每天不停地想法子去達到這些目的。但很多時這些理想,最終卻成爲空念。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以"約拿情結"來概括這一現象。約拿是《聖經》中的人物,平時一直渴望得到上帝的寵幸。有一次,機會來了,上帝派他去傳達聖旨,這本是一樁神聖光榮的使命,平時的宿願可以如願以償。但是,面對突然到來的、渴望已久的榮譽,約拿卻莫名其妙地膽怯起來,他逃避了這一神聖的使命。由於躲避自己的使命而受到上帝的懲罰。

    馬斯洛以這一人物的象徵意義,說明一種奇怪的心理:人們不僅躲避自己的低谷,也躲避自己的高峯。不僅畏懼自己最低的可能性,也畏懼自己最高的可能性。"躲避成功症"發展到極致,就是"自毀情結",即面對機會、成功、幸福等好的東西時,總是浮現"我不配"、"我承受不了"的念頭,最終導致自我把它們毀滅。人們"躲避成功",有多種原因,有的是害怕受苦,有的是自視極低,有的是害怕招人嘲笑。

    我們中的很多人,表面看來,似乎有追求成功的理想,但是,卻並不對它當真,而是抱着一種"能成就成,不能成就拉倒"的態度。尤其在面臨必須吃苦的情況時,更是十分容易放棄,這是很多人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言:"若要成功,必須要擁有滲透到潛意識中的強烈而持久的願望。"成功人士尤其是極其成功的人士,無一不把成功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他們深刻地認識到:生命不僅是不可重複的,也是轉瞬即逝的。因此,在這一生中,自己有責任不斷追求,小則爲自己,大則爲他人,去創造成功的事業和生活。

    對於成功者而言,他們有一種"非成功不可"的意志,所有困難,所有自己現有的缺陷,都不構成放棄追求成功的理由。

    有這樣一個事例:日本最有名的推銷員原一平,在剛走上推銷崗位的頭7個月,沒有拉到一分錢保險,當然也拿不到一分錢薪水。只好上班不坐電車,中午不吃飯,每晚睡在公園的長凳上。但他依舊精神抖擻。每天清晨5點左右起來後,就從這個"家"徒步去上班。一路走得很有精神,有時還吹吹口哨,還熱情地和人打打招呼。有一位很體面的紳士,經常看見他這副模樣,很受感染,便與他寒喧:"我看你笑嘻嘻的,全身充滿幹勁,日子一定過得很痛快啦!"並邀請他吃早餐,他說:"謝謝您!我已經用過了。"紳士便問他在哪裏高就,當得知他是在保險公司當推銷員時,紳士便說:"那我就投你的保險好啦!"聽了這句話,原一平猛覺"喜從天降"。原來這位先生是一家大酒樓的老闆,他不僅自己投保,還幫助原一平介紹業務。從此,原一平徹底"轉運"了。

    原一平的事例說明:一個人的力量,主要來自內在。只要首先從自己的內心找到力量,任何外在的困難都不難克服。

    躲避成功的最常見的理由,是說自己不行。爲何說不行?"事實證明我不行"。原來是經過多少次嘗試,或受過幾次挫折後,便認爲自己只有那麼一點水平和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協會主席馬汀·西里格曼,曾做了一個電擊狗的實驗。在籠子裏的狗想盡一切辦法躲避卻無法躲避時,就認命了即使改變有關條件,即它再想法去躲就可以躲掉電擊,它也認爲掙扎是無效,再也不去作"無謂的努力",依然躺下來忍受痛苦。於是,他將狗的這種行爲命名爲"習得的無助"。後來,心理學家唐納德·西洛託對人也作了一個類似的實驗,也發現在人身上,同樣會得出"習得的無助"的結果。這一理論,被美國心理學界稱爲里程碑式的理論。

    有這樣一位年輕人,由於自幼與父母分離,在被寄居在他人家裏時受過別人多次羞辱,此後便對自己看得很低。長大以後,即使已經有足夠的條件追求成功,但他總是不自信。不僅如此,還通過潛意識中採取手段,採取一些連他自己都弄不懂的行爲(如丟棄文件、造成衝突),把垂手可得的成功毀掉,還進一步慶幸:"我真英明。事實證明我有先見之明。"這是一種顛倒因果的自毀方式。

    事實上,與其說這是"習得的無助",還不如說是"習得的無力"--因爲其感受到的,並非缺乏幫助(無助),而是缺乏自身的力量。這一"習得",並不侷限於實驗,在生活中,由於自己碰過壁,或者由於別人不斷向你灌輸某種"你不行"的理念。本來頗有能力的人,就容易產生"四面八方都通不過"的感覺,最終乾脆放棄努力。"習得的無力"是可以改變的。正如馬汀·西里格曼的實驗一樣,應該警惕:所謂"事實證明我不行",不過是有幾次偶爾的挫折和失敗,它們並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更不代表你永遠失敗。你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外在條件,或提高內在能力,否定"事實證明我不行"。多試幾次看一看,說不定你會創造原來想象不到的奇蹟。

    那些最大的成功者,總是敢於在風口浪尖上考驗自己,將"我不配"三個字從字典中刪除。他們不接受外界加給自己的"不配",更不允許自己對自己打擊。在別人覺得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他們最終取得了別人無法想象的成功。

    清朝末年,孫中山留學歸來途經武昌總督府,想見湖廣總督張之洞。他遞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的名片,門官將名片呈上。張之洞很不高興,問門官來者何人?門官回答是一儒生。張總督拿來紙筆寫了一行字,叫門官交給孫中山: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這分明是瞧不起人。孫中山只微微一笑,對出下聯: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做王侯。張之洞一見,不覺暗暗吃驚,急命大開中門,迎接這位風華正茂的讀書人。對這樣一個不躲避成功,勇向高峯衝刺的人,誰能抵擋呢?

    如果想獲得成功,請記住第3個忠告:不要畏懼和躲避成功。

===================================================================================

第4節: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比爾·蓋茨給年輕人的忠告:如果你一事無成,這不是

    你父母親的過錯,不要將你應當承擔的責任轉嫁到別人的頭

    上,而要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很多年輕人都感到自己一事無成,並把失敗的責任歸於別人,歸於自己沒有機遇,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更重要的是,沒有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歡談經驗,而不樂意講教訓。因爲談起經驗面上有光,而說到教訓總感到臉上有愧。其實,教訓大可不必諱言,它與經驗同等重要,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下面的這個故事說明了教訓的重要性。

    有位船長有着一流的駕船技術,他曾駕着一艘簡陋的帆船在臺風肆虐的大海中漂泊了半個月最終死裏逃生。後來,他有了一艘機動輪船,他又多次駕駛着它行程幾千裏到過海洋的縱深。漁民們都稱他爲"船王"。

    船王有一個兒子,他是惟一的繼承人。船王有對兒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兒子能掌握駕船技術,開好他置下的這條船。船王的兒子對駕駛技術學得也很用心,到了成年,他駕駛機動輪船的知識已十分豐富。有一次,他放心地讓他一個人出海。可是,他的兒子卻再也沒有回來,還有他的船。

    他的兒子死於一次颱風,一次對於漁民來說十分微不足道的颱風。

    船王十分傷心:我真不明白,我的駕船技術這麼好,我的兒子怎會這麼差勁?我從他懂事起就教他如何駕船,從最基本的教起,告訴他如何對付海中的暗流,如何識別颱風前兆,又如何採取應急措施。凡是我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我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了。可是,他卻在一個很淺的海域內喪了生。

    漁民們紛紛安慰他。可是,有位老人卻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嗎?"

    "是的。爲了讓他掌握技術,我教得很仔細。"

    "他一直跟着你嗎?"老人又問。

    "是的,我兒子從來都沒有離開過我。"

    老人說:"這樣說來,你也有過錯啊。"

    船王不解,老人說:"你的過錯已經很明顯了。你只傳授給他技術,卻不能傳授給他教訓。對於知識來說,沒有教訓作爲根基,知識只能是紙上談兵。"

    我們常講"失敗乃成功之母",其實,教訓也可以說是經驗之"母"。成功固有經驗可以總結,失敗也有教訓可以吸取。做一件事情很難一下子就成功,往往要經歷多次失敗,從這一點看,教訓總是產生於經驗之前。只有認真地總結吸取教訓,才能力爭成功,得到經驗。無論是國家經濟建設,還是個人生活,概莫能外。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教訓,教訓都是客觀存在的,不敢查找教訓的人其實是在迴避矛盾。

    教訓是對挫折與失敗的理性思考,它告訴我們的是"不該"。吸取教訓,更加理性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從中尋找出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和特點,可以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深刻。教訓既可以給遭遇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敗的路標,同時又可爲他人留下前車之鑑。古今中外,有識之士無不從自己或他人的教訓之中,尋找良方,避免重複的失誤,從而獲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訓同樣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再來看一個求職者的故事。

    某大公司招聘人才,應者雲集。其中多爲高學歷、多證書、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

    經過三輪淘汰,還剩下11個應聘者,最終將留用6個。因此,第四輪總裁親自面試,將會出現十分"殘酷"的場面。

    奇怪的是,面試考場出現12個考生。總裁問:"誰不是應聘的?"坐在最後一排的一個男子站起身:"先生,我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面試。"

    在場的人都笑了,包括站在門口閒看的那個老頭子。總裁饒有興趣地問:"你第一關都過不了,來這兒有什麼意義呢?"男子說:"我掌握了很多財富,因此,我本人即是財富。"

    大家又一次笑得很開心,覺得此人要麼太狂妄,要麼就是腦子有毛病。男子說:"我只有一個本科學歷,一箇中級職稱,但我有11年工作經驗,曾在18家公司任過職……"總裁打斷他:"你的學歷、職稱都不算高,工作11年倒是很不錯,但先後跳槽18家公司,太令人吃驚了,我不欣賞。"

    男子站起身:"先生,我沒有跳槽,而是那18家公司先後倒閉了。"在場的人第三次笑了,一個考生說:"你真是倒黴蛋!"男子也笑了:"相反,我認爲這就是我的財富!我不倒黴,我只有31歲。"

    這時,站在門口的老頭子走進來,給總裁倒茶。男子繼續說:"我很瞭解那18家公司,我曾與大夥努力挽救它們,雖然不成功,但我從它們的錯誤與失敗吸取了很多教訓;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的經驗,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離開座位,一邊轉身一邊說:"我深知,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很難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與其用11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研究錯誤與失敗;別人的成功經歷很難成爲我們的財富,但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

    男子就要出門了,忽然又回過頭:"這11年經歷的18家公司,培養、鍛鍊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人……"

    全場11個考生譁然,驚愕地盯着倒茶的老頭。那老頭笑了:"很好!你第一個被錄取了,因爲我急於知道——我的表演爲何失敗?"

    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善待教訓,無疑是智者的選擇。往大了說,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無不是人們在經歷過一次次失敗與挫折之後吸取教訓的結果;小而言之,對一個能夠正確面對成敗的人來說,教訓一樣可以催人奮進,激勵自己去不斷拼搏進取,使事業愈發有成。相反,不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人,迎接他的將是再一次的失敗。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請記住第4個忠告: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

第5節:面對成功,要有足夠的耐心

面對成功,要有足夠的耐心

    吳章鴻給年輕人的忠告:不要夢想着一夜之間就能功成

    名就,或者是一口氣就能吃個大胖子。"千里之行,始於足

    下"、"水滴石穿"的古訓,千萬要銘刻在心。

    你也許會看到,有人即使很有耐心地努力了一輩子也沒有成功過。不過,你倒是可以百分之百確定一點:如果沒有耐心不努力,就絕對不會有收穫。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爲此,心理學家一再告誡人們:成就某事的動機水平和壓力程度以適度爲宜。任何事情都有其規律和順序,人生宏大的目標應當以累積諸多小目標爲基礎。成功不是一天造成的,要有耐心才行。

    有一位全國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作精彩的演講。

    當大幕徐徐拉開,舞臺的正中央吊着一個巨大的鐵球。爲了這個鐵球,臺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着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人們驚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擡着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這時對觀衆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臺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臺上。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着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一個年輕人搶着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着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吁吁。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噹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臺下逐漸沒了吶喊聲,觀衆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麼解釋。會場恢復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認真地,面對着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着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乾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着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着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着,人們好像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着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着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只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對失敗。

    此外,還有許多成功者是大器晚成的人。

    北宋大文學家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糊里糊塗地混日子,直到27歲方有覺悟,於是發憤學習。宋仁宗嘉佑年間,他帶了兒子蘇軾、蘇轍,不遠數千裏,從家鄉四川來到京師開封。當時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極高的評價。宰相韓琦見他文章寫得好,上奏皇帝,召試舍人院,蘇洵推病不願應試。後來又任命他爲祕書省校書郎。這時他已年過50歲了。明朝的李贄,從小家境貧寒,青年時代在顛沛流漓中度過,立志著書時已54歲了。他的名著《焚書》和《藏書》是在60歲後完成的。近代畫壇巨匠齊白石30歲纔開始學畫,後來成了蜚聲海內外的大畫家……

    這些名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器晚成。這些人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顯然是無法取得成功的。

    如果你想成功,請記住第5個忠告:面對成功,要有足夠的耐心。

===================================================================================

第6節:別把成功看得太複雜

  傑夫·貝索斯給年輕人的忠告:在很多時候,成功並不像我們

    想象的那麼難,甚至可以說很簡單。別把成功看得太複雜,否則會

    阻礙你前進的腳步。

    大多數人認爲,一個人想成功很難,成功也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爲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爲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爲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爲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爲驚喜,他認爲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着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爲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爲,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足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有時,一個奇妙的想法,甚至一個小小的改變,往往就會獲得成功。

    美國有一間牙膏公司,產品優良,包裝精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營業額蒸蒸日上。記錄顯示,前十年每年的營業增長率爲100%,令董事部雀躍萬分。不過,業績進入第十一年、第十二年及第十三年時,則停滯下來,每個月維持同樣的數字。董事部對此三年業績表現感到不滿,便召開全國經理級高層會議,以商討對策。

    會議中,有名年輕經理站起來,對董事部說:"我手中有張紙,紙裏有個建議,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議,必須另付我5萬元!"總裁聽了很生氣說:"我每個月都支付你薪水,另有分紅、獎勵,現在叫你來開會討論,你還要另外5萬元,是否過分?""總裁先生,請別誤會。若我的建議行不通,您可以將它丟棄,一毫錢也不必付。"年輕的經理解釋說。"好!"總裁接過那張紙後,閱畢,馬上籤了一張5萬元支票給那年輕經理。

    那張紙上只寫了一句話:將現有的牙膏開口擴大1毫米。

    總裁馬上下令更換新的包裝。試想,每天早上,每個消費者多用1毫米牙膏,每天牙膏消費量將多出多少倍呢?這個決定,使該公司第十四年的營業額增加了32%。

    松下幸之助創業之初是由生產電插頭起家的,由於插頭的性能不好,產品的銷路大受影響,不多久,他就陷入三餐難繼的困境。

    一天,他身心俱疲地獨自走在路上。

    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燙衣服,弟弟想讀書,無法開燈(那時候的插頭只有一個,用它燙衣服就不能開燈,兩者不能同時使用)。

    弟弟吵着說:"姐姐,您不快一點開燈,叫我怎麼看書呀?"

    姐姐哄着他說:"好了,好了,我就快燙好了。"

    "老是說快燙好了,已經過了30分鐘了。"

    姐姐和弟弟爲了用電,一直吵個不停。

    松下幸之助想:

    只有一根電線,有人燙衣服,就無法開燈看書,反過來說,有人看書,就無法燙衣服,這不是太不方便了嗎?何不想出同時可以兩用的插頭呢?

    他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不久,他就想出兩用插頭的構造。

    試用品問世之後,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是供不應求。他只好增加工人,也擴建了工廠。松下幸之助的事業,就此走上穩步發展的軌道,逐年發展,利潤大增。

    前蘇聯火箭專家庫佐寥夫爲解決火箭上天的推力問題,而苦惱萬分,食不甘味,妻問其故後說:"這有何難呢,像吃麪包一樣,一個不夠再加一個,還不夠,繼續增加。"他一聽,茅塞頓開,採用三節火箭捆綁在一起進行接力的辦法,終於成功地解決了火箭上天的推力難題。在這裏,成功就是運用了一個最簡單的數學加法原理。

    如果你想獲得成功,請記住第6個忠告:別把成功看得太複雜。

======================================================================================

第7節:運用思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傑克·韋爾奇給年輕人的忠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腦,

    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但我們常常陷入煩瑣之中,卻往往視思

    考而不顧。不要低估了思考的力量,有了目標就要動用大腦

    去思考。積極地思考會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一個人

    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員的桌上,都擺着一塊金屬板,上面寫着"Think"(想、思考)。這個字的精粹,是IBM創始人華特森創造的。

    有一天,寒風刺骨,陰雨霏霏,華特森一大早就主持了一項銷售會議。會議一直進行到下午,氣氛沉悶,無人發言,大家逐漸顯得焦躁不安。突然,華特森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很大的"Think",然後對大家說:"我們共同缺的是,對每一個問題充分地去思考,別忘了,我們都是靠大腦賺得薪水的。"從此,"Think"成爲了華特森和公司的座右銘。

    當思考與目標、毅力以及獲取物質財富的熾烈慾望結合在一起時,思考更具有強有力的力量。

    多年以前,艾德溫·巴尼斯發現,人們只要去思考就可致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他的發現並非一念之間所產生,而是漸漸產生的。最初只是一種急切的慾望:他要做偉大的愛迪生的商業夥伴。

    巴尼斯主要願望之一,就是希望和愛迪生。"共同"工作,而不是"爲他"工作。

    當這個慾望,或者說是思考的衝動,首次在巴尼斯的心頭閃過時,他也是無力採取行動的,因爲有兩大困難擋在面前:第一、他不認識愛迪生;第二、他沒有足夠的錢買張火車票到新澤西州的奧倫芝去。

    這些困難足可使大多數人感到沮喪,進而放棄實現慾望的嘗試。但是,巴尼斯的這個慾望卻不同尋常!

    他想辦法在愛迪生的實驗室中出現,宣佈他是來和愛迪生合作的。幾年後,愛迪生談起他跟巴尼斯初次會晤的情形時說:"他站在我的面前,外表就像一個十足的無業遊民。但是他臉上的表情給人的感覺是,他決心要得到他追求的東西。根據我多年和人交往的經驗,我深知,當一個人真正渴望獲得某樣東西時,爲了得到它,他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這種人必然會成功。我給了他所渴望得到的機會,因爲我看出他已下定決心,不成功誓不罷休。以後的事實證明了我的判斷非常正確。"

    這位年輕人之所以能在愛迪生的辦公室裏獲得了事業的開端,決不是因爲他外表的關係,因爲他的外表對他是絕對不利的,最重要的是因爲他的"思考",思考決定了一切。

    在第一次會晤中,巴尼斯並未建立起他與愛迪生的合作伙伴關係。他只是在愛迪生的辦公室裏得到了一個工作機會,而且薪水很低。

    幾個月過去了。巴尼斯一心所想達到自己暗自確定的那個"明確的主要目標"的願望,顯然沒有絲毫進展。但是,巴尼斯的意識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他不斷地在強化他想做愛迪生商業夥伴的這一慾望。

    心理學家說得非常正確:"當一個人真的渴望去做一件事情時,這件事情自會出現。"巴尼斯準備與愛迪生在商業上合作,而且他決心繼續積極準備下去,直到他達到目標爲止。

    他從未對自己說:"算啦,有什麼用呢?我想我得改變原來的主意,試試做一個推銷員吧。"但是他卻對自己這樣說:"我到這幾來是爲了與愛迪生合作,我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即使耗盡我的一生也在所不惜。"

    巴尼斯不屈不撓的決心,堅持一個單純願望的持久毅力,註定使他剷除了所有的障礙,併爲他帶來他所尋找的機會。

    當機會來到時,它出現的方式,並非爲巴尼斯所能料到的,這是機會的惡作劇。它有從後門溜進來的狡猾習慣,它來到時往往僞裝成不幸或一種失敗的樣子。這便是爲什麼許許多多的人之所以不能認識機會的道理。

    愛迪生剛剛完成一種新的辦公用具的發明,當時稱之爲"愛迪生口授機"。他的銷售人員對此不熱衷,他們不相信這種機器能輕易脫手。巴尼斯意識到他的機會來臨了!這種機會悄然來到,它是藏在除了巴尼斯和發明家之外、沒有其他人感興趣的一具怪模怪樣的機器之中。

    巴尼斯知道他能推銷愛迪生的口授機。他向愛迪生提出請求,並立即得到了允許。他不但銷售出了這種機器,而且事實上他的銷售十分成功。於是愛迪生和他簽了約,讓他負責在全國推銷。在這個商業合作的過程中,巴尼斯除了使自己成爲富翁外,還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即證明了一個人真的可以"思考致富"。

    巴尼斯最初的慾望對他而言值多少錢,無法知道,也許會帶給他100美元或400多美元,但是無論值多少錢,若與他所得到的更大的智慧之財富相比較,則是微不足道的。他的智慧財富是:"積極思考,配以絕對的原則,並付諸行動,即可轉變爲物質的財富。"

    簡單地說,思考使偉大的巴尼斯和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結成商業夥伴關係;思考使巴尼斯致富。事實證明:他開始時一無所有,後來終於擁有了一切。

    在很多時候,我們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找不到頭緒,甚至不知從何下手。要想革自己的命就必須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但有思考的習慣並不夠,重要的是要講究思考的方法,才能使思考有意義,這種方法必須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要進行有效的思考。只有這樣,你纔不會浪費時間和腦細胞。

    下面的這幾種思考方法或許對我們有所啓迪。

    1.借力思考法

    借到別人的腦子就等於擁有財富。

    美國吉列公司生產的安全剃鬚刀在向市場推出之初,非常暢銷,公司也因此名聲大震,市場佔有率高達90%。十幾年之後,吉列公司的安全剃鬚刀的市場佔有率跌至25%,而其他75%的市場佔有率被後來者蓋斯門公司巧借吉列公司的名氣,不聲不響地拿走了。當吉列公司推出安全剃鬚刀的時候,蓋斯門公司並沒有直接參與競爭,只是悄悄地尾隨其後。17年後,蓋斯門公司利用吉列公司安全剃鬚刀的市場佔有率,生產出一種安全刀片,既能放在本公司生產的刀架上,又能放在吉列公司生產的刀架上使用。產品推出後銷量極好。吉列公司覺察到競爭的危機,馬上改進刀片,向市場推出雙面刀片。而蓋斯門公司依舊死死抓住吉列公司的名氣不放手,又推出既能使用本公司的刀片,又能使用吉列公司刀片的新刀架,再一次贏得了市場。吉列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就這樣每況愈下,跌至25%的。

    就企業廣告來看,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利用明星來做廣告,可以大大提高產品在市場的銷售量。

    2.偷懶思考法

    多年前,有個叫約瑟夫的美國人,在加里福尼亞州的一個牧場裏當牧羊童。他小學畢業後,由於家庭困難,無法繼續升學,只好替人家放羊。眼看着同學們都升學了,小約瑟夫也暗下決心:"我也得想個辦法來讀書將來做一個大牧場的老闆。"

    於是,約瑟夫一邊放羊、一邊看書。當時,他的工作是,只要把羊看好,不要讓它們越過牧柵去損害農作物就行了。放牧柵是用若干支柱拉着四條鐵絲圍成的。

    但當約瑟夫埋頭讀書時,牲口卻常常撞倒放牧柵,成羣地跑到附近的田裏去偷吃莊稼。每次發生這種事時,老闆就衝着約瑟夫咆哮:"混蛋!放羊要什麼學問!把書丟掉,好好看着羊!"

    約瑟夫既要放羊,又不想放棄讀書,便不得不思考"能偷懶就偷懶"的對策。他想:"難道沒有一種可以加強放牧柵。使羊羣跑不出來的辦法呢?"於是,約瑟夫開始分析情況,看羊是怎樣衝破放牧柵跑出去的。結果,他發現利用薔薇做圍牆的地方,儘管脆弱,但是從來沒有被破壞過,而衝破的倒是那拉着粗鐵絲的地方。爲什麼會是這樣呢?他疑惑地觀察薔薇。"呵,對啦,原來薔薇上長着刺。"他忽然發現了祕密,並得到啓發:"要是全部用薔薇做圍牆……?"

    於是,他砍了一些薔薇枝條栽插在放牧柵的旁邊。但當他一望幾十米的牧柵和想到薔薇枝條的長勢時,不禁心灰意冷。因爲這辦法太費勁,況且等到全部薔薇長成圍牆能阻擋羊羣時,那該是四五年以後的事了。

    還有什麼"能偷懶就偷懶"的好辦法呢?當他下意識地敲了敲放牧柵上的鐵絲時,忽然一個"懶"主意浮上心頭:"能不能用細鐵絲做成帶刺的網呢?"於是,他弄來鐵絲,按照"鐵薔薇"的創意動起手來。他把細鐵絲剪成5公分長的小段,然後纏在鐵絲柵上,並將細鐵絲的兩端剪成尖刺。這種工作做起來很快,一天就完成了。翌日,約瑟夫故意隱匿起來觀察羊的動靜,想看看新辦法是否奏效。羊一看約瑟夫不在,就像往常一樣,把身體貼靠到放牧柵想把它推倒,但好像被刺痛了身體,不久就紛紛退卻了。"成功了!"約瑟夫高興得手舞足蹈。

    小約瑟夫不僅可以偷懶看書了,而且因發明出"不用看守的鐵絲網"受到牧場主的讚揚。富有商業頭腦的牧場主建議與約瑟夫合夥,開設工廠專門生產這種新的圍柵以滿足牧場的需要。於是,約瑟夫和牧場主又對最初發明進行了改進,設法將兩根鐵絲絞合起來,把剪短的鐵絲夾在中間,改進後的鐵絲網效果異常好。他們的產品上市以後,訂單紛至沓來,使他們忙得不可開交。爲了偷懶,約瑟夫又發明了一些製作鐵絲網的工具和設備,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成本。

    帶刺鐵絲網的應用效果,不久也引起了陸軍總部的重視、他們認爲將其用作戰場防禦網是一種好工具。也正是軍界的垂青,約瑟夫發明的鐵絲網更帶來滾滾美金。據說,等到約瑟夫的發明專利權有效期屆滿時,他的財產曾動用11個會計師花費了近一年的時間才統計出來。

    誰能料到,一個貧賤的牧羊童在琢磨偷懶中獲得新的發明,並帶來巨大的財富。

    以懶代勤的辦法並不會從天下掉下來。想偷懶,就得勤於觀察,勤于思考,勤於實驗,以便尋找到某種"懶辦法"。因此,琢磨偷懶,並非教人學懶,恰恰相反,它是一種爲懶而勤的激勵創造技法。

    3.提問思考法

    霍英東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時時都在留心尋找能有發展的事業。

    如果說霍英東早年經營駁運業是他創業初期的練兵的話,那麼,在經營房地產業的過程中,則充分顯示了他過人的經營頭腦。在他以前的房地產業,都是先花一筆錢購地建房,建成一座樓宇後再逐層出售,或按房收租。怎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效益呢?霍英東不停地問自己。思之再三,他終於將房產界的這一遊戲規則"變了個戲法",即預先把將要建築的樓宇分層出售,再用收上來的資金建築樓宇,來了一個先售後建。這一先一後的顛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資金辦了大事情。原來只能興建一幢樓宇的資金,他可以用來建築幾幢新樓,甚至更多;同時,他又能有較雄厚的資金購置好地皮,採購先進的建築機械,從而提高建房質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他還可以比同行低得多的價格出售那些地點較優越的樓宇。而且,有時他還採用分期付款的預售方式,使人人都能買得起。霍英東的戲法真是高招,他開創了大樓預售的先河。爲了推廣先出售後建築的"戲法",霍英東率先採用小冊子及廣告等形式廣爲宣傳。他說:"我們開展各種宣傳,以便更多有餘錢的人來買。譬如來港定居或投資的華僑、僑眷、勞累了半生略有積蓄的職員、賭博暴發戶、做其他小生意漲滿了荷包的商販,都來投資房地產。誰不想自己有房住?只要有衆多的人關心它、瞭解它、參與它,我們的事業就有希望。"霍英東的廣告宣傳十分奏效,立信建築置業公司在短短的幾年裏所營建、出售的高樓大廈就佈滿了香港、九龍地區,打破了香港房地產買賣的紀錄。這個既不是建築工程師出身,又非房地產經營老手的水上"窮光蛋",一下子成了香港房地產業的巨頭。現在,霍英東名下的公司有60餘家,大部分都經營房地產生意,或與房地產經營關係密切。由他擔任會長的香港地產建築商會,佔有香港70%的建築生意。

    霍英東給自己提問,成就了成功創富的大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4.逆境思考法

    被稱爲"經營之神"的日本松下幸之助,可以說是求名得名,求利得利,求壽得壽(他將近一百歲才逝世)。像他這樣在名、利、壽三者兼得的企業家,在人類史上是罕見的。

    松下幸之助擁有的松下電器工業,1995年銷售額達704億美元,擁有資產達748.8億美元,排名世界最大100家公司的第19位。像這麼一家世界屈指可數的大企業,竟是一個歷盡人生坎坷的人創建的,他就是松下幸之助。

    松下幸之助的前半生是十分艱苦和不幸的,他11歲時因家庭生活貧困而輟學;13歲時父親因無錢醫治而早逝;他本人17歲時由於生活勞碌而差一點被淹死;20歲時母親又病故,而他本人又因患肺病幾乎死亡;34歲時唯一的兒子出生僅6個月就死去;他長期受病魔折磨,40歲前有一半時間因病臥牀……。

    做人的關鍵在於有積極的人生觀。飽經艱難的松下幸之助認爲,壞事可能變成好事,危機可能變成時機,逆境可能變成順境。他每當受到挫折和遇到打擊時,就以鄉下人洗甘薯的景象撫慰自己。

    日本的鄉下人洗甘薯是這樣的:在木製的大桶裏裝滿了水和甘薯,人們用一條木棍不停地攪動,大小不一的甘薯隨攪動,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浮浮沉沉,互有輪替,甘薯終於被洗乾淨了。

    松下幸之助說:"甘薯的浮浮沉沉,互有輪替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寫照。每個人的一生,也會浮浮沉沉的,不會永遠春風得意,也不會永遠窮困潦倒。這持續不停的一浮一沉,就是對每個人的最好磨練。"

    確實,挫折的本身就隱含着正面的意義,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松下幸之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變賣了妻子的陪嫁飾物得了幾塊錢,自己生產電燈插座,然後逐步擴大生產,進而生產電器產品,再走上世界電器大王的寶座。這中間亦遇到許許多的挫折,但均被松下的逆境思考和奮鬥精神所戰勝。

    如果你相信自己很聰明並想成就一番大業,請記住第7個忠告:運用思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

第8節: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李開復給年輕人的忠告:把"不可能"三個字從你的字典

    裏刪除,並添加上"我能行"這三個字。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

    做到,那麼,你就一定能做到。

    所謂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是人們讚賞、重視、喜歡自己的一種有益態度。自信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與自信同行,你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一位哲人說得好:誰擁有了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居里夫人有句名言:"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高爾基也指出:"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意志。"古往今來,成功人士雖然從事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經歷,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對自己都充滿自信,由此激勵自己自愛、自強、自主、自立。

    假如你有自信,你就會獲得比你夢想的要多得多的成功。

    1926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律系的大村文年進入"三菱礦業"成爲小職員。

    當公司新人舉行歡迎會時,他對那些與他同時進入公司的同事說:"我將來一定要成爲這家公司的總經理。"

    他的豪言壯語之後,開始他的長遠計劃。憑其旺盛的鬥志與驚人的體力,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工作,後來遠遠超過衆多資深的幹部與同事,在毫無派系背景之下,完全憑藉本人實力,衝破險境,終於在35年之後當上"三菱礦業"的總經理。

    以三菱財閥的歷史而言,未到60歲就成爲直系公司的總經理,可說是史無前例。他的就職的確驚動日本工商界人士,內心無不驚訝,並深感佩服。

    無獨有偶,在1949年,一個24歲的年輕人,充滿自信地走進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應聘做會計工作,他只是爲了父親曾說過的"通用汽車公司是一家經營良好的公司",並建議他去看一看。

    在應試時,他的自信使助理會計檢察官印象十分深刻。當時只有一個空缺,而應試員告訴他,那個職位十分艱苦難當,一個新手可能很難應付得來。但他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即進入通用汽車公司,展現他足以勝任的能力與超人的規劃能力。

    當應試員在僱傭這位年輕人之後,曾對他的祕書說過,"我剛剛僱傭一個想成爲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的人!"

    這位年輕人就是從1981時出任通用汽車董事長的羅傑·史密斯。

    羅傑剛進公司的第一位朋友阿特·韋斯特回憶說:"合作的一個月中,羅傑正經地告訴我,他將來要成爲通用的總裁。"高度的自信,指示他要永遠朝成功邁進,也是引導他經由財務階梯登上董事長的法寶。

    有了自信,就會奮發圖強;有了自信,就會有百折不撓的努力;有了自信,就會有戰勝疾病的勇氣;有了自信,就會有成功的希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由於性格、心理、社會、文化等原因,對自己缺乏信心,併爲此而感到痛苦。

    幾乎所有缺乏自信的人都有相同的生活模式:他們只看同一類的雜誌或電影;從不改變自己的服裝樣式;拒絕聽取不同的意見;總是躲在同一羣朋友中間;不玩從未玩過的遊戲;見到陌生人就舉止失措;與異性談話會突然臉紅;時間觀念詛咒自己;勉強維持不美滿的婚姻;死死守住自己牢騷滿腹的工作。缺乏自信的人無一例外地擁有一顆過分誇張的自尊心和虛榮心。他們的生活中尤其需要鮮花、掌聲和喝彩,但問題在於他們就是得不到。

    如果你毫無自信,優柔寡斷,喪失遠大志向,不敢超越環境和自我,那麼你的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歷來黯淡無光。越是巴望奇蹟來挽救自己的人,越是不會創造奇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歷來只和敢於正視現實、迎接挑戰、戰勝危機的人結伴同行。

    如果一個人不想斷送自己的一生,那麼就應該有所作爲,有所突破,在征服困難的同時證實自己。

    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起自信呢?

    1.正確認識自己

    自信是要建立在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胡思亂想是不行的。自信是在自知基礎之上,而且是正確的清楚的自知。因此,要有自知之明,善於徹底地分析自己,正確地找出自己的優缺點。

    自我認識的目的在於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我們在認識到自身的優點時,就要充分地表現自我,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幹,以增強信心。同時,找到自己的弱點後,就要設法補救,用適當的行動和措施正確地補償自己,變不利爲有利,這樣才能產生自信。

    2.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過分追求完美,過分苛求自己。這種心理狀態能使人自尊心過強而自我滿足感過低,稍受挫折和失敗,就容易危及對自己的信心。事實上,每個人都難免會有缺陷。對於弱點、錯誤和失敗,大可不必過分苛求自己,更不該輕率地否認自己。

    3.克服自卑感

    自卑感強的人,往往容易扼殺自己的聰明才智,如認爲自己很醜的人,只會越來越醜;擔心自己要落榜的考生,往往會榜上無名。因此,建立自信的關鍵是要克服自卑感。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自己,根據各方面的條件,提出心理要求,並經常、及時地對自己的要求進行反思和調整,自信的種子是不難播下的。

    4.以勤補拙,增強信心

    自信來自勤奮,來自刻苦,來自付出。沒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血汗鋪墊,不會有亞運、奧運會金牌。因此,要建立自信,必須積極向上,勤奮學習,開闊視野,積極與人交往,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學會迅速捕獲信息,不斷用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我,更新自我,這是動手"砍柴"之前的必要準備。

    5.積極嘗試新事物

    在生活中,由無聊、重複、單調而產生的寂寞會逐漸腐蝕人的心靈。相反,消除一些單調的常規因素倒會使你避免精神崩潰。積極嘗試新事物,能使一蹶不振、灰心失望的人重新恢復生活的勇氣,重新把握住生活的主動權。

    嘗試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屈從於他人意願和一些刻板的清規戒律,已成爲缺乏自信者的習慣,以致於使他們誤以爲自己生來就喜歡某些東西,而不喜歡另一些東西。應該認識到,你之所以每天都在重複自己是由於你的懦弱和沒有逐漸才養成的惡習。如果你嘗試做一些自己原來不喜歡做的事,你會品嚐到一種全新的樂趣,從而慢慢從老習慣中擺脫出來。

    6.不要總是訂計劃

    缺乏自信的人相應地缺乏安全感,凡事希望穩妥保險。然而人的一生是根本無法訂出所謂清晰的計劃的,其中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在發生作用。有條有理並不能給人帶來幸福,生活的火花,往往是在偶然的機遇和奇特的直觀感覺中迸發出來的,只有欣賞並努力捕捉這些轉瞬即迸的火花,生活纔會變得生氣勃勃,富有活力。

    7.冒一些小小的風險

    冒險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沒有冒險精神,體會不到冒險本身對生活的意義,就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也就無法培養和提高人的自信心。自信在本質上是成功的積累。因此瞻前顧後,驚慌失措,避免冒險無疑會使我們的自信喪失殆盡,更不用指望幸福和快樂會慷慨降臨。

    所謂的冒險,並不僅僅是指徵服自然,跨入未知的土地、海洋及宇宙。在人類社會中,你會和種種不合理的習慣勢力,陳規陋習狹路相逢,如果你堅持按照自己的意見行事,那麼你就在大程度上冒了風險。甚至你想要小小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樣也在冒險之列。關鍵是看你是否敢於試一試,是否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貫徹到底。

    假如生活中未知的領域能夠引起你的激情,並使你做好"試一試"的心理準備;假如人生真的如同一場牌局,而你又能夠堅持把牌洗下去,不是中途退場的話,那麼,每克服一個困難,你就增添一分自信。

    如果你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時,請記住第8個忠告: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

第9節:要改變命運先改變心態

傑克·坎菲爾給年輕人的忠告:心態對於年輕人來說太重

    要了DD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所以,要改

    變命運,先要改變心態。

    爲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賺更多的錢,擁有不錯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整天快快樂樂地過着高品質的人生,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是比別人過的好。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勞作卻只能維持生計。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爲什麼有許多人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克服萬難去建功立業,有些人卻不行?

    不少心理學專家發現,這個祕密就是人的"心態"。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也就是說,心態決定命運。

    英國著名文豪狄更斯曾經說得更經典: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這句不朽的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積極的心態能幫助我們獲取健康、幸福和財富;而消極心態會剝奪對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東西,即使人生已經到達頂峯,它也會把我們從頂峯上推落下來,使我們跌入低谷。

    大概是40年前,福建某貧窮的鄉村裏,住了兄弟兩人。他們抵受不了窮困的環境,便決定離開家鄉,到海外去謀發展。大哥好像幸運些,被奴隸般賣到了富庶的舊金山,弟弟被賣到比中國更窮困的菲律賓。

    40年後,兄弟倆又幸運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們,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有些承繼衣鉢,又有些成爲傑出的工程師或電腦工程師等科技專業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分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成功了。但爲什麼兄弟兩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聚頭,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中國人到白人的社會,既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唯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爲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華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唯有安安分分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於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相信很難辦到。

    看見弟弟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羨慕弟弟的幸福。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來菲律賓的時候,擔任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於是便頂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以上是真實的故事,反映了海外華人的奮鬥歷史。它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制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爲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爲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怎麼個想法。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70歲開始學習登山,這乃是一大奇蹟。但奇蹟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在於他有什麼樣的心態。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正驗證了這一點。

    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后給他解夢。王后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衆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國王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一位大臣要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國王全身輕鬆,很快痊癒。

    有這樣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染布的,二兒子是賣傘的,她整天爲兩個兒子發愁。天一下雨,她就會爲大兒子發愁,因爲不能曬布了;天一放晴,她就會爲二兒子發愁,因爲不下雨二兒子的傘就賣不出去。老太太總是愁眉緊鎖,沒有一天開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纏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學家告訴她,爲什麼不反過來想呢?天一下雨,你就爲二兒子高興,因爲他可以賣傘了;天一放晴,你就爲大兒子高興,因爲他可以曬布了。在哲學家的開導下,老太太以後天天都是樂呵呵的,身體自然健康起來了。

    看來,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問題就在於當事者怎樣去對待它們。

    強者對待事物,不看消極的一面,只取積極的一面。如果摔了一跤,把手摔出血了,他會想:多虧沒把胳膊摔斷;如果遭了車禍,撞折了一條腿,他會想: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強者把每一天都當做新生命的誕生而充滿希望,儘管這一天有許多麻煩事等着他;強者又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倍加珍惜。

    美國潛能成功學家羅賓說:"面對人生逆境或困境時所持的信念,遠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這是因爲,積極的信念和消極的信念直接影響創業者的成敗。

    美國成功學學者拿破崙·希爾關於心態的意義說過這樣一段話:"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是的,一個人面對失敗所持的心態往往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積極的心態有助於人們克服困難,使人看到希望,保持進取的旺盛鬥志。消極心態使人沮喪、失望,對生活和人生充滿了抱怨,自我封閉,限制和扼殺自己的潛能。

    積極的心態創造人生,消極的心態消耗人生。積極的心態是成功的起點,是生命的陽光和雨露,讓人的心靈成爲一隻翱翔的雄鷹。消極的心態是失敗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殺手,使人受制於自我設置的某種陰影。選擇了積極的心態,就等於選擇了成功的希望;選擇消極的心態,就註定要走人失敗的沼澤。如果你想成功,想把美夢變成現實,就必須摒棄這種扼殺你的潛能、摧毀你希望的消極心態。

    以下是成功人士總結的決定成功的九種積極心態。

    1.決心

    請隨時隨地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是想要,還是一定要?如果是想要,我們可能什麼都得不到;如果是一定要,我們一定能夠有方法得到。人生就決定於你做決定的那一刻。

    2.企圖心

    一個頂尖的推銷員最優秀的素質是要有強烈的成交慾望;一個優秀足球前鋒最可貴的素質是強烈的射門意識。要成功,你必須先有強烈的成功慾望,就像你有強烈的求生慾望一樣。

    3.主動

    中國有一句古話:槍打出頭鳥。這句話保護了一大批精明人士免遭槍打,但同時也造就了無數弱者和懦夫。市場經濟的本性就是競爭,競爭的本性就是主動地去獲取主動權。

    4.熱情

    一事無成的人,往往表現的是前三分鐘很有熱情,而成功往往屬於最後三分鐘還有熱情的人。

    5.愛心

    內心深處的愛是你一切行動力的源泉。缺乏愛心的人,就不太可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失去別人的支持,離失敗就不會太遠。你有多大的愛心,決定你有多大的成功。

    6.自信

    一個主婦,當她進入廚房的時候就感覺很自信;一個老闆,當他坐到他的大班臺前的時候他就很自信;一個老師,當他走上講臺的時候他就感覺很自信;他們的這種心態會幫助他們做得更好。自信是人生的第一推動力,有自信做什麼事都會事半功倍。

    7.自律

    別人在看電視、看電影的時候,你能否去工作?別人在娛樂的時候,你能否去學習?別人在睡懶覺的時候,你能不能早點起來?別人"老婆孩子熱炕頭",你是不是能忍受與家人暫時分開,去外地推銷產品?這一切,就是你必須"強迫"自己付出的成功代價。自律,是人生的另一種意境和快樂。

    8.頑強

    人生有兩杯水一定要喝,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只不過不同的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順序不同。成功者常常是先喝苦水,再喝甜水。不願吃苦,不能吃苦,不敢吃苦的人,往往吃苦一輩子。

    9.堅持

    假使成功只有一個祕訣的話,那會是什麼?一家公司的老闆黃先生幾乎毫不猶豫地認爲:那應該是堅持。要做到堅持,就要選定你的目標,放棄所有與你目標無關的東西;接下來就是按邱吉爾的話去做——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直至成功。

    如果你對目前的狀況不滿意並想改變的話,請記住第9個忠告:要改變命運,先要改變心態

===================================================================================

第10節:摒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奧格·曼狄諾給年輕人的忠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

    來自於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啓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

    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壞的習慣容易延誤一生,而好的習慣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但並不是不可改變的,只要摒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我們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先來看幾個關於習慣的事例。

    一個剛剛畢業來到企業的大學生,喜歡抽菸,又捨不得把好煙分給別人抽,因此在他的煙盒內裝有兩種檔次的香菸,高檔的自己抽,低檔的給別人抽。結果這個人的結局比較尷尬,沒有幾個朋友,沒有晉升,沒有影響力。所以,有人說,習慣決定命運。

    在二次大戰期間,邱吉爾已經六十多歲了,卻能夠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一年一年地指揮大英帝國作戰,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的祕訣在哪裏?他每天早晨在牀上工作到十一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在牀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再上牀去睡一個小時。到了晚上,在八點吃晚飯以前,他再上牀去睡兩個鐘點。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因爲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因爲他經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後。

    約翰·洛克菲勒也創了兩項驚人的紀錄:他賺到了當時全世界爲數最多的財富,也活到九十八歲。他如何做到這兩點呢?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他家裏的人都很長壽,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每天中午在辦公室裏睡半小時午覺。他會躺在辦公室的大沙發上——在睡午覺的時候,哪怕是美國總統打來的電話,他都不接。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細心,我們就會發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成功的人似乎永遠都在成功,彷彿有一種魔力在驅趕着他走向成功;而失敗的人似乎永遠都在失敗,彷彿他天生就註定是個失敗者。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難道是上天的安排?DD當然不是。許多研究行爲科學的學者和研究成功的勵志大師給出了我們答案:是"習慣"兩個字在起作用。事實上確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習慣於勤奮,他就會成功;如果一個人習慣於懶惰,他就會一事無成。

    那麼,什麼是習慣?習慣就是我們平時習以爲常的行爲。行爲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一天的行爲中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爲都是習慣性的。習慣經過我們的反覆行爲,會不知不覺變作我們本能的一部分。習慣是一種能左右我們的神奇力量,它決定着我們的成敗。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人總是多次在同一個地方摔倒。現實中我們會時常看到這種例子。有的人先是在人際交往中被朋友所騙,接着在做生意時受騙,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是太過於相信別人的習慣在作怪的緣故。

    一個旅行者,每到一處都有尋找奇異的小石子作留念的習慣。有一次,他卻在條由融雪匯聚成的冰冷的溪流裏,發現了一顆碩大的鑽石。這個偶然的富有戲劇性的發現,也是這個旅行者的習慣所賜。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習慣對於我們的影響。可以說,成功始於習慣。

    我們之中沒有人喜歡失敗,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但要成功就必須同壞習慣徹底決裂,同時要培養成一些好習慣。都說"習慣成自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不然,當然這需要你付出改變現狀的代價。

    要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只需做好三步即可。首先要分清哪些是好習慣,哪些是壞習慣。這件事是最容易的,每個人心裏都清楚得很。其次是你是否想改變。這是一個比較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爲絕大多數人害怕改變,喜歡安於現狀。儘管他們有時對現狀不滿,但如果真的讓他做出行動,他就會退縮。你要記住,如果你不想改變,那你就只能看着別人成功,而你卻原地不動。最後要行動起來。對於已有的好習慣要繼續保持,對於壞習慣要堅決改掉,對於不具備的好習慣要悉心培養。可以先從小事做起,循序漸進。如赴約時,至少要提前五分鐘到達;如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時,就應該立刻行動起來……

    關於習慣,還有一點必須要說明。大多數人認爲習慣必須從小時培養,而長大成人後就不可改變了,重新培養已爲時過晚。其實,這是極其錯誤的一個想法。無論是何時,習慣都是可以改變和培養的,關鍵問題是你是否想改變現狀的問題,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已提及的關於第二步的問題。

    如果你想成功,好吧,現在就開始研究分析一下自己的習慣。一個人要立大業成大事,都必須從改變和培養習慣開始,因爲成功始於習慣。

    如果你想獲得成功,請記住第10個忠告:摒棄懷習慣,培養好習慣。

====================================================================================

第11節:要時刻等待並準備着

陳玉書給年輕人的忠告:機會並不是隨時都存

    在的,一個人要善於等待,並在等待中時刻準備着,

    只有這樣,在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住它。

    李斯·布朗和他的雙胞胎兄弟,出生在邁阿密附近的一個窮苦之家。沒過多久,他們就被廚房女工瑪米·布朗收養了。

    因爲李斯很好動,說話口齒不清但又說個不停,因此從小學到中學,李斯就被編到專爲有學習障礙學生所設的特教班,畢業後,他就在邁阿密海灘擔任清潔工,但他卻夢想成爲播音員。

    晚上,李斯會把晶體管收音機抱上牀,收聽當地播音員的演播。他的房間很小,塑膠地板也殘破不堪,但他卻在裏面創造了一個想象的電臺,當他練習嚼舌根把唱片介紹給假想的聽衆,梳子就被用來當作麥克風。

    李斯的母親和兄弟聽得到從薄薄的牆壁那端傳來的聲音,他們會對李斯大吼,叫他停止鼓譟去睡覺,但李斯根本不理他們,他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裏編織夢想。

    有一天,李斯在市區除草,利用午餐休息時間大膽地走到當地的電臺。他走進電臺經理的辦公室,告訴經理他想成爲音樂節目的播音員。

    這個經理上下打量這個戴斗笠、衣衫襤褸的年輕人,問道:"你有廣播的背景嗎?"

    李斯回答說:"沒有。先生,我沒有。"

    "那麼,孩子,恐怕我們沒有適合你的工作。"

    李斯很有禮貌地向他道謝,然後離開了。這個電臺的經理以爲他再也不會看到這個年輕人了!但他低估了李斯·布朗對理想的堅定執着。因爲李斯不只想當音樂節目播音員,他有其他更高的目標,他要爲深愛的養母買一幢好一點的房子,音樂節目播音員的工作不過是邁向這個目標的一個步驟而已。

    瑪米·布朗教李斯去追尋他的夢想,所以李斯覺得不管電臺經理說什麼,他一定會在那個電臺找到一份工作。

    因此,整整一週,李斯每天都去電臺詢問是否有任何工作機會,最後電臺經理投降了,只好僱李斯當小弟,但沒有薪水,剛開始時,李斯幫不能離開錄音室的播音員拿咖啡或午、晚餐,最後李斯工作的熱誠贏得了播音員的信任,讓李斯開他們的凱迪拉克去接來訪的客人,像誘惑合唱團、黛安娜·羅絲及至高無上合唱團,他們沒人知道年輕的李斯並沒有駕照。

    在電臺裏,人家叫李斯做什麼,他就做什麼,甚至他還做得更多。和播音員混在一起時,李斯就學他們在控制板上的手勢,李斯待在控制室裏儘可能地吸收他所能吸收的,直到播音員要他離開。然後晚上在他自己的臥室裏,他就反覆練習,爲他深信會出現的機會作萬全的準備。

    一個週末下午,李斯待在電臺裏,一個叫洛可的播音員一邊喝酒,一邊現場播音,除了李斯和洛可外,大樓裏沒有其他人,李斯明白洛可一定會喝出紕漏,他密切注意着,而且在洛可的錄音室窗口前來回踱步,當李斯窺看裏面的情形時,他喃喃自語地說:"喝啊!洛可,儘量喝!"

    李斯很渴盼這個機會,而且他也預備好了!如果洛可有要求的話,李斯也會衝到街上爲他買更多酒讓他狂飲。電話鈴聲響起時,李斯撲過去接,正如所料,是電臺經理打來的。

    "李斯,我是克萊恩先生。"

    "我知道。"李斯說。

    "李斯,我想洛可無法撐完他的節目了。"

    "是啊,我想也是。"

    "你可以打電話給其他的播音員,讓其中一個過來接手嗎?"

    "可以,經理,我一定會的。"

    但當李斯掛了電話後,他對自己說:"現在,經理一定以爲我瘋了!"

    李斯的確打了電話,但他不是打給另一個播音員,他先打給他媽媽,然後打給他女朋友。他說:"你們全部都到外面的前廊,然後打開收音機,因爲我就要上現場直播節目了!"

    他等了約15分種纔打電話給經理,李斯說:"克萊恩先生,我找不到任何人。"

    然後,克萊恩先生就問:"小夥子,你知道如何操作錄音室的控制裝置嗎?"

    李斯飛進錄音室,輕輕地把洛可移到旁邊,然後就坐在播音臺前,他已經準備好了,而且躍躍欲試,打開麥克風的開關,他說道:"聽着,在下小名李布山人——李斯·布朗,您的音樂播放大聖,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是天下獨一,舉世無雙,年紀尚輕,愛和大家混在一起,我領有註冊商標、貨真價實,絕對有能力讓你滿足,讓你動感十足,聽着,寶貝,我就是你要的人!"

    這次的表現顯示李斯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讓聽衆和他的經理刮目相看,從這次命中註定的好運開始,李斯就相繼在廣播、政治、公共演說及電視方面締造了成功的生涯。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很多機會。在機會沒有來臨時,要耐心等待。等待,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時刻準備着,要準備的更加充分,要準備的有能力抓住和運用機會。這樣,在機會光臨時,我們纔能有所作爲。

    所以,如果你想抓住成功的機會,請記住第11個忠告:要時刻等待並準備着。

===================================================================================

第12節: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安東尼·羅賓給年輕人的忠告:我們每個人都有巨

    大的潛能,可惜的是,我們往往忽視它的存在。你想成

    功嗎?告訴你一個祕訣DD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人的身體素質潛能之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看看世界上的各種體育運動比賽,運動員們不斷刷新世界記錄。那些經過專門訓練的運動員們,在疾跑的高速度上,在跳躍的輕巧度上,在投籃的準確度上,在體操的靈敏度上,在抓舉的力量上,在健美的肌肉發達上……都在不斷地創造着成功與卓越的奇蹟,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到人類身體素質的巨大潛能。

    人的身體素質的巨大潛能還突出地表現在人類健康長壽的改變上。

    據資料介紹,原始人平均壽命只有15至20歲;紀元初年,上升到25歲左右;20世紀初,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是49歲,到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已增加到60歲。個別國家如日本、瑞典等已接近80歲。我國20世紀40年代平均壽命才35歲,50年代末已增至57歲,現在則已達70多歲左右。"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是一句過時的老話了。

    人的身體素質潛能不可限量,人的心腦智慧潛能更是巨大無比。

    人的學習、記憶、認識潛能,人的創造力潛能,人的思維精神、文化素質的潛能等等都是人的心腦潛能的具體表現。人的這些心腦潛能,真是深厚偉大,無窮無盡。

    愛迪生小時候曾被學校老師認爲愚笨而失去了正規學校教育。可是,他在母親的幫助下,經過獨特的心腦潛能的開發,成爲世界上最著名的發明大王,一生完成2000多種發明創造。他在留聲機、電燈、電話、有聲電影等許多項目上進行了開創性的發明,從根本上改善了人類生活的質量。他是人的創造力潛能,即人的心腦潛能得到較好開發的一個典型。

    據神經心理學家研究,人的大腦皮層中有神經元約140億個,這比任何一臺現代計算機更豐富複雜實用得多。

    前蘇聯科學家曾指出:"當代科學使我們懂得人的大腦結構和工作情況,大腦所儲存的能力使我們目瞪口呆。在正常情況下工作的人,一般只使用了其儲存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我們能迫使我們的大腦達到其中一半的工作能力,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將一套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夠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

    人的心腦潛能的開發,不僅是人自身的學習記憶能力、創造能力、或其他精神文化素質的提高,更偉大的潛能是人可以藉助各種外在的能量潛力,藉助世界開發潛能的一切成果,不斷創造新的奇蹟,創造新的世界。

    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便知道當今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人們潛能開發的歷史。當今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高度進化發達,都是人用心腦思考,不斷開發潛能,不斷創造的結晶。從原始部落到國家政黨議會,從牛車馬車到火車飛機;從山洞茅草屋到藝術宮殿、摩天大樓;從原始歌舞娛樂到現代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從手寫筆算到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從地球的開發利用到月球的勘探研究……人類可以無止境地開發自己的潛能,並創造新的世界。

    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多數人恐怕自己也弄不清楚。看看下面的例子或許你能明白。

    沙特阿拉伯塔伊夫城有一個25歲的漂亮姑娘,不知什麼原因"啞"了20年,經多方醫治毫無效果。有一天,媒人領進一個大她25歲的長得很醜的老頭子來相親,見面之後,姑娘的父親私自做主,逼着姑娘嫁給他。姑娘急了,竟講出20年來的第一句話:"我寧死也不嫁給他!"

    這事奇怪嗎?不奇怪,中國古代也有這樣的事。據《醫部全錄》載,明朝年間,某地有一個姑娘得了一種怪病,打哈欠後兩隻胳膊怎麼也放不下來了,多方求醫無濟於事。後來家人請了一位郎中來家診治。這位郎中看後當着病人說,要想治好病就得用艾炙肚臍下的丹田穴,一邊說着一邊用手去解姑娘的褲帶。這一下羞得姑娘無地自容,趕忙用手一護,想不到奇蹟出現了,姑娘的兩隻胳膊竟於不知不覺中放了下來。

    以上兩個事例,似乎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中孕育着必然。現代醫學心理學認爲,由於各種複雜的內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腦機能存在着一種抑制現象,使得人們長期難以察覺自己的能力。在意想不到的強刺激條件下,這種抑制被解除,蘊藏在人體內的潛能會突然爆發出來,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科學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處於休眠狀態,沒有開發出來。如果我們能多挖掘自己一些潛能,那將會創造一道亮麗的人生風景線。

    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一場話劇時,女主角因故不能參加演出,出於無奈,他只好讓他的大姐擔任這個角色;可他大姐從未演過主角,自己也缺乏信心,所以排演時演得很糟,這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不滿,他很生氣地說:"這個戲是全戲的關鍵,如果女主角仍然演得這樣差勁,整個戲就不能再往下排了!"這時全場寂然,屈辱的大姐久久沒有說話,突然她擡起頭來堅定地說:"排練!"一掃過去的自卑、差澀、拘謹,演得非常自信、真實。斯坦尼期拉夫斯基高興地說:"從今天以後,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大藝術家。"

    美國的笛福森,45歲以前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銀行小職員。周圍的人都認爲他是一個毫無創造才能的庸人,連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然而,在他45歲生日那天,他讀報時受到報上登載故事的刺激,遂立下大志,決心成爲大企業家,從此,他前後判若兩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頑強毅力,破除無所作爲的思想,潛心研究企業管理,終於成爲一個頗有名望的大企業家。

    事情非常明顯,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發火使他大姐受到刺激,積聚在大姐身上的表演潛力便不可能迸發出來。同樣,如果不是報上刊載的故事的刺激,笛福森也不可能成爲一個大企業家。在這裏,刺激起了不尋常的作用。人們常常埋怨社會埋沒人才,其實,由於缺乏信心和勇氣、自卑、懶惰、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自我埋沒的現象也是相當普遍的。如果我們能多給自己一點刺激,多一點信心、勇氣、幹勁,多一分膽略和毅力,就有可能使自己身上處於休眠狀態的潛能發揮出來,創造出連自己也吃驚的成功來。

    日本一家報紙曾報導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名日本婦女趁幼兒熟睡之際外出購物,返家途中,在巷口與人閒聊,這時家中的幼兒醒來尋母,遂爬上陽臺呼叫,不幸小孩一失足從陽臺上墜落下來,說時遲,那時快,其母飛奔至樓下,奇亦般地接住了自己的孩子。按道理說三歲幼兒體重約十五公斤重,從五樓墜下,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在將近到達地面時的重量絕非常人所承受得了,況且這個人是個年近三十的婦女。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轟動。後來新聞界還專門請來舉重運動員和賽跑運動員做了一個模擬實驗,結果都無法成功地接住也無法及時趕到出事地點。

    一個弱女子在奮不顧身的情況下,其運動技能的水平居然能遠遠超過訓練有素的運動員。類似的事件也曾在英國及美國發生過。在一個夏天,美國一位殘障、一直以輪椅代步的年輕母親,在她孩子失足掉進游泳池的時候,她連人帶輪椅衝進泳池,救起了她的孩子,並隨即實施人工呼吸,救活了她的孩子。事後警方當局請這位母親描述她的整個經過時,她卻答不上半句話來。

    而在英國倫敦的一場大火中,一名婦女竟可獨自一人左手扛彩電,右手扛保險櫃衝出火場。事後,她在衆人的嘖嘖稱奇中,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瞭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人的潛能是無窮的。生活中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放手去做,全力以赴,只要發揮你的潛能,你就能做到。

    所以,如果你想做成某件事,請記住第12個忠告: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

第13節:接受來自苦難的恩賜

鄭周永給年輕人的忠告:沒有人天生願意接受苦難,

    但當苦難來臨時,你必須要接受。你要知道,如果你能

    走過苦難,苦難就是上天對你的一種恩賜

    誰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很多年輕人正在經歷着種種苦難,遭受着種種挫折和打擊,這的確是人生的不幸。可是,人們也驚奇地發現,無數傑出的人物都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正是苦難成就了他們,苦難對於他們來說,是上天的一種恩賜。

    下面,我們來結識幾位從苦難中站起來的巨人。

    被人們譽爲"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的傑克·倫敦,是一位苦難造就的偉大作家。

    據說,列寧在臨去世的日子裏,總讓他的夫人讀他最喜歡的短篇小說《渴望生存》。這篇作品正是傑克·倫敦寫的,內容是寫一個淘金者在疲憊不堪之時與一隻病狼的較量。我也很喜歡這篇作品,說着一個簡單的故事,卻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也許就是傑克·倫敦的作品特點。

    傑克·倫敦於1876年出生在加里福尼亞州一戶破產農民家庭裏。他才10歲左右,父親就破產失業了。從這時起,他便不得不分擔家裏生活的憂愁。他走街串巷當報童,到車站去卸貨車,到滾球場幫助人豎靶子……總之,爲了活下去,他什麼都幹,把掙來的每一分錢全部交給家裏。正如他後來說的:"差不多在早年的生活中我就懂得了責任的意義。"

    14歲,傑克·倫敦小學畢業,進了一家罐頭廠當童工。後來又到麻紗廠看機器,到發電廠燒鍋爐。在工廠裏,他飽嘗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童工生活的苦難:每天在非人的條件下常常要工作十八九個小時,直到深夜11點才能拖着疲勞不堪的身子國家。後來,作家回憶這段生活時,憤慨地說:"我不知道在奧克蘭一匹馬該工作多少鐘點"他說自己成了"勞動畜牲"。

    1893年,傑克·倫敦17歲時,受僱到一條小帆船上當水手,動身到日本海和白令海去捕海狗。海上生活苦不可言。可是,這次航海卻增加了他的見聞,也磨練了他的意志,成了他後來寫作一系列海上故事的生活基礎。不久,他因爲"無業遊蕩"被捕入獄當苦工。

    出獄後,他刻苦自學。但由於家裏一直太貧窮,他直到18歲才上中學。緊接着,又因爲生活維持不下去中途退學。1896年,他20歲時,靠自修考上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可是,只讀了一個學期,便因繳納不起學費退學。失學後,他一面在洗衣店做工,一邊開始業餘寫作,希望用稿費來彌補家用。可是,當時稿費不僅低,而且時常拖欠。有時候,他爲了馬上得到稿費,甚至要跑到雜誌社與出版商幹上一架。

    後來,傑克·倫敦又隨衆人到遙遠的阿拉斯加去當淘金工人。他歷經千辛萬苦,由於缺乏營養,勞累過度患了壞血病,幾乎使他下肢癱瘓。但是,北方壯麗的自然景色,淘金工人的苦難生活,印第安人的悲慘遭遇,卻給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前面提到的《渴望生存》,便是收穫之一。

    苦難的刺激與磨練,使傑克·倫敦成爲一個具有特殊氣質的作家。成爲職業作家後,他16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9個小時,一共寫了50本書,其中僅長篇小說就有19部。他的作品一開始就堅持現實主義的原則,充分表現人的生命的偉大,人同困難的鬥爭,人處於各種逆境中的反抗,給20世紀初的文壇帶來一股生氣勃勃的力量。

    人們稱譽張樂平爲大藝術家,可人們並不都知道,他所以路走上藝術道路,竟是由於貧窮驅使的。

    張樂平出生在浙江一個窮村子裏。父親是個"窮教書"的,靠一個人的工資養活6口人。根本不夠吃穿。母親只得幫人繡花掙點錢補貼家用。因此,張樂平小時候便常常帶着母親剪剪紙樣,描描圖案,藝術生命的幼芽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萌芽的。他愛上了美術,可是,父母哪有錢爲他買紙,買筆。他的"畫紙"便是海邊的沙灘,"畫筆"是岸邊的蘆柴。小學老師喜歡他愛畫畫,教他畫過諷刺"賄選總統"的漫畫。這成了他的"處女作"。

    家裏太窮了,張樂平15歲時就被迫離開家鄉到南江縣一家木行當學徒。人格的侮辱,累活的重壓,逼得他多次想逃出苦海。其實,即使他不逃,人家也要趕他走——主要是由於他太愛畫畫了。

    在木行時,沒有零花錢,無法買畫紙。張樂平想了個竅門:老闆吸水煙讓他捲紙媒:他就在紙媒上畫畫,旁邊留一條空白卷在外面。可是,這種僞裝被老闆發覺了。一次,因爲張樂平畫畫時塗得墨汁太多,老闆吹不着紙媒,打開一看見上面有畫,氣得揍了他一頓。狠心的老闆還把點着火的紙捻子燙張樂平的手。又一次是個大熱天的晚上,張樂平點着油燈關在小屋裏學畫畫,蚊子圍着他的光腳嗡嗡地轉。爲了躲避蚊子咬,他找來兩隻肚大口小的罈子,把雙腳藏進壇裏繼續畫畫。誰知,老闆提早回來,突然敲門。張樂平心一慌,忘記了兩腳還在壇裏,就起身去開門,撲通一聲,人倒壇破。老闆見他又在偷偷學畫,還打破他的罈子,飛起一腳把張樂乎踢倒在破壇的碎片上,後腦勺磕破了,鮮血直流。後來那塊傷疤一直留在頭上。很快,老闆把他趕了出來。

    以後,張樂平又到印刷廠當過練習生,做過小生。有一段時間他窮困潦倒,還擺過飯攤,靠賣上海飯菜爲生。現在,他還保存着當時一幅自畫像《攜家流徒圖》。畫中的他,衣衫襤褸,滿面胡碴,東奔西波。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給孩子們畫像。因爲愛畫畫,他三次被老闆趕出來,不斷停生意,不斷換主顧,連自己的肚子都混不飽。

    1935年,張樂平開始畫三毛。1947年秋,他開始創作《三毛流浪記》。張樂平曾感慨地說:我就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三毛!

    如果,我們再看看一些作家的經歷,也不難發現,他們最成功的作品,往往正是他們與自己苦難體驗的作品。譬如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證。

    經歷苦難是一種痛苦,因爲苦難常常會使人走投無路,寸步難行,苦難常常會使人失去生活的樂趣甚至生存的希望。有過苦難體驗的人,都不會忘記在生活泥潭裏奮力掙扎的情景。但當你戰勝苦難之後,這由苦難帶來的痛苦往往也會變爲千金難買的人生財富。

    如果你正在經受苦難的考驗,請記住第13個忠告:接受來自苦難的恩賜。

=================================================================================

第14節:最能依靠的人是你自己

吉姆·克拉克給年輕人的忠告:不要凡是都依靠別人,

    在這個世上,最能讓你依靠的人是你自己。在大多數情況

    下,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你自己。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各種危機中,而想要擺脫這些危機,不要想依靠別人,要學會靠自己拯救自己。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着。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去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他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

    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面就這樣,驢子將大家剷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

    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衆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再來看下面的這個故事。

    從前,有個放牛娃上山砍柴,突然遇到老虎襲擊,放牛娃嚇壞了,抓起鐮刀就跑。然而,前方已是懸崖!老虎卻在向放牛娃逼近。爲了生存,放牛娃決定和老虎決一雌雄。就在他轉過身面對張開血盆大口的老虎時,不幸一腳踩空,向懸崖下跌去。千鈞一之際,求生的本能使放牛娃抓住了半空中的一棵小樹。這樣就能夠生存了嗎?上面是虎視眈眈、飢腸轆轆的老虎,下面是陰森恐怖的深谷,四周到處是懸崖峭壁,即使來人也無法救助。吊在懸崖中的放牛娃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後,禁不住絕望地大哭起來。

    這時,他一眼瞥見對面山腰上有一個老和尚正經過這裏,便高喊"救命"。老和尚看了看四周的環境,嘆息了一聲,衝他喊道:"本人沒有辦法呀,看來,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啦!"

    放牛娃一聽這話,哭得更厲害了:"我這副樣子,怎麼能救自己呢?"

    老和尚說:"與其那麼死揪着小樹等着餓死、摔死,不如鬆開你的手,那畢竟還有一線希望呀!記住,你只能靠你自己!"說完,老和尚嘆息着走開了。放牛娃又哭了一陣,還罵了一陣老和尚見死不救。天快要黑了,上面的老虎算是盯準了他,死活不肯離開。放牛娃又餓又累,抓小樹的手也感越來越沒有力量。怎麼辦?放牛娃又想起了老和尚的話,仔細想想,覺得他的話也有道理。是啊,現在只能靠自己了。這麼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條,而鬆開手落下去,也許仍然是死路一條,也許就會獲得生存的可能。既然怎麼都是個死,不如冒險試一試。

    於是,放牛娃停止了哭喊,他艱難地扭過頭,選擇跳躍的方向。他發現萬丈深淵下似乎有一小塊綠色,會是草地嗎?如果是草地就好了,也許跳下去後不會摔死。他告訴自己:"怕是沒有用的,只有冒險試一試,才能獲得生存的希望。"他咬緊牙關,在雙腳用力蹬向絕壁的一剎那鬆開了緊握小樹的手。身體飛快地向下墜落,耳邊有風聲在呼呼作響,他很害怕,但他又告訴自己絕不能閉上眼睛,必須瞪大眼睛選擇落腳的地點。奇蹟出現了——他落在了深谷中惟一的一小塊綠地上!

    後來,放牛娃被鄉親們揹回家養傷。兩年以後,他又重新站立了起來。

    在這兩個故事中,沒有人能救得了那頭驢子和那個放牛娃,他們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

    在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俗語中,有一句話是不少人特別是不少年輕人耳熟能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誠然,人生在世,總要或多或少地依靠來自自身以外的各種幫助——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關愛、社會的鼓勵……可以說,人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已開始接受他人給予的種種幫助。然而,許多年輕人"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靠",已經遠遠超出和大大脫離了一個人需要外部力量幫助這種正常之"靠",而演變成"唯父母和朋友是靠"的依賴心理,把自己立身於社會的希望完全寄託在父母和朋友的身上。

    信奉"在家靠父母"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上不能自理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或者事業上不能自立而離不開父母權力、地位和金錢支撐的年輕人。這樣的年輕人,顯然不可能在生活上自立自強、在事業上有所作爲。這裏,有必要重溫一下小仲馬的故事。

    小仲馬寫作之初,寄出的稿件連連石沉大海,父親大仲馬對他說:"你寄稿時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信,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也許情況就會好多了。"可小仲馬不但堅決拒絕以父親的盛名作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筆名,以免編輯把他和父親聯繫起來。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他終於取得了成功——長篇小說《茶花女》一炮打響,成爲傳世之作。可以想象,假如小仲馬當年依靠父親的名氣從事創作,或許能發表一些作品,卻斷然不會創作出如此不朽之作。

    鄭板橋曾經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不要總是依賴別人,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別人身上,而要依靠自己解決問題,因爲每個也有許多事要做,他只可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我們,別人只可能幫一時卻幫不了一世。所以,靠人不如靠自己,最能依靠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如果你想擺脫危機並有所成就,請記住第14個忠告:最能依靠的人是你自己。

====================================================================================

第15節:改變的力量源自於決定

安東尼·羅賓給年輕人的忠告:唯有采取新的行動,纔會

    產生新結果,而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先,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

    改變的力量源自於決定。

    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掌控人生中發生的各樣事,但卻可決定要怎麼去想、去相信、支感受和去面對。

    我們都知道,生活中每一刻裏所作的決定,都會帶出新的選擇、新的行動、乃至於新的結果,可是爲何大多數人卻忘了自己擁有這樣的決定能力?

    簡言之,不是我們所處的環境註定了我們的命運,而是所作的決定註定了我們的命運,你今天過着什麼樣的日子,全是先前的決定所致。

    你決定要學什麼或不學什麼、要相信或不相信什麼、要放棄或堅持什麼、要和什麼樣的人結婚、耍有幾個孩子、要吃什麼食物、要不要抽菸或喝酒、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或做什麼樣的事,這一切的決定都自然就會掌控和主導你的人生。

    如果你確有心想改變自己的人生,那麼就必須對自己的現狀和未來作出企望和決定……同時還得促其實現。當我在使用"決定"這個字眼時,那可是抱着玩真的念頭,不少人會這麼說:"我決定要減掉些體重。"可是口氣卻那麼稀鬆平常,一點都不當回事。

    那不是決定,只是一種心願,換句話說也只是想瘦一點。一個真正的決定,除了要這麼做之外,不再有其他第二種想法,更不會有半途而廢的念頭。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一出生就佔有先天優勢,擁有富裕的家庭、優良的環境、強壯且健康的身體,凡是你能想得到的,似乎他們一點都不缺。然而我們也都知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最終的下場淪爲身材臃腫,自甘墮落,乃至於吸毒成癮。

    同樣情形,我們經常也會遇上、讀到和聽到一些感人的故事,他們生就悲慘的遭遇,可是卻不甘於向命運低頭,因而下定決心勇敢面對,結果克服各樣的艱難,寫下一頁輝煌的人生。這些人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楷模,充分釋放出無比的內心力量。

    這些人物是怎樣做出那些偉大的事蹟呢?全在於人生的關鍵時刻作出不凡的決定,不再向現實低頭,而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就這個發自內心的由衷決定,結果便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經常有些人這麼說:"嗯,我應當減去一些體重;我應當多賺些錢;我應當努力找份好工作;我應當戒酒。"不管他說了有多少個"應當",可是一切依然沒什麼改變。

    人生要想有所改變,唯一之途就是要作出一個由衷的決定,這意味着除了照着決定去做,心裏不再有其他之想。既然作決定是如此容易,卻又那麼有威力,何以多數人不肯下定決心作出決定呢?只因爲他們以爲決定就像是許願一樣:我希望能戒菸或我希望能戒酒。就因爲大多數人很少作出由衷的決定,長久下來,就根本忘了作出由衷決定是怎麼回事。

    當你作出個由衷決定,那就像是在水泥地上刻出一道痕,可不是在沙地上畫一條線,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這道明顯的刻痕會帶給你力量,不達成所認定的目標絕不中止。

    那些克服了生命障礙的人,之所以能扭轉人生逆境,憑藉的就是每天作出三個有威力的決定。

    一、應該專注於哪些事。

    二、那些事具有何種意義。

    三、到底要怎樣去做。

    艾德o羅伯茲是個終身得坐在輪椅上的平凡人,只因爲決心不讓人生爲這張椅子所限,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

    當他十四歲時得了一種怪病,造成自頸部以下癱瘓,從此就每天離不開呼吸設備,有好幾次差點死掉。可是他依然不顧身體的疼痛,決心要爲其他同患解除痛苦。

    他是怎麼做的呢?在過去的十五年間,他決心要跟這個不重視殘障人士行動的世界對抗,希望能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艾德o羅伯茲不斷教育社會大衆,發起重視殘障人士的活動空間,從輪椅的上下坡道、專用的停車位到扶手裝置,這一切都使殘障人士行動起來更便利。

    他是第一位患有頸部以下癱瘓而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很明顯的,這個人把目光投注於大部分相同患者所未留意之處,而全力改造所處的不良環境。他不把肉體的殘障視爲不便,反倒視爲一項挑戰,決心爲同患創造出更舒適的生活品質,結果卻也如願以償。

    艾德o羅伯茲的故事有力地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人生並非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而端視你是否作出要改變的決定。

    有6個能很快掌握住作決定的祕訣,使之在人生中能發揮無比的威力:

    1.記住作決定的真正威力

    當你有心想改變整個人生之際,別忘了作決定是你可以運用的一個工具,一旦你作了個新的決定,就會給你帶來一連串新的方向、新的行動、新的結果、乃至於新的人生。

    每一個新的決定都會爲你展開一頁新的人生,別忘了日後若是你心情很低落、不知何去何從或是倒楣臨頭,只要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並作個決定,就可能改變現況。一個決定是不是有用要看你有沒有後繼的行動,如果沒有則表示你根本未作決定。

    2.下定決心作個真正的決定

    作決定永遠是比後續的行動要來得困難,所以在作決定時要多用腦子,不過也不能太花時間,更別光是窮擔心怎麼去做或做了之後會有什麼後果。

    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成功的人作決定都很快,那是因爲他們早已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觀以及人生所要追求的是什麼;調查另外還顯示,他們在作了決定後不輕易更改。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通常失敗的人作決定多半很慢,可是改變主意又快得很,可說是優柔寡斷。要想成功,一定得具備快刀斬亂麻的果斷。

    決定本身就帶有行動的意味,所以當你作了一個真正的決定時,記得後面跟着的就是有關的行動。我一直就信守這條重要的法則:若是沒有想好實現結果的具體行動,就別貿然作決定。

    3.要經常作決定

    你作的決定越多,就越能作出好的決定。這就好像身上的肌肉是越用越強壯,而作決定的"肌肉"也是如此。把遲遲未作決定的那些事作個了斷,你將會發現所獲得的能力是何等地大。

    4.從所作的決定中學習

    有些時候不管你考慮得多周到,總難免會有意外發生,這時可別爲所作的決定懊惱,而應從其中汲取教訓。你不妨問問自己,到底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我能從其中學到什麼?往往這樣的失敗可能是一個你料想不到的祝福,使你在未來得以作出更好的決定。

    你可別只看一時的挫折,而應學習如何節省時間、金錢,少走冤枉路,讓自己擁有在未來得以成功的能力。

    5.堅守所作的決定,但行動及作法上可得保持彈性

    一旦你作好決定,可別死抱着一定的作法,那可能會害死你。經常有些人作好了決定,便死抱着自己認爲是最好的作法,而聽不進去其他的建議。在此我要告訴你,腦袋不要弄得太僵化,要學習怎樣保持彈性,聽聽其他善意的建議。

    6.享受作決定的樂趣

    要知道你任何時候所作的決定,都可能改變自己整個人生,所以別輕易忽略了隊伍中排在你後面的人,別忘了注意飛機上坐在你一旁的人,也許你下一個所打的或所接的電話、下一部所看的電影、下一本所讀的書、甚至於本書的下一頁都有可能爲你開啓人生的新機,你過去一直所期待的種種也可能會豁然開朗。

    人類的精神是難以壓制的,只要有心想贏、有心想成功、有心去塑造人生、有心去掌握人生,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沒有超越不了的障礙。當你決定人生要由自己來掌握,那麼日後的發展就不再受困於你的遭遇,你的人生將因此改變,而你也就有能力去掌握自己的命運。

    如果你想擁有改變自己的力量,請記住第15個忠告:改變的力量源自於決定。

=====================================================================================

第16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楊瀾給年輕人的忠告:不管是得意的時候還是悲觀的

    時候,都要了解自己最需要什麼,對自己想要的東西要明

    了,抓住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一個孩子,在學校時的功課差極了,老師說他的智力有問題。看上去,孩子的確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個人坐在屋前的花園裏看着花草小蟲很長時間。他的父親教訓他:"除了打獵、養狗、捉老鼠以外,你什麼都不操心,將來會有辱你自己,也會有辱你的整個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這個學習成績平平、行爲怪異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親愛他,她想如果孩子沒有那些樂趣,不知道他的生活還會有什麼色彩。她對丈夫說:"你這樣對他不公平,讓他慢慢學會改變吧。"

    丈夫說:"你這不是教育,你會毀了他的一生。"但她卻固執己見,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勵。

    她支持孩子到花園中去,還讓孩子的姐姐也去。母親耍了一個小心機,她對孩子和他的姐姐說:"比一下吧,孩子,看誰從花瓣上先認出這是什麼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認得快,於是她就吻他一下。這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無法回答的問題。他開始整天研究花園的植物,蝴蝶,甚至觀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點的數量。

    對於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覺得不可理喻。那種憐愛是無助無望的,除了暫時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無益處。但是,就是這位醉心於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後成爲了生物學家,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他就是達爾文。

    一個人的發展方向,直接決定着一個人的成敗。一個人總會有自己的興趣,興趣就是最佳的發展方向,也是最好的老師。對什麼感興趣,就去做什麼,也就是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是很多成功者的不二法門。

    2001年3月15日,一個名爲"摩西奶奶在21世紀"的畫展,在華盛頓國立女性藝術博物館舉行。該展覽除展出摩西奶奶的作品外,還陳列了一些來自其他國家有關摩西奶奶的私人收藏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張明信片,它是摩西奶奶1960年寄出的,收件人是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日本人。

    這張明信片是第一次公佈於衆,上面有摩西奶奶畫的一座穀倉和她親筆寫的一段話: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地幫你打開成功的門,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了。

    摩西奶奶爲什麼要寫這段話呢?原來這位叫春水上行的人想從事寫作,他從小就喜歡,可是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一家整容醫院裏忙活,這讓他感到很彆扭。馬上就30歲了,他不知該不該放棄那份令人討厭的職業,從事自己喜歡的行當。收到春水上行來自日本的信,讓摩西奶奶很感興趣,因爲過去的來信,都是恭維她或向她索要繪畫作品的,只有這封信是謙虛地向她請教人生問題的,雖然當時她已100歲了,還是立即回了信。

    摩西奶奶是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位農婦,76歲時因關節炎放棄農活,開始了她夢寐以求的畫畫。80歲時,到紐約舉辦畫展,引起了轟動。她活了101歲,一生留下繪畫作品1600餘幅,在生命的最後一年還畫了40多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人們異常關注那張明信片呢?原來那張明信片上的春水上行正是目前日本大名鼎鼎的作家渡邊淳一。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每當講解員向參觀的人講解這張明信片時,總要附帶地說上這麼幾句話:你心裏想做什麼,就大膽地去做吧!不要問自己的年齡有多大和現在的工作狀況如何,因爲你想做的那件事纔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纔是你人生的成功點,纔是你生命的寄託和精神的家園。

    做自己喜歡做和最想做的事,是人生的成功點所在。因爲,你自己喜歡做和最想做的事,就是你的興趣所在,這裏面蘊藏着你的天賦,並且做起來也能充滿信心和激情。最主要的是,你願意去做,只要願意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

    2001年5月,內華達州的麥迪遜中學在入學考試時,出了這麼一個題目:"比爾·蓋茨的辦公桌上有五隻帶鎖的抽屜,分別貼着財富、興趣、幸福、榮譽、成功五個標籤,蓋茨總是隻帶一把鑰匙,而把其它四把鎖在抽屜裏,請問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題?其它四把鎖在哪一隻或哪幾只抽屜裏?

    一位剛移民美國的中國大陸學生,恰巧趕上這場考試,看到這個題目後,一下慌了手腳,因爲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語文題還是一道數學題,他交了白卷。考試結束,他去問他的擔保人——該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訴他,那是一道智能測試題,內容不在書本上,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師有權根據他的觀點給一個分數。

    這位大陸學生在這道9分題上得了5分。老師認爲,他沒答一個字,至少說明他是誠實的,憑這一點應該給一半以上的分數。讓他不能理解的,他的同桌回答了這個題目,卻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蓋茨帶的是財富抽屜上的鑰匙,其它的鑰匙都鎖在這隻抽屜裏。

    後來,這道題通過電子郵件被髮回國內。這位學生在郵件中對同學說:現在我已經知道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凡是回答這把鑰匙的,都得到了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讚賞,你們是否願意測試一下?說不定從中還會得到一些啓發。

    據說有一位聰明的同學登上了美國麥迪遜中學的網頁,他在該網頁上發現了比爾·蓋茨給該校的回函。函件上寫着這麼一句話: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着你人生的祕密。

    如果你不想使自己變得枯燥,想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請記住第16個忠告: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第17節:缺少條件就創造條件

奧裏森·馬登給年輕人的忠告:如果你缺少成功的條件,

    不要自暴自棄,而應該去創造條件。成功人士都是這樣做的。

    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須也要這樣做。

    成功是需要很多條件的,比如,健全的體魄、聰明的頭腦、堅忍不拔的精神等,但這些條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的。一個成功者,首先就在於,他從不苛求條件,而是竭力創造條件。

    博迪是法國的一名記者,在1995年的時候,他突然心臟病發作,導致四肢癱瘓,而且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被病魔襲擊後的博迪躺在醫院的病牀上,頭腦清醒,但是全身的器官中,只有左眼還可以活動。可是,他並沒有被病魔打倒,雖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寫,他還是決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開始構思的作品完成並出版。出版商便派了一個叫門迪寶的筆錄員來做他的助手,每天工作6小時,給他的著述做筆錄。

    博迪只會眨眼,所以就只有通過眨動左眼與門迪寶來溝通,逐個字母逐個字母地向門迪寶背出他的腹稿,然後由門迪寶抄錄出來。門迪寶每一次都要按順序把法語的常用字母讀出來,讓博迪來選擇,如果博迪眨一次眼,就說明字母是正確的。如果是眨兩次,則表示字母不對。

    由於博迪是靠記憶來判斷詞語的,因此有時就可能出現錯誤,有時他又要濾去記憶中多餘的詞語。開始時他和門迪寶並不習慣這樣的溝通方式,所以中間也產生不少障礙和問題。剛開始合作時,他們兩個每天用6小時默錄詞語,每天只能錄一頁,後來慢慢加到3頁。

    幾個月之後,他們歷經艱辛終於完成這部著作。據粗略估計,爲了寫這本書,博迪共眨了左眼20多萬次。這本不平凡的書有150頁,已經出版,它的名字叫《潛水衣與蝴蝶》。

    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橋。然而橋樑專家們卻說這計劃純屬天方夜譚,不如趁早放棄。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也確信這座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克服了種種困難,在構思着建橋方案的同時也說服了銀行家們投資該項目。

    然而橋開工僅幾個月,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也嚴重受傷。許多人都以爲這項工程因此會泡湯,因爲只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

    儘管華盛頓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銳,他決心堅持要把父子倆費了很多心血的大橋建成。一天,他腦中忽然一閃,想出一種用他惟一能動的一個手指和別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隻手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年,華盛頓就這樣堅持着用一根手指指揮工程,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落成。

    自身的缺憾往往是難以更改的事實,任何企圖掩蓋或迴避缺憾的做法都可能引來的消極的結果。嘗試着直視缺憾,並把它當作是奮鬥的動力,即使有缺憾,在看似沒有成功的條件時,你也可以創造條件獲得成功。

    美國最受愛戴的總統羅斯福8歲時,他的身體虛弱到了極點,呆鈍的目光,露着驚訝的神色,牙齒暴露脣外,不時地喘息着,學校裏的老師,喚他起來讀課文,他便顫巍巍地站起,嘴脣微張,吐音含糊而不連貫,然後頹然坐下,生氣全無,真是低能兒童的典型。而世界上像他同類的兒童不知有多少,大都是這樣的神經過敏,如果稍受刺激,情緒便受影響,處處恐懼畏縮,不喜交際,顧影自憐,毫無生趣。在別人看來,他沒有任何可以取得成功的條件。但羅斯福並不如此,他雖有天賦的缺憾,同時他也有奮鬥的精神,他抱定人定勝天的信心,克服他天賦的缺憾,去爲成功創造條件。

    他是怎麼樣去克服天賦的缺憾並創造成功的條件的呢?羅斯福總統所用的方法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他不靜等幸運之自至,而努力追求幸運。他毫不自餒於天賦的貧薄,反而利用它做爲通往成功的基石。他絕不怨恨先天的缺憾,而使自己愁苦,更不姑息他身體的虛弱,一味地療養,不單單隻從喝藥水,受注射,或避居山林,遨遊海上,以恢復他的健康。他卻採取積極的鍛鍊,以達到他的目的,他要和別的健康的孩子一樣,活潑地去騎馬、划船和做劇烈的運動。他用堅毅的態度,對付他畏怯的天性,用忍耐的精神,克服他先天的賦予。處處以快樂和藹對待人們,他先就要除去怕羞、畏縮和不喜交際的個性。果然在他人大學之前,他已獲得大大的成功,他已是人們樂於接近,一個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的青年了,他經常在假期中,到亞烈拉去追逐野牛,到洛磯山狩獵巨熊,以及到非洲大陸去襲擊獅子,終至他勝任軍隊的艱苦生活,帶領馬隊,在與西班牙的戰爭中,功績顯赫。

    羅斯福總統的成功,不但因爲他有剛毅的精神,不爲天賦的缺憾所屈服,更因爲他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的缺憾,並不自以爲聰明、勇敢,強健而稍事放任,他並知道自己的缺憾,何者可以克服,何者應予利導,他自知虛弱、畏怯,可以克服,而語言、態度,必須因勢利導,他學習假嗓音,在演講時運用,雖然齒露於外,及身軀顫抖等小節,未能盡合演講的技術,更沒有洪鐘般的聲音,驚人詞令,但仍是令人信服有力量的演說家之一。

    在很多時候,我們看似都缺少成功的條件。缺少成功的條件不要緊,因爲條件是可以創造的。如果我們主動去創造了條件,成功就指日可待。

    如果你缺少成功的條件,請記住第17個忠告:缺少條件就創造條件。

=====================================================================================

第18節:要永遠保持一顆熱忱之心

拿破崙·希爾給年輕人的忠告:永遠也不要讓自

    己失去那份應有的熱忱,你只有保持一顆熱忱之心,

    才能給你帶來奇蹟。

    麥克阿瑟將軍在南太平洋指揮盟軍的時候,辦公室牆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這樣的座右銘:

    你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輕,絕望就年老;歲月使你皮膚起皺,但是失去了熱忱,就損傷了靈魂。

    這是對熱忱最好的讚詞。培養髮揮熱忱的特性,我們就可以對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加上了火花和趣味。

    一個擁有熱忱之心的人,不論是在挖土,或者經營大公司,都會認爲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天職,並懷着深切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熱忱的人,不論工作有多麼困難,或需要多大的訓練,始終會用不急不躁的態度去進行。只要抱着這種態度,任何人一定會成功,一定會達成目標。愛默生說過:"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爲有一顆熱忱之心而成功的。"事實上,這不是一段單純而美麗的話語,而是邁向成功之路的指標。

    一個濃霧之夜,當拿破崙·希爾和他母親從新澤西乘船渡江到紐約的時候,母親歡叫道:"這是多麼令人驚心動魄的情景啊!"

    "有什麼出奇的事情呢?"拿破崙·希爾問道。

    母親依舊充滿熱情:"你看呀,那濃霧,那四周若隱若現的光,還有消失在霧中的船帶走了令人迷惑的燈光,那麼令人不可思議。"

    或許是被母親的熱情所感染,拿破崙·希爾也着實感覺到厚厚的白色霧中那種隱藏着的神祕、虛無及點點的迷惑。拿破崙·希爾那顆遲鈍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鮮血液的滲透,不再沒有感覺了。

    母親注視着拿破崙·希爾:"我從來沒有放棄過給你忠告。無論以前的忠告你接受不接受,但這一刻的忠告你一定得聽,而且要永遠牢記。那就是:世界從來就有美麗和興奮的存在,她本身就是如此動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自己必須要對她敏感,永遠不要讓自己感覺遲鈍、嗅覺不靈,永遠不要讓自己失去那份應有的熱忱。"

    拿破崙·希爾一直沒有忘記母親的話,而且也試着去做,就是讓自己保持有那顆熱忱的心,有那份熱情。

    在人的一生中,做得最多和最好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成功人士,必定都具有這種能力和心態。即使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才能,必定是更具熱情的那個人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熱忱一方面是一種自發力量,同時又是幫助你集中全身力量去投身於某一事情的一種能源。

    在波士頓,有個棒球隊,一直只擁有極少部分的觀衆,支持他們的力量很弱,他們的表現也很差。但是,後來他們到了密爾瓦基,這裏的市民對這個新球隊的熱情十分高漲,棒球場擠滿了人,非常關心這個隊,並相信這個隊一定可以取勝。

    市民們的熱情、樂觀與信賴,給了這支棒球隊極大的鼓舞,次年就幾乎躍登聯賽的首位。仍然是原班人馬,但在這個球隊內部卻有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們因此而發揮了從未有過的水平。觀衆的熱情給這個棒球隊輸入了新鮮血液,爲他們創造了奇蹟。

    許多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卑感,常常低估了自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缺少熱心。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相信自己的健康、精力與忍耐力,都具有重大的潛在力量,這種自信會給予你以極大的幫助,熱愛自己,就會幫助你自己成功。

    你熱心不熱心或有沒有興趣,都會很自然地在平時表現出來,沒有辦法隱瞞。跟某個人握手時緊緊地握住對方的手說:"我很榮幸能認識你。"或"我很高興再見到你。"那種畏畏縮縮而又死板的握手方式,真的還不如不握。只能使人覺得"這傢伙死氣沉沉,半死不活"。要想找出以這種方式握手的成功人士,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但最終一定會被某個充滿熱忱之心的人找到。

    如果一個人能保持一顆熱忱之心,很多事都會迎刃而解。

    紐約的一位小姐從祕書學校畢業出來,想找一份醫藥祕書的工作,由於她缺少這方面的工作經驗,面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她就開始運用熱忱原則。在她去面試的途中,她給自己來段精神講話,"我要得到這個工作,"她說,"我懂得這個工作。我是一個勤快而自律的人,我能夠做好這個工作。醫生將會視我爲不可缺少的人。"在走到辦公室的途中,她一再對自己重複這些話。她充滿信心地走進辦公室,並且熱忱的回答問題,醫生也就僱用了她。幾個月後醫生告訴她,當他看到她的申請表上列着沒有任何經驗的時候,他決定不用她。只是給她一次禮貌的談話而已,但是她的熱忱使他覺得應該試用她看看。她把熱忱帶進了工作,而成爲了一位很出色的醫藥祕書。

    南非一位叫阿爾夫·麥克衣凡的人以熱忱之心和一個暴烈難纏的顧客建立了生意往來。他負責出租起重機給承包商。那位被他稱之爲"史密士先生"的人總是非常粗魯無禮,並且經常大發脾氣,見了兩次面,史密士都拒絕聽他的解說。但是麥克衣凡還是要再見史密士一次。麥克衣凡說出了經過:"他又在發脾氣,站在桌子前面向另一個推銷員大聲吼叫。史密士先生臉紅得像蕃茄一樣,而那個可憐的推銷員正渾身抖個不停。我不願意讓這種景象嚇倒我,我決心表現出我的熱忱。我走進他的辦公室,他粗聲粗氣的說:'怎麼又是你。你要什麼?'在他繼續說下去之前,我先展開微笑,以平靜的聲音和最熱忱的態度對他說:'我要將所有你要的起重機租給你。'他站在辦公桌後面15秒鐘沒有說話。他以很不解的眼光看着我,然後說:'你坐在這裏等我。'他在一個半小時以後回來,招呼我說:'你還在這裏。'我告訴他我有非常好的計劃提供給他,因此我必須要向他介紹這個計劃之後纔會離開。結果我們訂了一年的合約,而且以後還可以做更多的生意。"

    有一個曾經被自卑、焦慮的病態心理折磨得幾乎對自己的事業絕望的人,在經歷了一場心理戰,並嘗試着做出熱心的樣子之後,終於使自己的事業有了起色,並重新獲得了歡樂。他對自己這一段大起大落的生活感慨萬分端,他說:"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教訓,我體會到我必須去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改造我自己,喚起自己對生活、對每一件與自己相關聯的事情的熱情,學會對每個人、每件事都做出熱心的樣子,並熱心去做每件事,讓熱情貫穿自己的生活,這樣,才不至於讓沮喪、煩惱佔據自己的心,終於我重又得到了充實的生活。我也將永遠保持那一份熱忱。"

    "十分錢連鎖商店"的創辦人查爾斯·華爾渥滋也說過:"只有對工作毫無熱忱的人纔會到處碰壁。"查爾斯·史考伯則說:"對任何事都充滿熱忱的人,做任何事都會成功。"

    沒有一顆熱忱之心,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順利地完成。熱忱是一種待人接物的良好心態,也是一種激發自身潛能的巨大力量。在生活和工作中,以一顆熱忱之心對待一切,往往會產生奇蹟。

    如果你想讓自己創造奇蹟,請記住第18個忠告:要永遠保持一顆熱忱之心。

=================================================================================

第19節:學會巧妙地運用"借"字

學會巧妙地運用"借"字

    卡爾·阿爾布雷克特給年輕人的忠告:如果你想很輕鬆地使自己

    獲得成功,獲得財富,而又不用什麼實際上的投入的話,就要學會巧

    妙地運用"借"字,這是最高明的一種手段。

    當你兩手空空又想成就一番大業時,不妨巧借他人之力爲我所用,這種方法又被稱作"借雞勝蛋"、"空手套白狼""空手道"等,這是古今中外白手起家的最高經營之道。

    美國億萬富翁丹尼爾·洛維洛在近40歲時,還很窮,不成氣候。在平淡無奇地"混"了幾十年後的某一天,洛維洛突然間大徹大悟了。他發現了用別人的錢來賺錢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先鼓動銀行給予貸款,買了一條普通的舊貨船,然後將它改裝爲油輪,包租出去。爾後,又巧妙地以這條船做抵押,到銀行借得另一筆貸款,接着又買了一條貨船,改裝成油輪後出租……若干年過去了,洛維洛不斷地貸款、買船、出租,生意越來越大。每當他還清一筆貸款,就意味着有艘船隻名正言順地變成了他的私產,租金收入也不再作爲還貸款流人銀行,而是落入洛維洛的私人腰包。

    後來,洛維洛借錢賺錢的方法又邁上一個新臺階,幾乎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先組織人設計和建造一艘船,而在安放龍骨以前,他便找到某家運輸公司,讓它預定包租這艘八字還沒有一撇的船。洛維洛再拿着公司與他簽訂的租船合同並以"未來的"租金收入做擔保到銀行貸款,然後再用貸到的這筆錢建造這條船,經過數年時間,當這筆貸款連本帶息全部償還之後,這艘船就是洛維洛的了。如此這般,洛維洛沒花1分錢,便成了一艘艘輪船的主人。到後來洛維洛不但擁有了世界最大的私人船隊,還擁有衆多的旅店、辦公大樓及鋼鐵、煤礦、石油化工公司等。

    你沒有本錢沒關係,你可在不違反法律和道德規範的前提下,巧妙藉助他人的財力和物力爲自己謀取財富,把"借"來的暫時當做自己的並加以運用,當然,"借用"完畢一定要"歸還"。

    現代許多赫赫有名的大企業之中,赤手空拳闖天下而成爲大老闆的人並不在少數。角榮建設公司董事長角榮便是其中之一。在發跡之前,他長期在專心思考"沒有資金賺大錢"的生意,費了好長一段時間纔想出一套"預約銷售"的方法。

    這項辦法其實很簡單,譬如,有人要賣某處山坡的地上物時,他就前去找買主,一找到,他就跟買主接洽。不妨來看看他的辦法:"那座山上的木料價值有100萬元以上,主人現在有意以80萬脫手,請你把它買下來。2個月內一定保證賺一成。超出一成利潤時,超出部分由我所得,如果賺不到一成時,我可以賠你一成的利潤。"

    這樣角榮就讓有錢的朋友給他做連帶保證。如果買方把它買下來,買好了之後,角榮就代買主銷售,如此他往往以買價2倍左右的價格脫手。對買主來說,2個月就有一成的利潤,而一成利潤比一年的銀行利息要多得多,而且有保證,安全可靠,因此找買主並不困難。

    這項預約促銷的方法,顯然需要有一點社會信用才能辦得到。如果你有信用,有人能替你保證,你只要有誠意和勤於跑腿,這項事業就可以日益壯大。

    在百業都需大本錢經營的現代,角榮做這項不要資金的生意確有一套,並且頗有所獲。他本來一無所有,經過10年的努力,就是靠着這種高超的"借術",賺取了10億日元。

    運用"借"字不僅僅包括資金、技術等要素,還包括藉助名人的名氣。

    倫敦一家曾經門可羅雀的珠寶店,爲了擺脫其岌岌可危的困境,利用人們對黛安娜仰慕、傾倒的心理,對顧客這樣介紹說:"這是黛安娜王妃前天選購的那種項鍊。我想,你一定也喜歡它。"那些"愛屋及烏"的"黛安娜"迷們,立刻搶購"黛安娜王妃"所賞識的首飾。老闆滿面春風,親臨櫃檯,面帶微笑,熱情地爲每位太太和小姐介紹"黛安娜王妃"喜歡併購買的那種項鍊,那些愛趕時髦的"黛安娜"迷們蜂擁而至,使得這一家珠寶店一時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僅幾天的營業額就超過了開業以來的總營業額,發了一筆大財。

    美國一出版商有一批滯銷的書久久不能脫手,便給總統送去一本,並三番五次地徵求總統的意見,忙於政務的總統沒有時間與其糾纏,便隨口應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如獲至寶般地大肆宣傳:"現在有總統先生喜歡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滯銷的書不久就被一搶而空了。

    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了,他又送給總統一本。總統上了一回當,想奚落他一下,便說:"這本書糟透了。"出版商聽後大喜,他打出廣告:"現在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結果,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購買,書隨之脫銷。

    出版商第三次將書送給總統的時候,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不置可否。出版商卻大作廣告:"現在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出售!"居然又一次大賺其利。

    借名人的名氣是一種很有效的經營方法。但是,使用這種方法應當注意所提到的名人,必須是大衆公認的。而他確實與產品有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引起注意和興趣的效果。如果這種方法使用不當,也就是說如果你所提到的名人是過時的或者與你所經營的產品的關係很牽強附會的話,只能引起顧客的反感和否認,從而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你想成功,請記住第19個忠告:學會巧妙地運用"借"字。

=================================================================================

第20節: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

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不斷地學習是年輕人成功必備

    的重要條件。因爲,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只

    有不斷地進步,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必須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必須有向成功人士和傑出同行學習的肚量,還要正確地評估自己的目標和能力,然後模仿、運用、調適。如果肯努力的話,就會不斷地進步,有時候還能青出於藍,超越所學習的對象。

    先來看一下李嘉誠是怎樣通過"偷藝"學習的。

    1957年春天,李嘉誠揣着強烈的希冀和求知慾,登上飛往意大利的班機去考察。

    他在一間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尋訪那家在世界上開風氣之先的塑膠公司的地址,經過兩天的奔波,李嘉誠風塵僕僕來到該公司門口,但卻嘎然卻步。

    他素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也許應該名正言順購買技術專利,然而,一來,長江廠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二來,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佔領市場,賺得盤滿鉢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進這家公司學習。

    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只有旅遊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闆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能夠推着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吞下去。李嘉誠收工後,急忙趕回旅店,把觀察到的一切記錄在筆記本上。

    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屬於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誠邀請數位新結識的朋友,到城裏的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製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最後,李嘉誠滿載而歸,終於一步步地創就了一番大業。

    你有尊敬的人或刺激你成長、讓你佩服的人嗎?有的話,下次遇到困難或猶豫不決時,你不妨想象,這些讓你尊敬、佩服的人大概會怎麼做。當然,你不一定就得照着那樣做,但總可以當作參考。

    當你更清晰、仔細分析這些令你尊敬的人時,就會發現他們做事的優點,由此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

    如果你目前心目中還沒有佩服的人,建議你務必趕快尋找,應該是有的。

    1982年美國哈雷機車的主管前往日本本田機車設在俄亥俄州的工廠訪問,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當時本田在美國重型機車市場擁有40%的佔有率,是哈雷最強勁的對手。因爲駕機車的人都認爲本田的機車不但價廉,而且比哈雷耐用好駕用。

    哈雷當時原本只想學學本田用來打敗他們的科技,但是他們在本田廠內卻看不到電腦,也沒有機械人,沒有特別的作業系統,更只有少量的紙上作業。他們找到的除了30名職員領導着470名裝配工人外,再沒有別的了,只是這些員工都對工作顯得很滿意。

    本田的贏,贏在它會活用常識,而這也是哈雷可以學習的地方。哈雷董事長畢爾斯在比較兩個工廠時說:"實在很難相信我們會那麼差,但我們的確是很差。"

    五年以後,哈雷重整旗鼓,在美國重型機車的市場佔有率從23%增至46%,而銷售額也達到了空前的1770萬美元。爲什麼?因爲俄亥俄之旅使哈雷的態度有了革命性的轉變,從美國式的好勇鬥狠變成謙卑可親、到處求知的形象。在一年之內,哈雷採用了最好的人事管理制度,它使哈雷得以脫胎換骨。

    哈雷發現,日本機車只有5%會在生產線末端被剔出,而哈雷卻有五到六成,光堅固耐用卻缺乏零件而被剔出的就比日本機車的總退件率高出好幾倍;有的時候是因爲在倉庫儲存過久,等到送上生產線時已經生鏽,有時只是規格上的小修正就使得零件變成廢物。

    爲什麼呢?經過苦心研究之後,哈雷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譬如說,哈雷以電腦化庫存管理來控制整個製造過程,當時以美國的標準而言是模範生。但是當研究過日本工廠之後,畢爾斯發現美國式的這套作法其實只會生產許多廢料而已。

    日本人的祕招則很簡單:本田和其零件供應商每天只生產一點點所需零件,而不是像美式的每年只生產幾次,每次就是一大批。零件得以"及時"生產,公司每年就可因無庫存而節省數百萬美元的利息,也沒有零件會因儲存而耗損,又節省空間,也簡化了整個工廠的作業。如果發現不良零件,通常也只生產了一兩天,很容易更正。

    哈雷引進了本田的庫存管理系統,將其中的員工參與模式和以統計數據爲基礎的管理制度,與其深明美國騎士心理的特長結合,結果使哈雷在美國國內重型機車市場的佔有率提高,並且成爲世界級的角逐者。

    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虛心學習。各行各業都有模仿的對象,沒有蘇格拉底就沒有柏拉圖;俄國的冰上曲棍球隊效仿加拿大隊;馬蒂斯的筆法取自高更的繪畫技巧。

    可是在今天普遍缺乏學習的精神,有勇有謀,惟獨少了謙卑的學習態度。只有少數的人才體會學習的重要性,其他的人都要吃過競爭者的一番苦頭才明白學習之道。

    無論怎樣,都要找到值得你學習的對象,以開放的心和受教的態度向這些老師學習。永遠不要斷言你已經找到最好的老師,或是自以爲出類拔萃;換句話說,要不斷的尋求更好的成功方式。

    如果你想超越自己,超越別人,請記住第20個忠告: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