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同學——個人發展戰略

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搞明白==“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比“我應該如何在別人認爲的好工作裏面成功”,要重要的多==。

想要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就不應該把它綁在別人的記分牌上。

冰山模型

整個冰山模型越往下的要素,越難培養、越難發現。越下層的東西相對也越能成爲競爭優勢。

知識和思維的差別

單純的知識儲備,如果不能結合思維能力去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是很難提升你的市場價值的。

技能在稀缺的時期很值錢,一旦行動變動、人才供給增多,市場價值就會下跌,不得不學習新的技能。

每天打開各種學習產品、不斷學很多碎片化知識,練習一些並不稀缺的技能、考各種幾個月就能拿下來的證書,最後收入還是上不去,反而會覺得很挫敗。

第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最容易——人們總是傾向於做容易的事情,而不是正確的事情。

第二,受限於目前崗位的定位——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這種崗位要求下,沒有動力去提升眼前崗位不需要,但更長遠更有價值的能力。 我們選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個天花板。

第三,沒有看清楚工作的本質——很多人以爲值錢的是知識和經驗,任何工作都是在解決問題,如果你的知識沒辦法解決問題,它就沒有價值。

SIGN模型——天賦發現

努力固然重要,但沒有方法的、無效的努力反而會讓你喪失信心,是有害的。

  • 自我效能——對某類事非常有信心,覺得自己可以做成功。
  • 本能——讓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的事情
  • 成長——某一個領域,一接觸就比別人進步的快一些
  • 滿足——做完這個事情後,雖然很疲勞,但是依然有滿足感
將知識內化成能力
  • 掌握20%的核心——一個領域20%的核心內容可以解決這個領域80%的問題

    好師傅所起到的作用,除了提供資源之外,另外一個重大作用在於,他會告訴你一個領域中最核心的是什麼,從而讓我快速入門

  • 知識和問題互相靠

    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想不起用什麼知識,是因爲知識和問題之間是脫節的,他們是分別存儲的。

    知識向問題靠,就是說,每看到一個知識的時候,就去思考這個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問題向知識靠,遇到問題,拋棄第一反應,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式來解決,而要去想有什麼方法論模型可以用

  • 系統化能力練習需要時間——我們的習慣,是高估幾天的變化,而低估幾個月的變化

  • 知識不能內化成能力,除了浪費大腦內存之外毫無意義;大腦不單是用來記憶的,更是用來思考的。

意志力是有限的

人的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任何讓自己堅持的事情,都會消耗它

當你堅持學習的時候,不是“學習”這件事情累着你,而是“堅持”這件事累着你了

抵制慾望花費精神力

威爾海姆·霍夫曼主持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醒着的時候,把大約1/4的時間用來抵制慾望。而這個研究是在BP機時代做的,20年間,移動互聯網興起帶起的誘惑比過去上千年的誘惑加起來還要多,所以我們每天需要抵制更多的慾望。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常常覺得沒做什麼事情,也會感到很心累的原因。

堅持不僅僅只靠意志力

理性,情感,情境三方面要素

理性上知道要學習

情感上願意去學習

情境上製造合適的學習氛圍

理性:樹立明確目標

具體量化到時間,內容,只有足夠明確的目標才更容易堅持

感性:利用情緒衝動
  1. 截止日期的緊迫感——《黑鏡》的編劇查理·布洛克說;“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2. 比較產生的焦慮感——你需要一個在關鍵時刻踹你一腳的人,因爲人都是有惰性的
  3. 鼓勵帶來的成就感
情境:創造學習環境

如果可以利用環境,就不要用你的意志力來抵制慾望

避免成爲定製化人才

亞當·斯密;“如果一個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直釦針的十幾分之一時,見識必然有限.”

  • 調整主體,給自己定好發展方向——進入一家公司時,就想好:如果我離開這裏,還能幹什麼?
  • 提升能力,讓自己成爲橫向可遷移人才
  • 提高認知高度,讓自己成爲可拓展人才——跳出工序,瞭解整個產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