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ys'2011見聞

       亞洲太平洋系統(The 2nd ACM SIGOPS Asia-Pacific Workshop on System, APSys'2011)會議結束了第一天的議程,本次workshop由於有幾位在系統領域頗有建樹的大牛參與而變得頗具意義:首先這次的workshop是由UCSD的YY Zhou教授聯合復旦大學的陳海波博士聯合組織的,參加此次workshop的大牛還有:普林斯頓大學的Prof.Kai Li,MPI-SWS的Dr.Peter Druschel,MSR Silicon Valley的Doug Terry,新蘭威爾士大學的Gernot Heiser,UCSD的Prof.Geoff Voelker。國內的有MSRA的Zheng Zhang,IntelAPAC R&D的Honesty Young等人。會議還吸引了來自日本的慶應大學,韓國首爾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參與,並給出一些talks和posters。

       在具體的session開始之前,普林斯頓大學的Kai Li教授給了關於雲存儲系統方面的Keynotes,他的presentation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之後的第一個session是關於kernel的,chair是MSR的Chandu Thekkath,新蘭威爾士大學NICTA研究團隊的PhD candidate Bernard Blackham首先上臺做presentation,介紹瞭如何結合操作系統設計一個能夠提供內存保護和虛擬內存的實時系統,由於我本身是做編譯和程序分析出身,對於kernel領域的技術細節問題不是很懂,所以這方便就沒有深究,需要提及的是此君在本次會議上很活躍,問題很多,對於多數talk他都會問一到兩個問題;之後來自waterloo大學的Prof.Tim Brecht從他的博士研究生髮現的Linux kernel的三個與性能相關的Bug出發闡述應該如何處理和對待kernel中的bug的問題。之後在耶魯訪問的科大校友Liang Gu介紹瞭如何爲安全的雲計算構建一個面向驗證的kernel,韓國首爾大學的學生和在MIT CSAIL訪問的清華大學學生Haogang Chen分別作了關於虛擬共享內存和linux kernel vulnerabilities的talk。 短暫的break之後,開始了第二個session,session chair是來自新蘭威爾士的Gernot Heiser。主題是與可靠性和安全性相關的,這個與我的方向比較Match,但是我期望的與純程序分析相關的talk並沒有出現,首先復旦大學的同學介紹瞭如何用性能計數器來檢測和識別安全漏洞,感覺上idea挺有意思;在Yale訪問的科大老師Yu Zhang給出的talk是與確定性執行有關的內容,在MPI上實現了一個虛擬內存的foudation,整體上講得不溫不火,可能還是語言障礙吧,並沒有引發大家很大的興趣;之後新蘭威爾士的Amani(名字很霸氣)同學介紹瞭如何對Device Drivers進行靜態分析,提出了一個相對初步的Model checking method,簡而言之就是在Drivers和OS之間再新增一層抽象用於刻畫程序行爲和狀態。之後同樣是清華在MIT CSAIL訪問的Xi Wang給出了一種可回溯的檢測技術,講得很快,在沒有看paper之前比較難follow他,英語比較溜,在中國人中不多見啊。最後一個talk是由上交的Cheng Zhang講如何解決程序中log冗餘和不足的問題,整體上是用動靜結合的切片方法對log信息進行tracing,給我感覺是動態切片就是爲了出去冗餘的控制流信息爲靜態切片服務,通過切片找到log的輸出軌跡,對於不確定的地方添加新log以解決log信息不足的問題。下午下半時段的第三個session是關於虛擬化技術的,chair是來自UCSD的Geoff Voelker,由於對這方面不瞭解,在加上腸胃有些不舒服,這個session的內容完全是當做鍛鍊聽力了,不過悲催的是,四個主講人,只有一個來自英語國家澳大利亞,其餘三個人分別來自:日本、中國和韓國。其中日本慶應大學的talk引起了一些爭論,可能是主講的學生一方面講得質量不高,另外一方面也沒有完全follow和理解別人的問題。   

       在晚宴之前,主持人把上述提到的各路牛人集中到一塊,大家暢所欲言,爲APSys將來的發展建言獻策,主流內容當然是首先盛讚本次的workshop辦得不錯,上海這城市很nice啊之類的,當然,相對於第一次在India辦的較爲寒酸的APSys,這次確實要好多了。之後就是有人建議應該把這個workshop辦的更爲open,另外就有人不是很同意,還有關於應該發會議文章還是發期刊文章的爭論。

       整體上,workshop發表的研究內容都是比較初步的,論文基本上不會超過六頁,實驗也很初步,benchmark較少;當然workshop的好處也就是在此,把自己初步的idea以及實現結果show出來,接受其他人的feedback,然後再完善,投正式的會議。國外比較重視這種研究過程,不過國內相對就不是很關注這方面了,所以我們還有一些需要學習的地方。 除了研究內容之外,也說些其他的,workshop的氛圍還是很輕鬆的,大家基本上都是暢所欲言,沒有什麼保留的交流。另外,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學生,包括教師,英語普遍不是很好,所以就導致與老外的交流很少,基本上,老外見面,甭管熟不熟,上去就握手開始寒暄,但是中國人往往羞於啓齒,這實際上就沒有體現出workshop的價值,對於我來說,雖然英語口語比較蹩腳,但是還是硬着頭皮上,逮着人就儘量交流,其實也並不一定要跟人老外的方向一樣,甚至都不一定要跟他討論研究的內容,天氣,生活,學習......都可以說,大多數老外都是很nice的,咱英語再差,他都說:it's OK. 所以,晚餐的時候,我就逮着waterloo university的Tim Brecht開始閒扯,一邊吃飯,一邊瞎聊,很悲催的是,給他介紹我們具有中國特色的菜餚時,都不知道一些單詞應該怎麼說,好在人不怎麼care,看來以後我還得多加強這方面的鍛鍊。

       兩天的workshop結束了,確切的說是一天半,收穫也不少,感覺來這一趟還比較值得,現在切切實實感覺到,做研究,多與人交流很重要,workshop,conference是不錯的交流平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