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ys'2011见闻

       亚洲太平洋系统(The 2nd ACM SIGOPS Asia-Pacific Workshop on System, APSys'2011)会议结束了第一天的议程,本次workshop由于有几位在系统领域颇有建树的大牛参与而变得颇具意义:首先这次的workshop是由UCSD的YY Zhou教授联合复旦大学的陈海波博士联合组织的,参加此次workshop的大牛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Prof.Kai Li,MPI-SWS的Dr.Peter Druschel,MSR Silicon Valley的Doug Terry,新兰威尔士大学的Gernot Heiser,UCSD的Prof.Geoff Voelker。国内的有MSRA的Zheng Zhang,IntelAPAC R&D的Honesty Young等人。会议还吸引了来自日本的庆应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并给出一些talks和posters。

       在具体的session开始之前,普林斯顿大学的Kai Li教授给了关于云存储系统方面的Keynotes,他的presentation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之后的第一个session是关于kernel的,chair是MSR的Chandu Thekkath,新兰威尔士大学NICTA研究团队的PhD candidate Bernard Blackham首先上台做presentation,介绍了如何结合操作系统设计一个能够提供内存保护和虚拟内存的实时系统,由于我本身是做编译和程序分析出身,对于kernel领域的技术细节问题不是很懂,所以这方便就没有深究,需要提及的是此君在本次会议上很活跃,问题很多,对于多数talk他都会问一到两个问题;之后来自waterloo大学的Prof.Tim Brecht从他的博士研究生发现的Linux kernel的三个与性能相关的Bug出发阐述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kernel中的bug的问题。之后在耶鲁访问的科大校友Liang Gu介绍了如何为安全的云计算构建一个面向验证的kernel,韩国首尔大学的学生和在MIT CSAIL访问的清华大学学生Haogang Chen分别作了关于虚拟共享内存和linux kernel vulnerabilities的talk。 短暂的break之后,开始了第二个session,session chair是来自新兰威尔士的Gernot Heiser。主题是与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关的,这个与我的方向比较Match,但是我期望的与纯程序分析相关的talk并没有出现,首先复旦大学的同学介绍了如何用性能计数器来检测和识别安全漏洞,感觉上idea挺有意思;在Yale访问的科大老师Yu Zhang给出的talk是与确定性执行有关的内容,在MPI上实现了一个虚拟内存的foudation,整体上讲得不温不火,可能还是语言障碍吧,并没有引发大家很大的兴趣;之后新兰威尔士的Amani(名字很霸气)同学介绍了如何对Device Drivers进行静态分析,提出了一个相对初步的Model checking method,简而言之就是在Drivers和OS之间再新增一层抽象用于刻画程序行为和状态。之后同样是清华在MIT CSAIL访问的Xi Wang给出了一种可回溯的检测技术,讲得很快,在没有看paper之前比较难follow他,英语比较溜,在中国人中不多见啊。最后一个talk是由上交的Cheng Zhang讲如何解决程序中log冗余和不足的问题,整体上是用动静结合的切片方法对log信息进行tracing,给我感觉是动态切片就是为了出去冗余的控制流信息为静态切片服务,通过切片找到log的输出轨迹,对于不确定的地方添加新log以解决log信息不足的问题。下午下半时段的第三个session是关于虚拟化技术的,chair是来自UCSD的Geoff Voelker,由于对这方面不了解,在加上肠胃有些不舒服,这个session的内容完全是当做锻炼听力了,不过悲催的是,四个主讲人,只有一个来自英语国家澳大利亚,其余三个人分别来自:日本、中国和韩国。其中日本庆应大学的talk引起了一些争论,可能是主讲的学生一方面讲得质量不高,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完全follow和理解别人的问题。   

       在晚宴之前,主持人把上述提到的各路牛人集中到一块,大家畅所欲言,为APSys将来的发展建言献策,主流内容当然是首先盛赞本次的workshop办得不错,上海这城市很nice啊之类的,当然,相对于第一次在India办的较为寒酸的APSys,这次确实要好多了。之后就是有人建议应该把这个workshop办的更为open,另外就有人不是很同意,还有关于应该发会议文章还是发期刊文章的争论。

       整体上,workshop发表的研究内容都是比较初步的,论文基本上不会超过六页,实验也很初步,benchmark较少;当然workshop的好处也就是在此,把自己初步的idea以及实现结果show出来,接受其他人的feedback,然后再完善,投正式的会议。国外比较重视这种研究过程,不过国内相对就不是很关注这方面了,所以我们还有一些需要学习的地方。 除了研究内容之外,也说些其他的,workshop的氛围还是很轻松的,大家基本上都是畅所欲言,没有什么保留的交流。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学生,包括教师,英语普遍不是很好,所以就导致与老外的交流很少,基本上,老外见面,甭管熟不熟,上去就握手开始寒暄,但是中国人往往羞于启齿,这实际上就没有体现出workshop的价值,对于我来说,虽然英语口语比较蹩脚,但是还是硬着头皮上,逮着人就尽量交流,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跟人老外的方向一样,甚至都不一定要跟他讨论研究的内容,天气,生活,学习......都可以说,大多数老外都是很nice的,咱英语再差,他都说:it's OK. 所以,晚餐的时候,我就逮着waterloo university的Tim Brecht开始闲扯,一边吃饭,一边瞎聊,很悲催的是,给他介绍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菜肴时,都不知道一些单词应该怎么说,好在人不怎么care,看来以后我还得多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两天的workshop结束了,确切的说是一天半,收获也不少,感觉来这一趟还比较值得,现在切切实实感觉到,做研究,多与人交流很重要,workshop,conference是不错的交流平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