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一)

什麼是積極?爲什麼要積極?

主動記筆記和被動記筆記

人需要安靜,需要回憶,記住經歷然後學習。老鼠實驗。安靜爲內省提供媒介,是深層次的學習保證。

如何誕生的?說的就是這麼課的歷史。什麼是?

哪些是能夠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是能解釋生活中的?哪些是需要自我提高總結反省才能用到生活中的?

如果沒有相當的嚴謹性,是很難開成普遍的課程的。即使它很精彩。

人需要將自己的經歷總結起來這很重要,進行反省,這比你一直往下走,一直進行嘗試要好的多。

現在的教育是傳授信息。

但是隻有信息是不夠的,我們現在時將信息撞到容器中,但是我們現在需要將容器變形。只關注信息本身是不夠的。

同樣的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讀,一個當成災難,一個當成動力。“目標前三,只得到第八”一個是失敗,完了,一個是我需要鍛鍊,進步,這是我的動力。這是和容易是有關係的。快樂是由我們的精神狀態決定的。

鑿除多餘的石頭,也就是擺脫限制,阻礙,或者失敗的恐懼。

勝利失敗,起起落落。常事並不是那麼普通,尤其是應用到實際中時。經常性的提醒,一週兩次。

除了信息高速公路還需要轉換信息高速公路。

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讓人連續不斷的發問。

第一:真的相信自己,他們認爲自己能做好,他們有目的,他們有動力。-----自信。   第二:一直問問題。想要更加了解這個世界,他們是終身學習者。

幸福是終身的追求。以後比現在幸福,現在比以前幸福。如何能提高我的自尊不是自戀?如何我才能變的更幸福。

問題中的問題    我問一個問題,我會從別的地方也找到相關的答案,如果他對我有用,我就會把它的優點吸取過來。

我們在引入行爲上的改變的同時,必須引入認知上和情緒上的改變。影響和認知還不夠,還要有行爲。你所做的改變。


“適合”的重要性,也就是某種方法,某種工具,某種觀點是否適合你。不是你聽到的每種觀點,每個研究,每個接入方法,都適合你,很多事情你需要經歷,然後你需要做決定,這個適合我,我需要把它弄到我的生活當中來,或者,那個不行,對我沒什麼意義。

研究沒有說它適合所有人,它說這對於大多數人或者對於很多人都有作用或者正在起作用。

鑑別什麼樣的東西適合你,不是所有東西,而且肯定不會所有東西都是和你,但應該有很多東西適合。


 處理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方法。例如心理學,專注研究的東西如果成功會應用於生活實際,它還需要預防這個東西。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是爲什麼有人如此成功?而其他的可能研究的是爲什麼這麼多人失敗?他們提出了方案,但是毫無改變。

積極樂觀,但不是盲目樂觀,他們樂觀的相信事情會被解決。他們的樂觀在於:可能現在不成功,但是以後會的,我從剛剛發生的事情學到了東西。他們對生活有信心,認爲其很有意義。有時候信仰是宗教有時候是他們做他們相信的事情。這些人有意義感,不管是在個人成功方面的意義,以及他們的行事的意義,或者是服務社區的意義還有事情的目標意義。

信心和意義    PS:人的狀態有起起伏伏很正常,重要的是讓好的狀態持久,壞的狀態短暫,並且明白如何保持好的狀態,遇到壞的狀態自己怎麼解決。

問題導致改變,問題締造現實。

特定的問題會讓我們關注相應的事情,有注意力是好事,要不你總是注視着全世界,這不是好事。

我們怎麼了,我們有什麼事了,如何改善關係?由於這是你們的問題,你總是要盯着他,所以就沒有了注意優點了。

我的弱點是什麼?我要改善什麼?而不是我的優點長處是什麼?動機是好的,但是我們需要積極的問題。

他們是很重要的問題,但是如果只有這些問題你就會忽略優勢和美德。

有根據的自信,有根據的快樂。不是自我陶醉。培養心理彈性就需要有一個榜樣。

我會承擔責任,並且行動,而不是僅僅只是自憐。什麼是你的責任呢?你應該學到更多的東西這也是你的責任,你應該行動這也是你的責任,你能做什麼,你能做什麼貢獻,你能給你的小組帶來什麼優勢,讓他成爲一個優秀的小組。而不是抱怨其他學生,組長等等,你要爲它承擔責任。

自尊的六根支柱。其中一根就是自我負責。自尊心強的人會承擔責任。想培養高自尊心,培養自信的人會承擔責任,承擔生活的責任。你必須爲生活承擔責任就是理解。



積極的環境能改變人

提問題??出什麼問題?爲什麼人墮落?其實人習慣了這樣的問題,而其實人們應該問積極的問題,哪些人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只有疑問纔會引發鉅變,我們要注重優點。我們很多時候,儘管乾的是同樣的事情,但是內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你積極了自然也就解決了消極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培養積極性和個人優點,培養激情。回答這些積極的問題,我們追求的是有益的生活,我們會更成功。

你生病了,是因爲你的生活還不夠健康。因爲你不去追求那些讓你健康的東西。什麼樣的東西使你健康呢?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人生的目的,健康的人際關係。如果你沒有這些疾病就會侵入。培養自身成長和積極性。

健康模型倡導:培養能力,增強自身長處,改善人際關係,幫助人們找到對自己人生有益的事。

樂觀,追求,規劃會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你就是想表揚別人,你也要知道怎麼樣表揚。冥想可以改變我們的大腦思維,更容易感染到積極情況。其實每週鍛鍊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和服用最強力的藥物效果是一樣的。

我們需要觀察最優秀的羣體,從中學習應用到將來。提出正確的問題纔會更快樂?最好的一類人中學到東西。

改變的力量是會成指數函數增長的。必要的努力纔會發揮正面函數的作用。長遠來看,不在於降低的期望,正確和錯誤的期望,相信內在的改變。->認知境界,焦點,重要的是轉變。

接不接受人類本性,是否應該完善它?如何改變?引導向好的地方發展。

面對自己的內心----->寫日記和冥想。

准許爲人,affect-->嫉妒,情感,emotion    behavior--->moral cognitive  認知思想。不接受不好的想法,這個emotion是你無法改變的,但是真實的面對現實。都會痛苦但區別在於多麼快速的從痛苦情緒中恢復過來,心理免疫系統有多強。


環境的力量/樂觀主義

不好的詞影射,人們的行爲會發生變化。  愛好、畫,“創造好的環境”,榜樣,名人名言。新歡的書放在手邊,聽聽音樂,多看看激勵你的電影,有助於你的環境的建立。

《思考致富》HILL 《正面思考的力量》  相信你能成功,你纔有成功的可能。現在自助的書籍,總是過分的鼓吹了某些東西。我們需要的共同創造。相信你能成功,成功的可能性會增大,但是離不開刻苦勤奮與堅持不懈,而且失敗也避免不了,你要從失敗中學習,所以這只是等式的一半,而這些自助書籍往往誇過其實,效果甚微,甚至會造成毀滅性的效果。有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舉個極端的例子,例如虐待,例如殺人等等,短期內會高興,幸福但是長期它絕對是內疚焦慮,離成功越來越遠,這就會抹殺勤奮堅韌不拔以及失敗的作用,他們是成功幸福完美人生的必要組成部分。

享受與學習的比例要掌握好,不能再你該學習的年齡你享受了。上行循環將替代下行循環。希望你最後不是獲得了什麼而是改變了什麼。以身作則纔會成爲榜樣,它纔會按照你的做,成爲你想在時尚見到的改變。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潛力,如何創造一個積極的環境。

信念:自我實現的語言。他經常決定我們的表現。

但是我們不能對精神力量進行誤解,因爲言語永遠無法代表行動。    成功的人應該有兩種行爲:1.不斷提問2.相信自己能行  很多差異時不能用希望、信念和樂觀來解釋的,但是自助的書籍希望我們這麼認爲。    自尊就是我們自信的程度。

房子、錢等是和幸福是低度線性相關   自尊是和幸福高度線性相關      當我們要說一句話的時候,但不能包含所有的東西,所以只能說儘可能重要的。

我相信我能行--->1.會非常有行動力(無論是訓練還是真的)2.一致性或相合性的概念。(這主要是圖式--》內在的   現實發生的----》外部世界)

例如:東西會掉下來,別人對他人是慷慨的還是吝嗇的也與我的圖式無關。共同的作用就是關鍵。  我們的精神不喜歡內部與外部存在差異,我們的精神喜歡兩者的一致,相合,如果不相合我們就會產生異議感,覺得不適,感覺不舒服,不對勁。所以我們常常不惜一切讓兩者統一。要麼改變外部現實要門改變自我思維以符合外部現實,我們不喜歡不一致。不同:首先1.更新圖式2.忽視或拋棄外在信息3.主動驗證(如果我不喜歡他們,會找相應的事來驗證,並忽略好的事情)4.創造新的現實。

我相信而且我會加倍努力、滿懷鬥志的工作。最成功的也是失敗最多的。learn to fail,or fail to learn。成功別無他法。

成功沒有捷徑,只是坐下來思考,構想和相信是不夠的,我們要做的比這條的多。

悲觀主義者在短期和長期目標都很現實。樂觀主義者在他們短期目標設定上並不現實,但對於他們的長期目標就很現實。

悲觀主義者:他們有個目標,他們的期望很低,信念不高,他們不認爲自己能做好,積極性低,他們的大腦尋求一致。他們的表現通常取決於他們的信念和期望。他們的理解是我早跟你說了,我做不好,於是其他人異口同聲的說是的,你早就跟我們說了,你這樣現實真是好啊。但有時悲觀主義者超出了自身的期望,取得了成功。那麼又會怎麼樣呢?這時的解釋是低水平的信念,那麼解釋就是走運而已。不會再出現,或者今天是我的幸運日,或者因爲她今天表現的不好。於是大腦尋求一致,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這個循環,然後再一次變得現實,不成功的現實,但是現實。

樂觀主義者:高信念,高期望,積極性非常高。他們的大腦尋求一致性,白哦先沒那麼好,換言之,不現實。但是由於信念水平很高,他們的解釋,其主觀的解釋。好吧,如果我從中吸取教訓了會怎麼樣?這是個機會。我這次其實做的有進步了。就當吸取教訓了,他們依然保持着很高的信念,很高期望,積極性很高,大腦尋求一致性。他們的表現依然不好,所以不現實。但解釋是如果我從中吸取了教訓會怎麼樣?這次我做的好多了,我指出了哪些方法是不可行的,然後他們繼續,但然後外界的聲音就會爭吵說:不是吧,真的麼,你爲什麼就不能現實點?但他們相信可以做好,於是一次又一次的繼續堅持工作,5次10次500次,1000次,久而久之,知道他們帶來了“不現實的現實”並讓他成真,和他們的信念相一致。(這句話我感覺到了力量,原來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不斷地嘗試,纔會有進步,連信念都是這樣。)

經歷很多失敗,經歷很多付出經歷很多,堅持不懈而是如何解釋某件事?比如我如何解釋我的失敗?最後的結論是大慘敗,放棄?還是一個通向成功的機會,解釋一件事分爲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消極的人看什麼都是一概而論,不是全部就是一無所有。而相反,可以認爲我只是具體這一次考試沒考好,我能從中吸取什麼教訓,並且下次如何能考好這就是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視爲暫時的和特定的失敗。學會更積極的解釋事物的人。當然成功的等式中海油很多其他的因素。  

區分現實的樂觀主義和不現實的樂觀主義:他們相信自己會出去,信念支持者往下走 有着現實的信念,能對情況作出估計。

樂觀、熱情和勤奮 纔會看見成功。

我發現我越努力工作,我的運氣就越好。經常面對問題的人,幸福感會提高。

1.自我知覺理論:面對了,嘗試了那麼我就認爲我是一個有勇氣的人,這個敢於嘗試的人,這是一個很有自尊的人。我們的到自己的結論和別人的結論是一樣的。就是通過觀察行爲

真正來自於失敗的痛苦遠小於我們想象的。我們認爲與失敗有關的痛苦,我克服失敗,是的。我是沒做好或是她拒絕了我,但我克服了,但我一直在想的話,我就認爲它將一直持續,當我意識到痛苦要遠遠小於,我變的更自信了。我能應付了,我實際上比我自我想象中要更有適應力,我的自尊水平上升了。

逆境還是機遇?

learn to fail,fail to learn .

樂觀:1.做行動2.想象力3.認知療法。

對讚揚要有辨別力,如何正確讚揚。你要行動和努力面對必然成功,至少比以前不行動不去面對的要成功。即使一點點效能也有助於提高自我效能。自信《----》更努力。不僅告訴他們有多棒,還要告訴他勤奮努力奮鬥,獲得更多成功。詮釋事情的方式要不同。

想象力。 關鍵是不僅關注結果,想想了過程和結果。想想實現目的的過程以及目的本身。如何獲得結果,這個過程一定不能跳過。

想成功時,儘可能逼真,儘量使人有所感受,因爲感受越真實,我們的大腦越相信這是真實的,引發情感共鳴,纔能有所行動。思想---》情感

Event--->Evaluation--->emotion---->motion 改變評價,才能改變情感。

               (thought)change

3Ms我在哪方面扭曲了事實導致了消極的想法。1.Magnifying(放大)誇大發生的事情。歸納法是天生的本能。歸納過度例如我期中考試沒考好,我不聰明,不成功。全有全無態度。2.Minimizing 極小化  Tunnel vision 把它縮小了,我把它放大。視野變窄--->評估想法--->非理性影響能更迅速的恢復。3.Making up or fabriating虛構,捏造。承擔責任而不是責備。正確評估 let me try。符合現實?合理嗎?忽略了什麼重要的事嗎?什麼重要的跡象是我需要考慮的嗎?別隻進行幾何形狀的擴大,我在誇大什麼?在貶低什麼?我陷入困境了嗎?我忽略了什麼進展很順利的事情了嗎?我忽略了什麼進展不順的事情了嗎?由於詮釋不同,恢復的更快!!!Event發生我們是不能控制的,重要的是我們怎麼評估。基於你的提問,我們創造現實。  關注。《深夜加油站遇到蘇格拉底》

我們問的問題,決定我們的現實。花生三明治。理解了這點我們能改變。改變我們認知的方式,改變關注的事,改變我們的問題。非理性的問題,積極,創造現實問題。

消極和積極兩個極端之間。 關注現實,現實包括積極和消極。 事出皆有因,但是有些人是因事制宜。消極者你不會想跟他爭論。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詮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