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陳峯老師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解讀

陳峯老師向大家彙報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經濟社會背景

概括起來是3句話、12個字: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實際上有一個共同的源泉,就是工業革命以來的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推動現代企業制度變革和現代學校制度變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動力。《決定》和《規劃》都強調技術進步對教育體系帶來的結構性變化要求,以及技術進步對職業教育變革的影響和職業教育在技術進步中應承擔的責任。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GDP增速放緩,如何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需要靠“技術進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先進產業技術轉移應用。對教育戰線來說,服務先進產業技術轉移應用成爲關注的重點,此類人才培養的規模要佔到較大比重,不管是地方普通高校轉型發展,還是高職院校創新發展,最核心的着力點也是如何加快先進產業技術的轉移和應用,如何加快技術技能積累,從而使每一個產業、社會每一個領域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斷提升,進而促進產業升級。

“產業升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技術進步推動了原有產業升級發展;二是出現了大量新興產業。這對產業人才提出了兩個新要求:一是,技術進步導致的產業升級要求一線勞動者能力升級,更多的勞動者需要接受更長時間的教育與培訓,掌握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術和技能。這是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原動力。世界各國在高等教育大衆化進程中的主要增量都是高等職業教育。二是,由於大量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人才結構與之相適應,需要培養大量新的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產業升級所帶來人才結構調整,可概括爲兩個80%,即:人才隊伍中的80%是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中的80%是複合型人才。我們要根據國家產業升級需求對人才培養結構、教育結構進行重大調整。

第3句話是“創新驅動”。今年,***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三級跳經常跳不過去。這“三級”中,推廣應用領域人才需求量最大;沒有推廣應用,就不可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如何把人類所積累的知識、把先進的產業技術、把自主創新的成果轉化到生產實踐中去,轉化到生活實踐中去,轉化到社會實踐中去,轉化到文化實踐中去,這是職業院校應承擔的任務。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職業院校使命艱鉅,大有可爲。***總書記提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職教界一直強調“產業鏈”概念,要求把產業鏈、人才鏈、價值鏈統一起來,按照產業鏈的要求來組建專業羣。我們還要把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結合起來。這“三鏈”和“三級跳”,決定了高職院校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位置,也決定了高職院校必須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

“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創新驅動”,是當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面臨的最大機遇和最大挑戰,無論是謀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還是謀劃高等教育結構性調整,歸結起來都是根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確定國家人才培養的總體格局。這是最大的規劃、最大的質量、最重要的改革創新,是關係到整個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決定》和《規劃》給思想觀念帶來了深刻變化,要求學校突破關門辦學的思想束縛,敞開思想、敞開胸懷,擁抱新興產業發展、擁抱新的技術革命、擁抱新的工業革命。這是決定每一所學校能不能發展的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現在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全國職教會基本解決了,能否落到實處,取得創新發展,下一步要看地方和學校是否能真正有所作爲。

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內容

從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特徵兩方面來看,指導思想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第一句是“就業導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設計的基本出發點就是以就業爲導向,無論哪一個層次的職業教育,最基本的職責都是促進就業。評價任何學校都有一個底線標準,對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來講,底線標準就是“就業”,通過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長期職業發展能力來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目前我們也在積極建立第三方評價系統,圍繞“就業”這個基本點,綜合評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對學生的貢獻和對社會的貢獻。

第二句是“系統培養”。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帶來了對多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是多層次的,人才培養也應該是多層次的。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就是要根據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要求,系統培養各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第三句是“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最核心的性質、最重要的靈魂,也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根本路徑。我們經常講高等教育要多樣化,但十幾年來這個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因爲靠內向化的評價、封閉式的發展、人爲的規劃,不可能形成特色化、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高校只有服務多元需求,在實踐中找準類型定位,堅持開放融合發展道路,才能走出特色化、多樣化的發展之路。對職業院校來講,堅持走產教融合的道路,就必然會實現特色化、多樣化發展;通過產教融合這條道路,高等教育同構化和同質化的問題,也能予以解決。

第四句是“全面發展”。高職院校要堅持育人爲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爲學習者的職業發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這四句話是一個有機整體,就業導向是方向,系統培養是結構,產教融合是機制,全面發展是目標。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徵可以用4個詞、8個字來概括。第一個詞是“貫通”。要貫通從中職,到高職,到本科,到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貫通的前提是就業導向、產教融合。沒有就業導向、產教融合,就沒有貫通。

第二個詞是“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銜接,搭建起人才多樣化成長路線圖。要真正體現以學習者爲中心,畫清學習者的成長路線,把在銜接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隱性變成顯性、從抽象變成具體,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把這條路連通起來。

第三個詞是“立交”。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角度來講,“立交”更多體現爲怎樣建立教育和就業的旋轉門上。教育、就業,再教育、再就業,是學習型社會中人成長最普遍的路徑。發達國家,如德國、瑞士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都充分體現了這個規律。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框架存在着把各類教育封閉分割的傾向,我們要按照“立交”的要求,打破“各自爲政”的思維,把教育作爲一個有機體來認識和規劃。要打通全日制教育與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大部分人認爲只有課堂學習纔是學習,不認可課堂以外的學習方式。這不是一個科學的理念。“立交”不僅是銜接好教育體系內的各種教育,更重要的還要把教育和就業的“旋轉門”建立起來。

第四個詞是“融合”。要建立有效機制,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與產業相融合。特別是學校與所服務的產業、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區,都要建立某種意義上的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過去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結合得不是很好,目前職業教育已探索出了一條路徑,走好產教融合這條路就能真正迎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春天。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說明高等教育結構有問題,還沒有調整到位,這種情況下,不能過快增加高等教育規模總量。辦學校必須要創造價值,從理論上講,高等教育規模越大,創造的社會價值應該越多,就能更加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畢業生就業難恰恰說明高校沒有創造出應有的價值,沒有形成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正循環。基於此,建立高等教育開放融合的發展機制是“十三五”期間必須解決的問題。

三、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需要轉變觀念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首要的也是最難的是轉變思想觀念。重點要轉變4方面的觀念:一是從精英高等教育思維轉向大衆化高等教育思維。在高等教育金字塔結構中,塔尖的話語權遠遠大於塔基,一百所高職院校發出的聲音不如一所985院校發出的聲音影響大。再者,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大部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思維方式受到精英思想的影響。只有轉向大衆化教育思維,站在大衆化高等教育的角度來理解高等教育的結構,才能促進人才培養佈局與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相適應。

二是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短缺經濟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有需求應對,短缺經濟結束後,則必然要求把提高質量、調整結構、技術進步放在重要位置,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經濟政策的重點始終是在調整經濟上。同樣,在教育短缺的時代,畢業生拿到文憑就肯定能找到工作,但進入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後,質量問題、結構問題就顯現出來了。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起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的機制,需求倒逼改革。

三是要把創造價值作爲評價學校的基本標準。教育的方針是爲現代化服務、爲人民服務,具體到評價標準就是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要爲經濟社會創造價值,要爲學習者創造價值。在高等教育分類改革的基礎上,要明確不同類型高等學校的基本定位和價值標準。對研究型大學,評價的標準主要是要按照國際標準評價學科建設和科研成果,按照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問題評價社會貢獻;對應用型大學、高職院校,重點要評價對行業、區域、社區所作出的貢獻。雖然具體的評價標準不一樣,但共同點都是看是否創造了價值。

四是要始終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實踐論。***總書記在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中也要求 “知行合一”。 當前人才培養模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行脫節的問題。如何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把理論和實踐統一起來,是貫穿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鍵問題。基礎科學研究要和科學實驗相結合,才能真正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職業教育、應用技術教育要跟生產實踐、生活實踐、社會實踐、文化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培養行業企業歡迎的有用人才。

高職院校領導作爲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踐者,要具有不斷自我反思、自我對照的精神。自我反思就是針對傳統觀念去反思,自我對照就是不斷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規劃要求相對照。如此,才能始終保持改革的正確方向。

四、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與高職院校的關係

《決定》和《規劃》提出,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很多高職院校對此意見很大:爲什麼不允許高職院校升格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有意見很正常,但這存在一個誤解。關於應用技術類型高校的發展,分爲政策和制度兩個層面。政策上,通過示範引領的辦法,選擇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本科轉型做試點。制度上,要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政策具有當前性,制度具有長遠性。高等教育結構需要根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大的戰略佈局,轉型發展是整個戰略佈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引導部分普通高校轉型發展是三個方面的交匯點。第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主要出在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身上,這些院校必須轉變辦學模式,轉爲應用技術類型,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加快高等教育分類改革。第二個方面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根據經濟轉型對人才轉型、產業升級對人才升級的要求,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貫通培養。第三方面是搭建學習型社會人才成長立交橋。當前人才成長立交橋存在斷點,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繼續學習深造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滿足,只能到普通本科院校接受學歷教育、知識教育。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學習型社會只能是一部分精英的學習型社會,而不是大衆的,不是真正的學習型社會。一批本科院校轉型後,可以搭建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繼續學習深造的上升通道,滿足他們職業發展的要求。基於這三個方面需求的交匯,轉型發展在現代教育體系建設中居於重要位置。

從長遠的制度角度來看,應用技術本科學校將有三個來源:一是新建,二是轉型,三是升格。這裏首先要明確轉型發展與高職院校原則上不能升格,並不相互衝突。高職院校原則上不能升格,是延續下來的政策;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是針對現在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所提出新的政策。但從高等教育分類改革的角度講,今後隨着院校設置制度的改革,“升格”這個概念一定要退出歷史的舞臺。一所高校的類型、層次如何定位,關鍵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所以,隨着“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啓動,各地必須抓緊做好高等教育結構安排的需求論證工作。但也必須承認,轉型發展跟高職院校密切相關,會強化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競爭,從宏觀上來看,這是好事。在當前政策下,高職院校不要再無意義的盯着“升本”,不管升不升,都要堅持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這一條是確定無疑的。高職院校必須堅定發展職業教育的思想,按照《決定》和《規劃》的要求,進一步激發自身辦學活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決定》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職院校,說明有的學校已經具備了衝擊世界一流的基礎和條件。我們要有信心!

希望高職院校領導都能深入轉變觀念,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格局來考慮問題,從教育結構調整、管理體制改革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真正深刻領會、貫徹落實《決定》和《規劃》的改革部署,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通過學習陳峯老師對現代職業教育規劃的解讀,個人有幾點認識:

1.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和複合型人才,誰來培養?如何培養?主體是學校,企業、行業和政府也應該要參於培養人才;要培養人才,首先,辦學主體者應該有一定的應用型人才和複合型才,否則也很難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

2.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最大區別。產教深度融合集教育教學、生產勞動、素質養成、技能歷練、科技研發、經營管理和社會服務於一體,不僅能促進高素質勞動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還能將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研發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我們學校走好了這一條優勢之路嗎?

3.合作辦學:現在的高職學校有行業管、有企業管、有民辦的、有教育廳管的等,不管誰管,誰辦學,辦學主體應該和企業、行業、政府、教育廳等機構緊密相聯。例如:我們學校與企業對接是好多學校沒有的優勢,因爲我們學校是由企業託管,我在想,現在企業不想管我們,我們也不想企業主管,難道企業需要人才不需要依靠學校培養嗎?難道學院培養人才不要依靠企業合作嗎?現在高職的辦學特色、培養的應型人才都是要行業、企業、政府共同參與,共同承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