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斜槓青年,月入十萬,有多難

-1-

什麼是斜槓青年?簡單來說,斜槓青年,指的是“多重職業者”。比如李笑來老師:比特幣首富 / 暢銷書作家 / 社羣大神 / 前新東方名師;比如古典老師:生涯規劃師 / 新精英生涯創始人 / 暢銷書作家 / 少年文青……

 





爲什麼斜槓青年這麼火?個人總結,幾個原因:

第一,“多重職業”,代表着退路。如果某一職業面臨失業的風險,還有其它職業可以提供經濟來源。對很多人來說,生活中最缺的就是安全感,而斜槓帶來的退路,提供的正是安全感。

第二,“低門檻”。一般的斜槓青年都會選擇寫作,而寫作的門檻又很低,只要上過小學,作文就算是必備技能。不管你身在幾線城市,幹着什麼工作,文化水平如何—— “人人都能做斜槓青年”。

第三,“能賺大錢”。斜槓們最愛的標題,是“一週掙了五位數”、“月入十萬”、“月入六位數”等等,看得斜槓粉絲們口水直流。重複,具有魔性的洗腦作用。在同類標題黨的潛移默化下,許多人已不知不覺地,將斜槓等同於“賺大錢”。

第四,“不斜槓賺不到大錢”。“成功”的斜槓青年們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常常會向粉絲暗示:靠正經工作,拿到月薪十萬,是不可能的。只有斜槓之路,才能爲你創造這樣的可能性。

-2-

斜槓青年做知識管理,常會提及的一個詞,是“知識不對稱”。借用一下這個名詞,認同“斜槓能賺大錢”、“非斜槓沒法賺大錢”觀點的,往往都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

 

 

圖片來自於網絡

回到本文的標題——非斜槓青年,月入十萬,有多難?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在招優秀的應屆畢業生時,有的會匹配頂級投行和諮詢公司給出的薪酬水平,即年均三四十萬。工作年限在1-3年、3-5年、5-10年的碼農們,薪酬水平呈階梯式增長,三十歲以後月入十萬,已經不僅僅是頂級職業經理人的專利。

就行業而言,投行、諮詢等傳統豪強自然不必說,VC、互聯網高薪機會多多,甚至能在有些崗位對投行和諮詢形成薪酬優勢,基金、券商在年景好的時候年入數百萬也不算誇張,地產類銷售在享受房地產福利的這些年裏,百萬年收入比比皆是……其它的行業,諸如醫藥、快消、製造、通信等等,雖然整體而言高薪的比例略少,但在四十歲左右幹到公司中高層,拿到百萬年薪,也是很正常的職場發展目標。

我的一位同事,數月前跳槽,新東家給的年度薪酬包,接近200萬,即使是稅後收入,也已超過月均十萬。

我的前老闆,兩年前在他30歲出頭的年紀,升職到了Executive的級別,年收入百萬,外加專職司機。

我個人不太喜歡在網上公開自己的公司和收入,只能以我周邊的同事來舉例。對他們來說,三四十歲的年紀,拿到年薪百萬,在一線城市,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和斜槓青年在賺錢時普遍會有的焦慮感不同,非斜槓青年的收入,是穩定的,既有五險一金的保障和正常的繳稅渠道,也不會有朝不保夕的風險。即使有失業的可能,找到下家也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當然,我所列舉的這些薪酬水平,基本都在一線城市,公司都在各行業內排名前列,所招收的員工也大多來自重點大學。要說難度,當然有。但如果要計數的話,月入十萬的非斜槓青年,真心數不過來。

斜槓青年裏,實現財務自由的,我所知的也就是李笑來。其它月入十萬的大神,每次說來說去,都是那幾號人物,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然而,爲什麼在大家的感覺裏,斜槓青年的收入會高呢?大概的原因是,成功的斜槓青年們,會經常把自己的收入掛在嘴上,因爲這是體現他們價值的招牌,和吸引粉絲的必要手段。而非斜槓青年,完全不需要這樣做。對非斜槓而言,薪資多少,並不是炫耀的資本,在面對獵頭或HR的時候談一談,足矣。

-3-

本文並沒有貶低斜槓青年的意思。在我看來,選擇斜槓或是非斜槓,是每個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選擇。非斜槓青年當然可以成功,斜槓青年也一樣。只是,斜槓之路,並沒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般輕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圖片來自於網絡

第一,斜槓青年以工作之餘的時間,挑戰非斜槓青年“工作+加班”的時間,在時間長度上有着極大的劣勢。

簡單來說,假設斜槓青年每天上班和下班時間各佔一半,你是在用50%的個人時間,去和別人80%甚至90%的時間在競爭,不管是本職工作,還是斜槓所做的事業,都是如此。憑什麼你覺得自己比別人少花30%-40%的時間,還能比別人更牛逼?

現代社會的競爭,是專業化的競爭,各個行業,都有許多人全身心投入地在奮鬥。從事多種工作,精力必然會被分散。許多不明就裏開始斜槓的青年們,大概率地會沮喪地發現,本職工作沒有升職空間,斜槓事業也舉步維艱,因爲你不是天才,我也不是。時間上的大劣勢,是無法用效率彌補的。

斜槓大神之一的秋葉大叔,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裏就提到過這個問題,他看得很清楚。當局者不迷,我看好他。

第二,非斜槓青年的個人品牌,背後是有所任職的公司品牌加成的,而斜槓青年,只能靠個人品牌單打獨鬥。

什麼意思?比如非斜槓青年的工作履歷上,有過一些知名公司。即使可能本人並沒有那麼牛逼,但在這些公司工作過的經歷,會讓其看起來很牛逼,因爲知名公司的光環,會加諸在其身上,作爲個人品牌力的額外加成。

斜槓青年,並沒有這樣的福利,個人品牌只能靠個人的經歷來硬撐。“X線城市的工作經驗”,更多的像是無奈的自我調侃。因此,斜槓青年們,往往會熱衷於讓前輩幫忙站臺,與同行積極互推。這便是失去了公司這種組織的加成,而需要尋找其他組織的加成的必然之舉。

第三,斜槓青年所從事的斜槓部分事業,面臨着同質化競爭的挑戰。

就斜槓事業而言,目前的大方向並不多:知識管理、個人成長、PPT技能等等,一個很明顯的難點在於:差異化。

之前有斜槓大神對自己的斜槓事業表示過焦慮,大致說來,他自己所瞭解(還不一定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就那麼多,每次開完課,學員就知道自己的料了,當學員拿着這些料去招收他們自己的學員時,作爲“老師”,如何面對來自於學生的競爭?

說白了,斜槓青年,只是知識的“搬運工”,而無力進行知識的“深加工”。斜槓大神門開的課,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比較淺層的方法論。這些方法論的學習和掌握,並沒有太高的門檻,內容本身,是不具有差異化競爭的壁壘的。唯一的區別,在於個人品牌的影響力,以及由此決定的粉絲數量。因此,斜槓大神們大都處在雞血和焦慮混雜的狀態中,不管做什麼都爭分奪秒,也就不難理解了。類似於“跑馬圈地”的模式,誰的動作快,先建立品牌,圈到粉絲,才能領先其他前赴後繼的斜槓們一個身位。

非斜槓青年,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職場的專業化程度很高,分工極細,行業多、職能部門多、崗位也多。在不同的崗位上,你都可以憑藉專注力,讓自己達到專家的水平,從而通過專業的高門檻,獲得競爭優勢。

-4-

總結來說,如果在一個領域,無法做到長時間的持續投入,是不可能做到頂尖水平的。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牛人,看似斜槓,但只要仔細地看看他們的履歷,你會發現他們是在成功了之後才斜槓,而非因爲斜槓而成功。比如王思聰、趙薇、任泉等等,都是如此。

之前看到過某大神對自己選擇斜槓事業的解釋:“做斜槓青年不是讓你放棄工作,而是在你工作已經充滿自信,時間很盈餘的情況下,開始做一些新的嘗試。”問題在哪裏?“工作充滿自信、時間盈餘”,這並不應該是你在本職工作上放鬆的理由,而恰恰是你應該獲得升遷,或是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崗位的機會!在這樣的職場“收穫期”,你放棄現有的積累,另起爐竈,去搞一些新的嘗試,那就活該你一輩子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上無所建樹了。

在一個專業領域做到頂尖水平,大概率意味着高收入和高地位,這樣的人,選擇斜槓,大多屬於理想型的玩票,而不會爲了錢。相反的,那些爲了錢而選擇斜槓的人,往往是專業水平半瓶醋的人,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上早早地遭遇了天花板,不得不通過轉型來另闢蹊徑,同時,用“斜槓”之名,給自己尷尬的臉上,貼點金罷了。

“這可能是年輕人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

來源:盧鬆鬆博客,歡迎分享,(QQ/微信:13340454)

原文地址:http://lusongsong.com/reed/8001.html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