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的青,尿性的春——《中國合夥人》影評

血性的青,尿性的春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個時代是不公平的,也是公平的。至少,它從來沒有杜絕過一個鳳凰男一步步奮鬥的門路和可能性。

  五月份難得同時出現了兩部致禮青春的電影。如果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爲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往事,那麼《中國合夥人》就是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痕跡。

  筆者多年來,在九、十月份跑遍全國做校園招聘。不止一次和同事說過:現在年輕人身上,看到更多的是萎靡不振和面黃肌瘦。80初年輕人身上普遍的朝氣不見了,70後年輕人身上那種英氣不見了,那飽滿的精神血肉,恣意指點江山的風發意氣,少年強則中國強的責任感,卻少有出現在當下的良好環境中。所以青春是什麼?青春應該怎麼度過,是很多走過青春的人,放在內心卻無言表達的傷勢。

  不可否認,每代人的青春都充滿了情感上的懵懂躁動,自我意識的覺醒,會經歷自己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抽菸翹課打架夜不歸宿,第一次收到情書告白拒絕流淚坐在操場發呆……,所以追憶到情竇初開的一席白裙,不經意的一個撫發回眸,都可能是珍藏在心底的泛黃膠片;但是,每一代人的青春,更希望能留下一些東西,能夠在十幾年,幾十年後,依然能拿出來炫耀,展示給當下的年青人——你們這是被狗吃的青春麼?這麼小兒科,簡直是小孩撒尿和泥過家家。瞅瞅我們的青春,這麼牛B,這麼尿性!

  《中國合夥人》就是這麼一部片子。

  這是一部機緣巧合下,註定會是里程碑電影,甚至可能是很長一段時間,國內電影票房的翹楚——僅僅從電影本身的角度。

  從市場環境來講,有《致青春》之前的預熱,引起了足夠多的回憶往昔青春往事的氛圍。所以有男版《致青春》之稱,並且除了青春之外,還打上“勵志”,“正能量”標籤的《中國合夥人》,必然能借勢而爲,趁熱打鐵。

  從電影刻畫本身,中國電影的劇本,往往是種種避諱下的先天不足,註定無法像國外大片一樣,想象力恣意妄然。但是,生活本身就會比戲劇更喜劇。這部取材於現實的故事,它本身的曲折離奇,就足夠驚心動魄,讓人瞠目結舌。所以這部源於生活並超脫於生活的電影,自然而然過了普遍貧幼,劇情生搬硬湊的編劇這一關,同時故事在電影的戲劇展示下,更加飽滿——一個低劣的小說作者,只會自己閉門造車,架構一個龐大的架空體系;而一個資深的作家,會默默的把獅心王改變成科幻背景下的絕地武士。

  真實性毫無疑問是這部電影成功的基石。導演或者這個社會認可共鳴的價值觀,可以通過電影故事情節,去一個個詮釋。比如阿甘正傳的執着,辛德勒名單的責任等。但是觀衆可能在電影放完三分鐘之後,熱血冷靜下來,會告訴自己,這是電影,是虛構的故事,如果相信它的道理,肯定會碰的頭破血流,死的無比難看。所以很多可以銘記在電影史冊的偉大影片,無法做到立刻形成廣大的泛影響力。但是《中國合夥人》的現實背景,能讓人很大程度上,減少這種懷疑和抵制心理。因爲這是基於現實事蹟改編的電影。很容易讓人更加的投入到其中,而不是抱着“電影是虛構的,如果認真,就死定了。”的提防心理,故作冷靜和客觀的站在電影外面去看電影本身。還有什麼能比一個無能校長的成功,更加讓人們相信的呢?相同的時代背景,熟悉的草根環境,讓人更願意接收和相信。

  好吧,不扯那麼多世俗的東西。讓電影迴歸電影,讓感情迴歸感情。

  “改變”,是草蛇灰線的暗線,也是每個面臨理想和現實選擇之間,迫不得已刻骨銘心的痛。

  影片一開始,在英語角的活動中,有可能是最有夢想,也是最迷茫的一代大學生,每個人說了一個自己理解的當下中國青年。孟曉俊說,我們這代人,就是“改變”。我們經歷了很多的思潮、主義、理念,這是一個需要改變世界,改變自我的時代。

  在多個故事情節的轉折點,背景音樂傳來了熟悉的聲音,蘇芮《一樣的月光》“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beyond《海闊天空》“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羅大佑《光陰的故事》“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的初次回憶的青春”(題外話,僅僅從感情牽引來講,這幾首歌讓人回憶起青春的點滴波痕,就遠遠超過《紅日》)

  到最後,成東青在豪宅裏面帶着線手套卸燈泡,旁白傳來——他沒有什麼夢想,雖然他沒有改變世界,但是他做到了,沒有讓世界改變他。

  無論青春,還是生活本身。更多留下記憶的,不是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而是一個個選擇點,對未來的迷茫,對命運的謙卑,以及自己或堅定決絕或孤注一擲的選擇。

  你可以選擇成爲一株草,或者可以選擇艱難的成爲一顆樹。有的人不會失敗,因爲他們從來就沒有開始過。

  孟曉俊面臨過很多的選擇,出國時的決絕,我要改變家族的習慣,我出去後,就再也不回來了。如何選擇回國,本身就是驕傲磨盡之後的選擇。在遇到衝突後,選擇留在國內發展,更是一種發狠的選擇。上市,分離,歸來,都是選擇。一個驕傲的人,在每一個命運的選擇點,做出了一次次的選擇。這種選擇,是不惜,是戰鬥。

  王陽面臨過很多選擇,I Love My Country 是綠卡和愛情之間的選擇;兩個強勢人物之間的平衡,是無數的選擇;選擇眷侶和安安靜靜的生活,是不羈人生的最終選擇。這種選擇,是至誠至熱後的舉重若輕。

  蘇梅也面臨過很多選擇,在無數熱情的男生中,選擇成長青,是自我價值的認可;在相濡以沫的艱苦歲月,依然籤卡出國,是自我價值的堅定;最後一夜,逆襲成長青,是自我價值的割裂。多年以後,成長青典型屌絲男的YY場景:我功成名就,你應該後悔了吧?結果看到的是蘇梅的雲淡風輕,對自己的無視和對孩子的愛。這是自我價值的超越。在每一個選擇的關口,選擇,並且無怨無悔,是生性灑脫。

  可能成長青沒有太多的選擇,每一步都是被逼迫出來的。左右爲難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無可選擇。也只有土人,才能面對這麼多風風雨雨,依然堅定的走下去。這種逼出來的路,是心性。土是一種態度,所以更用心,聚焦,專注;是一種力量積聚,道不同的敬示;是一種方法,開門見山;是一種野望,煮鶴焚琴的灼燒;土,但更是一種方式,一種格局,一種通透之後的選擇。土,是桃花源,是烏托邦,是飛過滄海的蝶。

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出國和留守,體制和下海,人們思維改變最翻天覆地的一代人,他們的青春,足夠慘烈和生動。無論怎樣,圖樣圖森破的價值觀,終於要和冷冰冰的現實並軌。無論怎樣,這個世界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模樣。這個世界在不斷的改變,自己也在不斷的改變,只有當你能直視自己的痛苦,纔有可能獲得更大的幸福。

  這部片子,也記載了關於青春的記憶:

  每一個人的青春,都是苦逼的。只是當時自己不知道,並且樂在其中而已。國人多是報喜不報憂,在外地打拼的人,多的是隻有自己知道的辛酸淚,洗盤子更是幾代留學生的入門技能。所以當孟曉俊被妻子質問,我們爲什麼來美國時,那種公平、自由的憧憬和冰冷冷的現實衝擊感非常強烈。張鐵林曾說他留學的經歷,自己買便宜的豬頭,做豬頭肉招待國內學生的故事。回憶起來,滿是唏噓,想不到當年居然把豬頭肉都當成佳餚的場景。每個人的青春,多的是無處發泄的精力,少的是物質基礎,都是如此。

  當海龜,慢慢的變成海帶。綠卡是幾代人的夢,當孟曉俊在機場,雄心壯志的回頭,然後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幾年之後,頭髮已經顯白的孟曉俊,在鐵哥們接風的時候,已經忍不住眼角溼潤。留學也是幾代人的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人留學,越來越多的人回來,在看到如此驕傲的孟曉俊沉入水底後,不知會有多少人會想到自己。

  關於人物:

  孟曉俊和成長青是典型的黃色性格,從團隊的角度,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反而是綠色的王陽。孟曉俊是自戀的,把自己的挫折轉化爲動力,更加咄咄逼人。成長青是有底線的溫和,他一直在用搪瓷茶杯,也一直在使用老款的諾基亞,並且2號快捷撥號是孟曉輝,可能1號就是王陽,但是他的底線確是不容觸碰的。王陽詩人的邏輯信馬由繮,但是爲了兩個朋友,收斂起一身的桀驁不馴,居中調停。可能每個人,都奢望會有王陽這種朋友吧。

  本片的笑點很多,淚點更多。兩人送孟曉俊出國,幾年感情厚積薄發,可能一朝分開,終生不見的命運轉折點;在王陽婚禮上,三人大打出手,終於散夥時,成長青撕心裂肺的哭聲;最後決意上市,爲自己夢想和兄弟奮起反擊的擲地有聲;狗血的重金砸的實驗室改名的情節,也會讓你忍不住眼睛溼潤;甚至蘇梅出國前最後一晚,主動獻身成長青,旖旎的場面,都會讓你感覺到眼睛的溼潤。

  這纔是狗血的,苦逼的,牛逼的青春。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附錄:幾個彩蛋:

  1、新夢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胖子老師,在課堂上拿校長做調侃,絕對是影射某胖子。
  2、北京第一家KFC,當年絕對是劃時代的轟動。
  3、兩個人在北京的街頭,改革開放初期,老闆的大背頭,以及北京倒爺特有的吹牛:給我整幾車皮。


本文出自 “柳記” 博客,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eilfei2000.blog.51cto.com/2956473/120626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