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品牌

注:本文是《挨踢人物传》第五期的撰稿


我在《驾驭你的“职场布朗运动”》一文中就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去的职场故事做了阶段性介绍,并总结了二十五条职场感悟。由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成长故事,林林总总加起来使得我们能看到很多有异却相似的内容。类似内容看多了,难免让我们变得麻木,会觉得这些方法和成长感悟是特有的,无法复制。


“品牌”一词让我们直接联想到的是商品,它往往包含着高品质和高价钱,与之对应的是“山寨”。如果将我们的职场旅程比作一个商品,那么我们都应努力去做一件事:去“山寨”,树“品牌”!那职场旅程的“品牌”是如何铸就的?


追求

在我们的职场旅程中我们首先要有打造“品牌”的追求,才能静下心来好好积累,耐得住与书为伴的“寂寞”,不盲从,不浮躁。没有追求,往往就没有目标。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目标的工程师能开心而快乐地工作,更别说能憧憬美好的未来。


坚持

大多人都知道勤奋的重要性,然而我想强调的是坚持。勤奋可以理解为今天努力地学习A、明天努力地学习B,入门即放弃了,因而落得样样不精。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在某个时间段坚持学习A直到学精。“精”意味着我们达到了一个高度,此时往往也容易做到旁通B。


坚持的另一层含义是,碰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解决难题的过程往往是我们积累成长最快的时候。解决难题的过程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过程,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握,不坚持去解决。


专业

通过包装获得“品牌”的商品往往难以持久,同样,我们自己这个“品牌”也应具备真材实料的内涵。传统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而我们自己这个“品牌”是建立于同行之间,这些同行对于我们的技术能力具有很好的鉴别能力。


真材实料不光要求我们能干事情,还包含我们的做事态度和做事方法,更进一步说是需要我们专业做事。什么是专业?我的理解是:用业内共识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去get job done!做事越是专业,就越符合业内的常识,同行也就更能理解你所做的事,这对于团队协作相当重要。


学习

年纪越大越能体会IT行业的快节奏,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跟上步伐。在这个快节奏的行业,我一直有一个担心,担心年轻的工程师因为整天忙于项目而忽视学习和思考。这个行业不是因为快而没有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而是因为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太少而使得我们低效。如果长时间处于忙得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那真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自己选择了错误的岗位,抑或做事的方法应当“重构”?


学习不能光靠阅读专业领域的书籍,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不订阅一些newsletter或逛逛技术论坛什么的,那多少显得有点落伍。加入一些开源项目的mailing list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别人是如何做项目决策和思考技术问题的。


等待

通过时间的沉淀让“品牌”具备内涵需要我们耐心等待。这除了因为技术知识真正积累到一定的深度需要时间外,还因为增加人生阅历的厚度同样需要时间。后者对于职场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容易低估,也因此容易助长浮躁。


作为社会人,社会大环境的确对我们的职场发展乃至追求幸福的道路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历史发展的车轮一定是向前的。或许当下我们很难为自己的工程师职业感到自豪,但将来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一定离不开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只要耐心,我们一定能等到那一天!


现状无论如何,为了应对将来的不确定性,我们现在能做的是耐心将事情做到最好!


蝶变

当你发现别人搞不定的问题你能搞定时,真该好好庆祝一下,因为那意味着你很有可能是“名牌”了! 不幸的是,无论你多么“大牌”,或许因为行业的衰落、公司的不景气,抑或职业发展碰及了天花板,终有一天我们会面临职业发展的大变迁。


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对薪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更加懂得平衡工作与生活。某种程度上,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其实在下降。换句话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际上在减少,或许自己还愈加害怕变化!


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蝶变”为自己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因为职位变迁,我们可能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走上一个全新的岗位,此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态将无助于我们面对新挑战。怀着空杯心态,将自己曾经成功过的方法在新环境下再运用一遍,我们一定能达到新的职场高度!


总之,“品牌”并非某些人的专属品,每个人都能将自己打造成“品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