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無我”

    無我(anatman),原是佛教教義,也稱非我、非身。無我就是對外境,包括自已的身體都無控制念頭,寧靜隨緣,得大自在,大快樂。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即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此即人無我法無我(法空)則認爲一切法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恆的主宰者。
    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爲,世界是由物質及精神現象組成,物質叫做色法,精神現象叫做名法。其中組成色法的最小單位是色聚,組成名法的最小單位是心、心所。色法、名法都是在非常快速的生滅着,一彈指間,名色法就生滅了上億次。
同樣,人也是由色法名法構成,從究竟意義上來說,人只是由不斷快速生滅的名色法組成,這裏面沒有恆常不變的我,沒有靈魂。組成人的這些極其細微的色法與名法,一直都在那裏不停的剎那的生滅着,在這裏,你根本就找不到一個不生滅的東西,也找不到一個叫做‘我’的實體存在。------這些都是可以通過修行自己親證親見的
   所以,南傳上座部佛教對人的定義就是:人是不斷生滅的名色相續流
    思慮感官對諸般事物的執著心會產生個人慾念,慾念又產生焦躁惱怒,焦躁惱怒會產生錯覺妄想,錯覺妄想又產生記憶迷亂。《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慾爲本。”《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貪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