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前工程師的成長---一個老員工的經驗之談(三)

售前工程師的成長---一個老員工的經驗之談(三)

一、             永遠不要與客戶談論價格,作好與銷售的工作配合
價格往往是比較敏感的,很多公司都很重視,爲了避免價格上口徑不一致,很多公司乾脆規定:技術人員不準給客戶報價格,有些甚至價格表也不發給技術人員,不知道就談不上出錯了。那麼在跟客戶交流時,遇到價格詢問的時候怎麼辦呢?“標準”的回答是:對不起,我是技術人員,不瞭解具體價格,若您需要我請銷售人員跟您聯繫。
技術人員報價格真有這麼嚴重嗎?我同事小張的一次經歷,值得回味:
那次也是技術的交流,由於是老客戶,對我們的產品很認可,交流完後客戶請小張吃飯聊天,當時銷售沒在,客戶是新來的一個副處長出面,其間不經意地談到了產品的價格,副處長抱怨說:
“你們的產品很不錯,就是價格有些貴,比別的廠家高20%”
“不會吧,我們的價格很好的”,小張不是很瞭解,也隨口一說。
“那個千兆的交換機,你們一臺二萬四,其他品牌還不到兩萬”
“…”小張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們這裏現在管理也很嚴,經費也緊張,價格貴了我們不好交代啊,你們再不降價,我們也只好選便宜的了”,副處長繼續“訴苦”
小張來的時間不長,害怕是因爲自己影響了銷售,一時沒了主意,就隨口而出:“沒問題,我們是國內最好的廠家,絕對有競爭力,要是別人能做的,我們一定也能做”
“那你們一萬八怎麼樣?”副處長很有興趣
“…”小張不敢回答,但好象聽銷售跟代理商的人說過類似的價格,也差不多…
“怎麼樣?若可以我們立刻就籤,我們可以再加二十臺,何況我們是老客戶”
小張沒有聽出弦外之音,只想多幾十臺,總不想放過。
“應該可以吧”,小張有些猶豫,但還是禁不住“誘惑”。
“太好了,小張!爽快!來乾一杯”
“不過價格要銷售來定,你還要與銷售商量”
“你是說小李吧,沒問題!我們熟得很,他還能不給我這個面子?”
“那…”小張後面的話也沒說出來。
那天大家的酒都喝得不少。
事情後來才清楚,銷售小李與處長溝通得很好,價格也談好了,當然包含“相關的費用”。這個副處長是新來的,與處長不是很對付,有意識要表現自己,但對我們公司的價格也沒有把握能降多少,在吃飯時,小張無意中泄露的底牌,起碼他清楚了二萬以內是可能的。
在隨後的“招標”中,副處長明確提出的一萬八的要求,以老客戶的名義要求銷售“照顧”。若純粹是產品銷售,公司“忍痛”也能接受,但答應給處長的“承諾”都沒了着落。銷售小李“四處活動”,也沒有效果,副處長認定是我們公司給他的“承諾”;處長也乾着急,但也沒有“理由”反對,眼看着事情一天拖一天。
後來這個單子做得“很苦”,並且客戶對我們公司也不再“友好”,一個老客戶就這樣丟失了。
商場如戰場,談判可能隨時在進行。技術人員對客戶的情況不是很清楚,價格是利益的代名詞,小張對副處長的想法沒有心理準備,才被“繞”了進去。但若銘記技術人員不要談價格的格言,也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二、             學會對客戶信息的敏感,使你成爲銷售的好夥伴
工程師是負責技術方面的工作,一般對銷售的信息不是很關心,但作爲一線的工作者,售前工程師接觸客戶的機會非常多,而且客戶一般對工程師也比對銷售人員要“坦誠”一些,因爲他知道銷售人員的目的就是賣給他產品,而技術人員是幫助他解決問題。所以,售前工程師要注意與銷售的配合,收集更多的客戶信息。
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我揀幾個說吧。
有一次客戶選型測試,客戶非常正規,各個廠家都分時間單獨去客戶指定的地點測試,所以對其他廠家的情況都不瞭解,客戶的有關人員也都“封閉”,甚至連廠家的具體是誰與測試型號都有很多不知道。
我們去測試的小夥子複姓歐陽,從前做在測試部工作,對各種儀器很熟悉,也很機靈。在測試過程中,恰巧客戶對儀器使用得並不熟練,因爲客戶平時也很少使用這些儀器,歐陽就告訴他很多技巧,兩人溝通得很愉快。測試中,有意無意地聊到其他廠家的測試情況,客戶放鬆了警惕,也就交流起測試的中的心得…
歐陽是個有心的小夥子,把廠家與型號,以及一些新“特點”都記下來,回來時與銷售人員一起分析,發現有個廠家拿出的產品型號我們沒見過,就通過其他渠道去了解才知道這是對手針對我們新推出的“祕密武器”,價格、功能都非常適合客戶的需求。我們趕緊做了產品方案的調整,在隨後的投標中,規避了我們方案的缺陷,併成功地獲得了這個標。
還有一次,工程師回訪客戶,溝通產品的運行情況,客戶很高興,交流完就一起吃飯,飯桌上,客戶抱怨說最近自己特別的忙。
“你們不是才作完季度總結嗎?應該清閒一下了啊”
“本來沒事,可領導讓我做明年的網絡安全規劃,總部這邊還好說,情況都熟悉,但下面分部的就太亂了,連個拓撲圖都交不上來,我這些天都快亂套了…”
“安全規劃?你們不是才進了防火牆與IDS嗎?”
“領導說業務安全不夠,尤其是對U盤的到處拷貝,希望有個全面的解決方案”
……
工程師回來後立即與銷售做了溝通,銷售還不瞭解項目的情況,但覺得這個事情有些大,不僅僅是“非法外聯”的管理。通過進一步瞭解,知道客戶這次是全網絡的規劃,是大領導親自關注的項目,但還處於前期祕密規劃階段,就策劃了幾次有針對性的客戶交流。因爲我們“啓動”的非常早,所以在客戶那裏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客戶對我們的方案也最爲深刻。
我們是信息時代的寵兒,也是這個信息時代基礎網絡的建設者,建設網絡就是給客戶提供各種信息、處理各種信息,而我們對信息就應該敏感,尤其是我們的工作夥伴最關心的信息。作爲售前工程師,技術功底好是我們的本份,與銷售緊密地配合,是我們工作有成效的最直接方法。
三、             有抱怨不要當着客戶的面說,好習慣能讓大家都喜歡你
做技術的難免碰到各種不順心的情況,尤其是技術人員大多不注意周圍的環境,張口就說,往往在不經意間影響你的“形象”,也可能影響公司的形象。
有一次到客戶現場測試,因爲要求連入到客戶的實際環境中,所以需要安裝到客戶現有的機櫃中。到了現場,情況卻讓很多人都撓頭。因爲客戶房間調整,臨時的機房,機房很小,還堆滿了設備,衛生也不太好,並且機櫃已經很滿了,留給我們用的是最底下的一層,幾乎貼着地,配線也在下邊,要趴到地上才能看清標識,要把設備安裝進去,幾乎要跪在地上幹活。
我當時隨口就抱怨了一句:
“這是誰設計的,真是缺…”後邊的話自己也沒在意,該安裝還是要安裝的。
客戶當時也沒有說什麼,就是跟着乾笑了一聲。
測試的效果雙方都很滿意,我們還想推一些其它的設備,客戶的環境很適合,就提出來也裝上試試,客戶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這次因爲臨時有事,是我另外一個同事去安裝的,還是個女工程師。後來我知道,可巧安裝的地方不比我的看到的強,但總算都比較順利。
後來我在與客戶溝通該項目工程負責人的時候,客戶提出要那個女同事來負責,我有些疑惑:
“你們只見過一次面”
“她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很好”
“是嗎?我很驚異”
他看我很想知道,就說:
“你還記得設備測試時安裝的機櫃嗎,最下面的…”
“記得”
“其實很多公司的工程師來時,看到這種情況都會罵人的,當然這不是他們的錯。”
“我也是。”真有些不好意思,當時是有些情不自禁。
“但是你們的那個小姑娘就沒有說什麼,並且直接就開幹,並且活幹得也利索”。
客戶對那位女同事的好印象是否給項目帶來好運氣,我不好說,但起碼是正面的“幫助”。其實對人的很多看法就在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上,良好的習慣可能會讓你在不經意中事業輝煌,隨口的幾句話也許讓你失去騰飛的機遇。
抱怨只會給雙方帶來不愉快,沒有半點益處,所以與其抱怨,不如先做。改掉遇事先抱怨的習慣,你會覺得你周圍的人都是善良的。
四、             有牢騷回“家”再說
對客戶不能抱怨,對自己產品的牢騷就更要回“家”再說。售前工程師與各種對手PK是常事,但往往最令他們感到不快的就是自己的產品“不爭氣”,所以經常忍不住發牢騷、抱怨,有些人甚至把抱怨自己公司產品的缺點,當作吸引客戶同情自己的方法,好象這樣纔對客戶表白,自己是與客戶站在一個立場上的。
我的看法有些不同,廠家建立的是一個品牌,一個連自己產品都不信任,沒有底氣的員工,會給客戶一個值得信任的產品嗎?
有一次我們的一款新產品上市不久,客戶測試時,出現了問題,請一名研發的技術人員小張現場解決。小張的技術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到現場後,很快找到了毛病,但因爲需要修改軟件的Bug,重新提供軟件版本,而編譯環境只有在公司纔可以,就在現場指揮家裏的人員配合。可能是家裏配合的人員是個新手,小張對配合工作很不滿意,不斷地在電話中催問,抱怨公司的流程太慢,發個軟件臨時版本也這樣麻煩。
客戶看到與公司頻繁地交涉有些不明白,就問:
“你們產品是不是不穩定?”
“我們產品發佈前是經過多道複雜的測試,但你們的環境有些特殊,用戶的併發量比我們想象的要大,我們的緩衝區沒有這麼大,所以才出問題,只要把緩衝區設的大一些就沒有問題了。但研發部門發版本需要審查,嚴格測試,提交的版本不能有bug”。我們趕緊解釋。
“…”客戶沒再說什麼,但好象不十分相信。
後來雖然問題解決了,但客戶還是拒絕採用我們的產品,問其原因時,說道:
“我們認爲你們的產品還需要成熟一些,我們再選擇。”
客戶對產品的不信任感,顯然來自現場的問題修改,其實升級一下版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研發人員的抱怨,讓客戶感覺我們把他這裏當作了實驗場,有多少人願意做實驗者呢。
有事回“家”說,是我們對工程師經常教育的,也是對銷售經常說的,自己人的問題總是好解決嗎。客戶看到的是廠家的支持,是廠家的品牌,廠家技術實力,重要的不是產品不出問題,是出了問題廠家的解決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