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蛋疼的“端管雲&雲管端”

 文章來源於轉載,如作者有版權疑問,可聯繫[email protected],我將盡快給予刪除。

1.3 蛋疼的“端管雲&雲管端”

每個人,都習慣用自己已有的知識,來解釋未知的世界。面對雲計算,電信業的人,提出了“端管雲”或者“雲管端”的說法,是一種非常“本位”主義的說法,比較接近NK的主體思想。

其中,管是最容易理解的,主要就是運營商的管道,也就是提供信息傳輸能力——無論是交換機、路由器、還是無線基站、有線接入,確實都是管道,這也是電信業的立足之本。通信消費,這是一個萬億美金的大產業,註定這個管道不可忽視。

而所謂的“端”,其核心是最終用戶進行“信息消費”的物理門戶+軟件門戶——目前的大趨勢是,物理門戶主要屬於製造業,比如手機、數據卡,而軟件門戶主要表現爲操作系統,無論是蘋果、還是芒果、機器人,本質都是OS,OS之上纔是各種業務。

而最不知所云的就是“雲”了,和端、管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不知所云。因爲,雲,寬泛的來說只是一種“模式”,不一定是電信的,IT的,互聯網的。如果站在電信行業,45度角來看待雲,狹義的定義雲,還要包含電信設備的雲化、電信業務的雲化、電信業自身IT設施的雲改造等……

所以,把管和端結合起來,本身就忽略了OS+物理接入門戶的實質,但是還算緊密相關,把雲也拉進來,就混淆的一塌糊塗了。

這種混亂的本質,源自電信業的困惑和恐懼。恐懼之處在於三點:

第一,這個行業正在停止增長,歐洲先行停止了增長,一些大T就去尋求跨國經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然後是美國,長期增長放緩,只能2G,3G,4G這樣去升級,看似熱鬧,但是增收不增利;目前更可怕的是,拉美、中國、東南亞、中東、甚至印度這些次新興國家的市場也在快去趨於飽和。成熟產業的發展方向,未必是馬上衰退,但是成長紅利必然會大肆減少,毛利下降,主要靠成本控制、市場購併對衝。

第二,在原來的產業鏈當中,電信運營商處於行業的核心,靠的是資本密集(投資巨大,包括牌照),技術密集(具體技術方案複雜,且系統性複雜),還有控制能力密集(能通過管道控制客戶),所以每個國家最終都是寡頭壟斷,這是行業還能保持一定毛利的關鍵。但是,目前,這“三位一體”的優勢卻在不斷消失。因爲,新的競爭者,主要是互聯網,它們最的威脅,在乎它們控制了終端OS,控制了互聯網的門戶,應用商店的門戶——在產業鏈上誰更接近客戶和掌控客戶,誰就有定價權;反之,以前的運營商好像是高速公路擁有者,除了一個收費站之外,發現用戶在進入這個高速之前,還有若干互聯網的收費站。這些競爭者,本質上也是運營商,而且是輕資產的應用運營商,這對傳統運營商有極大的衝擊。

最後,更重要的是,看到危險不可怕、可怕是並沒有解決之道。運營商轉型提了很多年,包括從3重播放、到3G、到3網融合……這些和3槓上的轉型,本質都是“補充性”擴張,也就是說是對原有業務的修補,並沒有創作很大的新市場蛋糕。3G代表的無線互聯網,固然算是一個新的蛋糕,但是,自己的收費站前面卻有更多的收費站……轉型,何處轉?談何容易,沃達豐的360搞了很多年,BT的IT搞了很多年,ATT的企業客戶市場搞了很多年,FT的融合網絡搞了很多年,中移動的互聯網轉型搞了很多年……但是,它們創造了多大的增量市場呢?

所以,目前談什麼雲、管、端,談什麼移動互聯網,談什麼LTE,都是一樣的蛋疼的事情,運營商依然處於電信產業鏈的核心,運營商不能轉型成功,附着在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也註定面臨抉擇——與運營商綁定一起轉,還是隻身投入IT業、互聯網二次創業?

那麼,運營商到底何去何從,或者說運營商爲代表的電信業何去何從呢?那麼,新市場、或者說所謂的藍海在哪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