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 TV,反觀國內智能電視

   近期有幸體驗了一把Google TV,真是驚詫萬分,我似乎很難想象什麼樣的羣體會使用這樣的產品,並且趨之若鶩。用戶體驗太不人性化了,低頭看鍵盤,擡頭看電視,仰俯之間,估計啥興致都沒有了。
    於是,突然想起當年YouTube在中國,掀起了視頻分享的浪潮,跟隨者衆,但最後卻都逐步或消逝或失落在互聯網的歷史中,而這次的Google TV,似乎也有這種趨勢,帶點盲目,帶點跟風。我接觸了很多公司,似乎都有成立了互聯網電視方面的部門。但能否帶來預期的效益,這個週期有多長,不好說。
     國外的互聯網智能電視的發展有國內所不能企及的優勢,便是用戶的付費意識和付費通道,依託此,能很好的構建其商業模式。但國內呢?付費電視的探索,經歷了這麼多年,依舊處於積重難返的階段。即使IPTV上的PPV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這是依賴於和電信賬單掛鉤的便利付費方式的推動。而無論是互聯網電視還是智能電視,在撇開電信運營商的情況下,僅在付費上便是一道難過的檻。至於依託廣告來支撐,雖然是個辦法,但需要時間,需要用戶規模,並非一蹴而就。因此,2011年,無論是互聯網電視牌照運營商還是家電廠家,需要好好考慮和電信運營商的合作點,而非排斥。
     互聯網智能電視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這是目前產業需要考慮的,有可爲有可不爲,而非單純的把互聯網上熱門的業務都搬到電視上來體現其互聯網化、智能化。譬如有些廠家把微博搬到了電視,並沾沾自喜。其實大謬。任何一個業務必須考慮其使用環境。家庭需求和個人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手機可以爲用戶提供數十甚至上百業務,那是因爲手機和用戶的隨身性和時間碎片化的使用特點。而且雙手,近距離的操作,便捷的切換以打發時間的目的和個性化的多樣需求,造就了各類互聯網業務在手機的流行。手機承擔了電腦的使用延伸,而其中最大的銜接點是個人空間。但電視機的使用場景侷限在家庭客廳,是公共場合,同時使用時間有限,用戶的使用目的更明確,不可能如用手機般在數十種業務中挑用,更別提電視輸入法等等不便的體驗了。因此如果不能看到智能手機和電視這一差異,那就很有可能出現,淮南之橘,淮北爲枳的悲劇。
     因此從這一點來看,Google TV把電視使用從簡單重新推向複雜化,成爲Google TV被列爲2010年十大失敗產品的理由,而從我的體驗來看,也的確如此。因此究竟是把互聯網當成是傳輸通道還是內容來源,究竟互聯網智能電視的智能體現在業務迎合用戶的需求還是讓用戶通過自己的智能來迎合紛繁複雜的互聯網信息海洋,這是從業者需要考慮的。
     在國外,Google TV遇到了來自NBC、ABC等內容製作方的壓力,那是因爲Google TV無償享用了他們的蛋糕引發的利益衝突,這樣的矛盾可以通過雙方的協商來進行解決,在國內,互聯網電視遇到的是來自國家機構的政策監管,對內容來源的強制限定,這固然是導致今年互聯網電視發展不順的根源之一,但其背後的核心並不在於內容問題,而是在於主導權的隱性爭奪影響了內容建設,其實,如果雙方的心態平和些,通過內容建設的提升,來帶動設備的銷售,並且返利上游,起碼在產業的初期可以保持一個良性的發展。只是現在隨着廣電總局牌照的濫發,已經打破了產業鏈的格局,使得牌照商和家電廠家間陷入了6對7的多元化互相匹配,導致事態複雜化,合作亂局狀。產業越加混沌。
    互聯網智能電視的發展,如今是沒有直播頻道,但如果隨着規模的擴大,增加直播不存在技術問題,而這將對數字電視形成比直播衛星更大的威脅(似乎總局的規範裏沒有說不允許直播)。而內容牌照商的IPTV和互聯網電視的雙重身份,也將導致在內容上的趨同和商業模式上不同的截然反差。
    2011年,互聯網智能電視更會是機頂盒+電視機的發展年,無論是APPLE還是微軟,都會將終端+服務作爲其發展重心,而國內的視頻網站,如樂視、優朋等廠家的高清播放設備已經上市,其他的視頻網站也會陸續跟上,以實現內容的多渠道覆蓋。而上億不具備互聯網功能的電視存量市場,更是值得國內運營商關注的拓展空間。
    因此,2011年,中國的互聯網電視機將成爲電視設備的標配。但有可能依舊停留在產品銷售而難服務性突破。且在中國很難出現類似Google TV的互聯網智能電視形態。而基於互聯網視頻的山寨盒子即使受到封殺,也會層出不窮。因爲有存量電視市場的廣泛需求,所以產業鏈各方在關注一體機的增量市場同時,必須重視機頂盒所帶來的存量市場的生機。而如何協調互聯網電視和IPTV間的關係是考驗牌照商智慧的難題,至於電信運營商,則可以靜觀其變,無論是IPTV還是互聯網智能電視,在現階段都還是拉動寬帶的重要手段,做生不如作熟,畢竟IPTV歷經多年,其產業鏈更加成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