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專家批評中國專利過於追求數量

哈佛法學院資深副研究員維韋克·瓦德瓦(Vivek Wadhwa)週六在科技博客Techcrunch上撰文稱,當前的專利制度已出現畸形,導致企業和個人過分追求專利數量而忽略創新。文章還稱,中國的專利存在過於追求數量而非質量的問題。
下一代通信技術被稱爲“LTE”或“4G”,華爲表示,到2015年將擁有全球4G相關技術專利的15%至20%。對於每一款使用其技術的4G設備,包括手機、筆記本和平板電腦,華爲至少將收取售價1.5%的版稅。
華爲正在實現這一目標:2007年,華爲僅擁有152項專利。2009年,華爲提交了4.2543萬項專利申請,其中1.1339萬項在中國被批准,215項在美國被批准,1282項在歐洲被批准。與此同時,華爲競爭對手中興擁有全球 LTE技術專利的7%,預計2012年將增至10%。

鑑於華爲和中興取得如此之成功,中國政府已啓動全國性的鼓勵措施,希望中國能在重要領域的專利數量能夠領先於全球。《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到2015年將每年申請的“發明型”專利數量從今年的約30萬項增加到100萬項,而“實用型”專利申請數量也達到100萬項。相比之下,美國每年批准50萬項“發明型”專利。至於“實用型”專利,由於標準瑣碎,美國尚未出臺正規的授權標準。

美國專利與商標局局長大衛·卡波斯(David Kappos)稱:“中國瞭解創新決定未來,是提高生活質量,保持長期發展的核心。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推動創新,中國的專利戰略正是這一廣泛戰略的一部分。”卡波斯似乎相信,通過這些專利,中國已邁入創新的黃金時代。

在科技市場,專利並不能培育創新,相反會阻礙創新。他們就像軍備競賽中的核武器,一些企業通過專利來阻礙競爭對手,索取高額授權費。在硅谷,這種糾紛幾乎每週都會上演。微軟、惠普、IBM、甲骨文和SAP經常相互起訴,或起訴其他公司,使得一些創業公司的創業者整天提心吊膽,擔心公司因遭到起訴而破產。

在美國,大部分專利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而中國的專利更是如此。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道,對於中國的專利審查員,他們批准的專利數量越多,獲得的回報也越多。因此,即使是一些十分低質量的專利申請也會被批准。在中國,有許多動機導致學術界、企業和個人提交一些價值不大的專利:如果擁有更多的專利,教授可以獲得聘用,工人和學生可以選擇理想的居住城市,企業收入稅可以減免25%至15%。此外,企業還可以贏得較爲誘人的政府合同。這一切並不是來自真正的創新,而是提交專利的數量。

因此在未來幾年內,中國將擁有更多的專利,遠超過美國。但我們不能將錯誤歸咎於中國,這只是硅谷“劇本”中的一頁而已。

除了數量巨大之外,對於西方企業而言,更麻煩的是這些專利位於中國。要想在中國銷售一些新技術產品,他們必須要聘請中國的律師在龐大的專利數據中搜索是否存在相關專利。如果被中國企業起訴,西方企業還要在中國法庭解決糾紛,而贏的可能性並不大。

因此,我們必須要改革專利系統。我們不需要軟件專利,不需要阻礙科技發展的其他任何專利。在科技領域,速度和技術淘汰纔是最好的自我保護。改革專利系統,培育出創新後,美國纔可以教會其他國家如何改革這一系統。

在創新方面,相信美國可以勝出。而且,創新市場的競爭將形成“雙贏”局面,而不是兩敗俱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